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精神)

鹿心社:建設生態文明 增進民生福祉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

2014年10月28日07:1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習近平同志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保護生態環境的民生本質,升華我們對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性的認識。我們應認真學習好、領會好、貫徹好習近平同志這一重要論述,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環境改善中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既是民生也是民意

習近平同志強調,在前進道路上,我們一定要堅持從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生態環境一頭連著人民群眾生活質量,一頭連著社會和諧穩定﹔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障民生,改善生態環境就是改善民生。走生態文明之路,既是當今世界發展的主流和趨勢,也是人民群眾的共同願望和追求。

建設生態文明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生態環境需求的必然要求。人們在滿足食物、水、住房等基本需求之后,對於安全、環境的需求必然上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但生態環境供給與需求的矛盾卻日益突出。環境問題的頻發多發,給我們敲響了警鐘。良好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必備條件,是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標志。人們希望安居、樂業、增收,也希望天藍、地綠、水淨。建設生態文明是民之所望、政之所向。

建設生態文明是對我們黨民生思想的豐富和發展。在我們黨90多年的奮斗歷程中,改善民生、造福人民始終是目標追求。通過革命、建設和改革,我們黨不斷創新和完善民生的內涵、目標、動力和戰略。習近平同志從實現人民群眾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目標出發,把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這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我們黨民生思想的完善、豐富和發展。

建設生態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和保障。我們要建成的小康社會,是改革發展成果真正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全面發展的小康社會。雖然近年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重要進展,但環境形勢依然嚴峻,在局部地區甚至惡化。失去生態環境的保障,發展成就就會大打折扣,人民的幸福感就難以真正提高。隻有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質量的需求,不斷夯實經濟社會發展的生態基礎,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面小康,讓人民群眾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夢想成真。

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生態福祉

習近平同志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我們要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新期待,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讓廣大人民群眾享有更多的綠色福利、生態福祉。

把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習近平同志指出,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和最重要的民生福祉,人民群眾對干淨的水、新鮮的空氣、安全的食品、優美的環境的要求越來越強烈,生態環境保護慢不得、等不起。必須把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向往作為我們的奮斗目標,牢固樹立生態為民、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的理念,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切實保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建設美好家園。

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習近平同志強調,人民群眾對環境問題高度關注,環境保護和治理要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當前,一些地方存在霧霾頻發、垃圾圍城、飲水不安全、土壤重金屬含量超標等環境問題威脅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社會極其關注,群眾反映強烈。要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集中力量解決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損害人民身體健康、影響群眾生產生活的突出環境問題,嚴厲懲處環境違法行為,切實維護公眾的生態環境權益。

堅持發展與保護並舉。習近平同志指出,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實踐証明,離開經濟發展抓環境保護是緣木求魚,脫離環境保護搞經濟發展是竭澤而漁。要在科學保護的前提下,在環境承載力的范圍內,努力促進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推動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雙贏。通過環境保護來保証發展的可持續性,通過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來創造更加優良的生態環境,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協調、融合與統一。

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改革創新。習近平同志強調,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必須把改革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各環節。生態文明建設涉及面廣、綜合性強,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搞好頂層設計,從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全過程入手,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健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著力增強生態產品供給,提高生態服務能力。

堅持生態文明建設的民生導向

綠色生態是最寶貴的資源,也是一個地區的核心競爭力。保護好青山綠水,讓人民享有更多的生態福祉,是我們肩負的神聖使命和責任。江西省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同志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精神,堅持生態文明建設的民生導向,切實鞏固好、發揮好生態環境優勢,努力打造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排頭兵、“美麗中國”行動的先行者,讓人民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突出生態治理科學化,打造優質生態產品供給區。讓人民群眾享有更多更優質的生態產品,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首要目標。江西有條件、有能力、有決心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的生態產品。我們將認真貫徹實施好《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和《江西省主體功能區規劃》,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區定位推動發展,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切實加強鄱陽湖及其濕地、“五河”流域水系、水源涵養區、飲用水源區的保護和建設,大力實施植樹造林、封山育林,著力保護生物多樣性,讓生態系統休養生息,擴大環境容量,提高生態自我修復能力。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深入推進淨空、淨水、淨土行動,進一步防范環境風險,增強生態產品供給能力。

突出資源利用節約化,打造資源節約型社會示范區。推動實現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核心內容。江西省將始終堅持節約優先戰略,全面實行資源利用總量控制、供需雙向調節、差別化管理,努力構建高效節約的資源能源利用體系﹔進一步提高清潔能源生產消費比重,深入推進各領域各行業節能減排,確保單位GDP能耗持續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推進土地集約節約利用﹔規范礦產資源開採管理,嚴格控制稀土、鎢等礦產資源開採,提高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推進工業、農業和服務業等領域的資源循環利用工作,加強資源循環利用關鍵技術的研發和利用,延伸產業鏈條,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提升循環經濟發展水平。

突出經濟發展綠色化,打造生態經濟發展試驗區。構建綠色生態產業體系,培育壯大生態經濟,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支撐。江西省將立足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競爭優勢和發展優勢,加快推進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促進經濟與生態協調融合發展。按照規模、高效、生態的要求,大力發展現代生態農業,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升特色優勢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提升江西農產品競爭力和影響力。圍繞構建綠色、節能、高效、生態的綠色工業體系,大力培育壯大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圍繞打造中國紅色旅游首選地、國際生態旅游優選地、世界著名觀光度假休閑地,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業,建設旅游強省。依托江西承東啟西的交通區位優勢和良好的生態資源優勢,加快發展金融保險、信息服務、健康養老等現代服務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突出城鄉建設生態化,打造秀美人居環境先行區。讓人民群眾在良好環境中生產生活,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具體要求。江西省將堅持以人為本、優化布局、生態文明、傳承文化的原則,積極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切實改善城鄉人居環境,營造生態秀美的生產、生活空間。以綠色生態為導向,對江西省城鎮規劃進行修編完善。加強宜居宜業生態城市建設,加大對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的投入,綜合治理城市的河流水系,大力修建城市濕地、公園、綠地,把綠水青山留給城市居民。加快推進和諧秀美鄉村建設,改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環境,提升農民生活品質。

突出生態建設長效化,打造生態文明建設創新區。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途徑。江西省將圍繞鞏固和發揮生態優勢,加快推進生態文明機制創新,加快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進一步健全完善生態文明考核評價制度,將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積極引導生產要素向有利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方向流動,大力發展森林碳匯,培育建立水權、林權、排污權交易市場。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加快自然資源及其產品價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場供求、資源稀缺程度、生態環境損害成本和修復效益。堅持使用資源付費和誰污染環境、誰破壞生態誰付費原則,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深化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改革,建立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環境監管網絡和責任體系。

(作者為江西省省長) 

《 人民日報 》( 2014年10月28日 07 版)

(責編:楊麗娜、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