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少年智則中國智,少年強則中國強。青少年是中華民族復興偉業的未來和希望所在。因此,西方顛覆者也明確將目標指向我們的下一代,即所謂“互聯網一代”。最近的例証是,《時代周刊》不僅將領導香港“佔中”的一位不滿18歲的年輕人作為亞洲版封面人物,而且將這位極端主義者和反對中國香港法制秩序的符號人物評為“年度最有影響力青少年”,對其介紹充滿激賞,稱其為“佔中”運動的“臉面”。可到底什麼樣的年輕人才是中國青少年的代表?能夠擔當中華民族復興的未來?為回答這個問題,網絡空間戰略論壇結合四中全會“依法治國”的精神,作為建設網絡強國,防范“網絡佔中”的基礎工程之一,啟動了“尋找網絡空間未來驅動力量”活動,倡導“少年智則網絡智,少年強則網絡強”的理念。本期從一個年僅15歲少年眼中網絡空間的四類缺失,即思想上缺少理性獨立的思考,治理上缺少依法治網的保障,方式上缺少入心入腦的鼓動,輿論上缺少了網絡正能量的支持,讓我們深刻認識到“依法治網”從娃娃抓起的重要價值和現實意義,值得我們上升到網絡強國建設的戰略層面認真思考和扎實推動。
網絡媒體作為一種新型的信息傳播方式,以其特有的公開性和自由性,迅速成為了信息傳播領域的重要力量。網絡是個自由的平台,它讓每個人都能成為媒體,這種自由度是前所未有的。然而,無節制的自由,就是混亂。顯然我們的網絡上缺少了些什麼。
一、缺少了理性獨立的思考
我們來看幾個發生在網絡這個“自由”環境中的事件。今年7月,某清華教授的微博發了這樣一條消息,大致是一個年輕人吃餃子沒蘸醬油而被捕入獄,微博開頭還有“真實”二字。一時間,引得“大V”爭相轉發,引發熱議。那麼這件事是否真如微博所言那樣呢?
據我考証,這個故事版本繁多,主人公有“年青人”、“老頭”和“羅干”三個,時間也有很多版本:有未點明的,有1983年的,有1986年的,地點也是五花八門:有沒點明的,在黑龍江和內蒙的,而這個教授所發,則大致於2008年出現的“在黑龍江的年輕人”這個版本的故事一致。再者,據“故事”所言,該警察用手銬拷走了年輕人,而在我國相關規定中,警察使用手銬是有嚴格規定的。試問這位教授先生,你考証了該故事的真實性嗎?
然而,隨后有人發表的辟謠貼,卻沒有像這篇帖子一樣出現在首頁。這也說明了就算在網絡的公共空間裡,話語權更多還是被那些精英人士把持。我們遇到類似情況,往往只是被動的接受,毫無自主的想法,這是我們缺少了的第一件東西。
二、缺少了依法治網的法律
網絡當中的大部分人,對於“轉發”這樣一件事上,顯然只是為了圖一時之快,想著“今天的訪問量就靠你了”的念頭,幾乎是無意識地按下按鈕,當事情結束后,也就沒有什麼想法。只是圖一時之快!這個詞直接點出了我們會犯這種錯誤的根本原因!隻圖我們個人的一時之快啊!
我們隻考慮了少數個體的好處,而不是整個社會。我們看看這種行為的典型,香港“佔中”。參與“佔中”的人們高舉“自由、民主”的大旗,鬧騰著要普選,集數千人之大眾,阻塞在中環之上,以這種“積極”的行動來要求政府滿足他們的要求,甚至要發展為“革命”,著實有當年工人運動的勢頭。
然而,寥寥數千人,能和整個香港比嗎?“佔中”先生們,反這個反那個,反得香港本來的旅游旺季成了淡季,反得商家門可羅雀,反得工人職員上班變成了一種特別的“晨練”——他們必須步行或者以別的方式去工作。我想,因為香港“佔中”,今年國慶假期大陸赴香港游客會少20%甚至以上,用去年的數據估計,就算這20%每人隻用一塊錢,都能給香港帶來近百萬收入,更何況他們根本不可能隻花一塊錢呢。
就算如此,大洋彼岸的某個國家,卻依然承諾那些所謂的“學生領袖”,會給他們保護,並且保他們留學,並抗議我們國家的政策“不民主”。
不用多想,就能看出事情的本質。英國在對香港一百五十多年的殖民統治中,從未允許“港人治港”、“港人普選”,到底哪邊更民主很清楚。說白了,這就是一小撮人,為了自己的一時之快,去對抗大多數人的利益,而更少的一撮“領袖”,為了自己的利益,有出賣了之前那一撮人的利益。而在大洋彼岸,更少一撮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出賣了全香港大眾。
大眾的利益,上升到一定程度,就是以“法”來體現。某種程度上,“佔中”的先生們已然觸犯了法律。所以解決這種問題,就需要我們盡快健全法律體制,依法治國、依法治網,給某些喜歡圖一時之快的先生們來硬的。要知道,在大洋彼岸的某國,就會被警察請“吃飯”的。
三、缺少了入心入腦的宣傳
但僅僅有硬的(法制手段)還不夠,我們要讓自己(內心)知道什麼一時之快圖不得。這靠什麼?靠宣傳。不過,我們不能完全靠有些晦澀又難懂的宣傳口號。容易使得一般人不理解。那到底靠什麼?
靠通俗的宣傳,確切地說,靠鼓動。那什麼是鼓動呢?我認為可以用列寧同志在《怎麼辦》一書中的概念,就是“為工人寫通俗的讀物,為特別落后的工人寫特別通俗的(當然不是庸俗的)讀物”,並且這是由“必要性”的。而且宣傳工作者應當“舉出全體聽眾最熟悉的最明顯的例子”。現在有誰這麼做呢?
我們青年一代是國家的未來,然而西方某些國家不希望我們這一代成長起來。他們用他們的方式,拼了命地抹共產主義的黑,在這位“美人”臉上纏上一層一層的面紗,企圖把“美女”變為“木乃伊”,讓我們失去興趣去了解她。我們應當有這種通俗的宣傳,來使我們看清這個“美人”到底有多美,而且不是一些難懂的術語形容的“美人”,而應當是用我們所熱愛的游戲、動漫、小說等等新興的宣傳工具來形容“美人”。
四、缺少了網絡正能量的支持
可我們的新興媒體,網絡上的微博、微信,成了造謠和反社會的陣地。這也說明宣傳工作的不到位。我們應當發現並支持網絡上正面的、有益的東西。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說百度貼吧的一個亂象。我幾乎是帶著“我和我的小伙伴們都驚呆了”的表情發現並承認這個事實的。百度貼吧中,多個愛國的,例如“周恩來吧”、“列寧吧”因為種種原因被封禁,而諸如“日本之家”這類反華親日等賣國言論滿滿的地方,卻安然無恙好幾年,直到今天。我們網絡上缺少了正能量的支持,也缺少了對這些正能量的支持。
到最后,我們應當盡快補上網絡中“少了的”。這樣才能看到一個真正符合每個人利益的網絡。
(作者:江蘇省宜興市東山中學高一(6)班 江秉鴻)
(文章來源:中國信息安全)
相關專題 |
· 聚焦中國網絡空間戰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