記者 賀 勇 楊 柳 李 堅
引子
乘飛機被拒、辦信用卡被攔、街頭大屏幕曝光……欠錢不還、公然賴賬的老賴們,越來越寸步難行了。日前,最高法推動建立覆蓋全國的失信被執行人信息網絡查控體系,成員包括20余家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查控體系將於今年年底建成。這意味著,“老賴”財產即將可以聯網查詢了。
然而,誠信建設依然任重道遠。近年來,社會誠信失范現象頻出,不誠信現象屢見不鮮:無良商家為牟取暴利制假造假,蘇丹紅、毒奶粉、地溝油等危及百姓健康﹔個別明星見錢眼開,為劣質產品作廣告代言,欺騙誤導消費者﹔大街上,面對跌倒的老人,不少市民怕被訛詐而拒絕攙扶﹔就連被譽為象牙塔的大學校園也未能幸免,學術不端、學術造假丑聞頻出……建立履約踐諾、誠實守信的社會環境迫在眉睫。
自古以來,誠信一直是社會和諧的紐帶。周敦頤說:“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誠信是社會運行的規則,追求誠信之道更是為人之道。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誠信不僅是立身處世之道,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基石。
如今,誠信被寫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全社會共同追求的價值取向。那麼,我們應如何理解誠信這一核心價值理念?如何理性看待當前我國社會所存在的不誠信現象?作為社會個體,在向“誠信”邁進的過程中應當如何努力?請看本期對話。
誠信如空氣般不可或缺
傳統文化中,誠信是人之為人的內在依據﹔現代社會中,誠信是凝聚全社會的價值共識
記者:您眼中的“誠信”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要將“誠信”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鍵詞之一?
孫熙國:誠信是同個人、社會以及國家的存在和發展緊密聯系的概念。在漢語中,誠和信都帶有一個“言”字,古人認為人言為信、言成為誠。正如黃宗羲所言:“誠則是人,偽則是禽獸。”在傳統文化中,誠信是人之為人的內在依據。此外,誠信也是社會之為社會的依據,國家之為國家的依據。孟子曰:“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信既是物質世界的普遍規律,也是人類社會的基本規律,既是 “天之道”,也是“人之道”。
我們所講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具備兩個特點:一是要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相契合,二是要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相承接。誠信,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經歷數千年發展變化,已成為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本軟實力要素,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內容,也是黨和人民凝聚全社會價值共識得出的結論。
李明:誠信的含義其實很簡單,誠信即是誠實、信用的意思。但它同時又不簡單:一個人堅守“誠信”不簡單﹔一個社會形成“誠信”的環境不簡單﹔一個民族守望“誠信”不簡單。“誠信”,既是千百年來維護社會秩序的社會規范和價值准繩,更是約束人們社會交往的道德標准。
我理解的“誠信”至少可以分兩個層次:一是在法律法規框架約束下的誠信﹔二是在法律法規框架約束下,基於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傳統美德的一種自覺“誠信”,是一種更高層次上的“誠信”。另外還有一種偽誠信,是鑽經濟法律空子的“誠信”。比如:建設行業中有些甲方,為達到“合法”拖欠工程款的目的,有意夸大工程量(或造價)爭議,拖延工程款結算時間,致使工程款由於沒有結算而“無法”支付,達到“合法”拖欠工程款的目的。這類事例表面上看是“合法”的,實質卻是鑽法律的空子,本質上是不誠信的,這種行為應該堅決摒棄。
劉洪安:對普通人來說,我認為誠信就是做人要老實,做事要老實。古代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首要是修身,仁義禮智信作為古人修身的標准,信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條。吾日三省吾身中一省就是“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將“誠信”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如今,相當一部分人以金錢來作為衡量萬事的唯一標准,有些人為了金錢不講誠信,甚至鋌而走險,違法亂紀,嚴重損害了社會和國家的利益。將“誠信”作為關鍵詞之一,對於提高社會和個人責任、進而促進社會發展意義深遠。
發展不平衡加劇失信
失信現象的深層原因在於社會轉型期的發展不平衡,價值觀扭曲
記者:伴隨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失信現象屢禁不絕,有人將原因歸結於時代退步、世風日下,對此您怎麼看?
孫熙國:我們不能把失信的現象歸結為人心不古、世風日下。因為當一個社會的思想文化層面出了問題時,更深層的原因往往不是思想文化本身,而是產生思想文化的經濟物質基礎。任何社會意識(包括誠信觀念等)歸根到底植根於社會的物質生活和實踐關系中。社會的物質經濟生活領域存在著一種客觀的價值導向,一個社會失信面積越大程度越高,表明社會對失信的治理力度越低﹔一個社會的失信現象越少、失信面積越小,表明這個社會對失信的治理水平越高、懲罰力度越大。
李明:失信現象屢禁不絕,並呈多發態勢,我認為主要原因在於,中國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一些人利用法規、制度漏洞獲得了巨額利益﹔部分特權人士違規干預資源配置和利益分配,使得一些人“非正常”致富。社會貧富差距拉大的情況下,一些人心態扭曲,“以非對非”,採用非法方式或非正常方式來“彌補”自己沒有“特權”關系的不足,彌補自己知識、能力的不足,以達到“快速”成功、“快速”致富的目標,於是就出現了許多失信行為和事件。在部分失信事件中,受害者又會是新的失信事件的制造者,比如一些工程項目,總承包企業被拖欠了工程款,企業老板就把損失和風險轉嫁到做工的農民工頭上,拖欠他們的工資,造成新的失信事件。這些失信行為造成大量工程質量安全隱患,威脅人民群眾生命安全。
劉洪安:隨著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社會發展不平衡現象加劇,使部分人在人生觀價值觀上迷失方向。一些人想以較少付出求得更多回報,隻把回報當做快樂,而把付出當做負擔,因果關系顛倒了,導致失信現象越來越多——商人造假摻假,以次充好,建筑商拖欠農民工工資,連學術界也不斷曝出論文造假騙文憑,不僅給個人利益和社會資源帶來損失,對社會風氣的傷害更是無法估量。
法治和德治雙輪驅動
法律外在約束和道德內在規范有機結合﹔個人應把誠信當作一種追求和習慣
記者: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健全社會征信體系,褒揚誠信,懲戒失信”,您認為要形成履約踐諾、誠實守信的社會氛圍,需要付出怎樣的努力?
孫熙國:從社會層面來說,應實現法治和德治的雙輪驅動,即切實做到把法律的外在約束和道德的內在規范有機結合起來。當社會迫切需要和呼喚某種道德而這種道德又不能被社會和大眾自覺踐履時,就需要以法的形式來保障這種道德踐履,逐漸在社會生活中形成誠信的客觀價值導向,形成好人好報、惡人惡報的良性運行機制,最終使誠信成為全社會自主自覺的內在行為准則。
從個人層面來說,需要注重個人發展道路中的信用積累。每個人的人生道路和未來發展,是同自己的信用程度緊緊聯系在一起的。每一個人在自己人生的起跑線上要懂得扣好自己人生的第一粒紐扣——誠信。
李明:我認為,要推進社會誠信建設,政府要改善社會經濟治理方式,注重發揮市場機制作用,變“要他誠信”為“他要誠信”。以重慶建筑施工企業誠信體系建設為例,我們制定了一套誠信綜合評價體系,對所有在渝建筑施工企業進行誠信綜合量化評價,該量化評價的分值計入招投標的評標之中。該綜合評價體系對企業的評價包含以下幾個方面:健康的業績量、在行業中受到的國家級獎勵及處罰的情況、誠信執行合同工期情況、質量工作誠信情況等。誠信行為,不再是一個虛無縹緲的抽象概念,而是成了實實在在的、值錢的、競爭“標的”的大籌碼。競爭一個“標的”的標書,過去由經濟標(報價)和技術標(技術方案)構成,現在我們增加了誠信標,假定兩個企業報價相同,技術標得分相同,那麼誠信評價高的企業就會中標,誠信就“值錢”了!
當然,僅一個地區、一個行業實施誠信綜合評價體系還不夠。如果全國都能這樣扎實推進,如果各行業都建立起誠信綜合評價體系,並且能夠實現誠信信息聯網,全社會的誠信意識將普遍增強。
劉洪安:我認為國家相關部門要建立個人誠信檔案,對不誠信事項進行記錄,招工也好,提拔也好,不管到任何地方工作或辦理重要事項,相關部門都能從檔案中看到個人誠信狀況,為相關決策提供重要參考資料。社會要加強對個人人生觀價值觀的引領,對守信行為進行鼓勵和支持,對失信行為進行必要懲罰,形成人人講誠信的氛圍。
個人要把誠信當作一種能力,一種追求,一種習慣。從我個人經歷來講,當初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寫在自己店鋪招牌上,就是作為對自己的一種要求,時刻提醒自己當老實人,做老實事。大家心裡都有一杆秤,一個小店想長期生存下去,就必須做到貨真價實,何況我經營的是直接關系身體健康的食品。我的店鋪承諾不用復炸油,每天堅決做到將剩油倒掉,為顧客提供“良心油條”。事實証明我做對了,雖然我的油條賣得比別人貴,但食客不降反增,生意也越來越紅火了。一個人隻有講誠信才能走得遠走得穩,一個企業隻有講誠信才能做大做強,做成百年老店。
本期統籌:成 慧 黃福特
版式設計:宋 嵩
相關專題 |
·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