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田 玄:鄧小平對中國共產黨軍事戰略的歷史性貢獻

2014年10月21日11:15   來源:當代中國史研究

﹝摘 要﹞鄧小平率先提出了反映時代特征、本質和發展趨勢的軍事戰略構想,他解放思想、突破禁區,開展黨和軍隊高層的軍事戰略討論,使軍事戰略理論重新回到了實事求是的軌道﹔他准確提出了新時期積極防御的軍事戰略,實現了軍事戰略理論上“制戰”和“作戰樣式”以及“現代持久勝敵”三個根本問題的結構性轉變。鄧小平的軍事戰略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江澤民軍事戰略理論是積極防御軍事戰略思想的新發展和新超越﹔胡錦濤軍事戰略統攬國防和軍隊建設理論是積極防御軍事戰略思想的豐富和完善﹔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制定的軍事戰略指導思想是積極防御軍事戰略和新時期軍事戰略的新起點和新標准,是中國軍事戰略的最新境界。

﹝關鍵詞﹞鄧小平 新時期 軍事戰略 歷史性貢獻

﹝中圖分類號﹞A849﹔K27﹔E0﹝文獻標識碼﹞ ﹝文章編號﹞1005-4952(2014)04-0013-08

鄧小平是中共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是人民軍隊的創始人之一和重要領導者,對毛澤東軍事戰略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在數十年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創立了許多寶貴的軍事戰略理論。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面對不斷變幻的世情、黨情、國情和軍情,鄧小平作為中共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和中央軍委的主要領導,實事求是地總結了軍事戰略發展的歷史經驗,科學地、系統性地回答了新時期軍事戰略亟待解決的一系列理論問題,提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積極防御軍事戰略。實踐証明,鄧小平的軍事戰略思想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引航軍事戰略與時俱進的歷史性貢獻

一種軍事戰略能否准確反映這一時代的要求是與戰略家本人對於時代認知的深刻程度成正比的。鄧小平之所以能夠提出代表時代特征、反映時代本質、揭示時代發展趨勢、推進時代進步的軍事戰略思想,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他具備見微知著的洞察力以及高超脫俗的軍事戰略思維能力,其真知灼見代表和引導著社會發展的動向。

(一)面向實際、面向未來,不拘泥於過時結論和陳規舊范

1975年1月,鄧小平出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兼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便把明確軍事戰略作為軍委的兩大任務之一。1月14日,在聽取解放軍總參謀部領導匯報時,他對戰略問題作了明確的指示:“我們的作戰方針是打殲滅戰。戰爭開始,先要利用工事消耗敵人,利用廣大的地區和工事,大量殺傷敵人,削弱敵人,不能讓敵人長驅直入。要創造打殲滅戰的條件。沒有工事,削弱不了敵人﹔讓它長驅直入,殲滅戰就打不了。”﹝1﹞他還指出,軍委的工作思路是“抓編制,抓裝備,還要抓戰略,要按次序來抓”。﹝1﹞(p.33)1976年12月,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政委的粟裕針對作戰指導思想問題撰寫了《加強軍隊建設的幾點建議》,上送中央軍委,同時密送當時尚未出來工作的鄧小平,建議深入研究軍事戰略問題。

1977年,鄧小平重新恢復中央軍委領導職務。8月23日,他在中央軍委座談會上提出,大的戰略指導原則包括戰役的原則都是毛澤東制定的,但是現在的敵人不同了,我們的情況也不同過去了,怎麼樣具體運用毛澤東的戰略學、戰役學,要研究。他建議在軍委下面“設立戰略委員會,或者叫戰略小組”,專門進行戰略研究,解決軍事戰略問題。﹝1﹞(p.68)同年12月,鄧小平在中央軍委全體會議上指出:“沒有明確的戰略方針,好多事情都不好辦。”﹝1﹞(p.75)在中央軍委副主席葉劍英代表中央軍委作的《抓綱治軍、准備打仗》的報告中,提出了“積極防御,誘敵深入”的戰略方針(也稱“八字方針”),以蘇聯為主要戰略對手,以“三北”地區為主要戰略方向﹔在軍事斗爭准備中,總的戰略指導思想是“積極防御、誘敵深入”,既要把敵人放進來,又不讓敵人長驅直入﹔作戰形式以運動戰為主,同時輔以必要的陣地戰和廣泛開展游擊戰。而鄧小平卻不拘泥於這一傳統意義上的軍事戰略考量,他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認為:“現代戰爭在一定意義上就是打鋼鐵、打裝備、打后勤。過去是小米加步槍,對后勤依賴還不算很大。現在無論是軍需給養、武器彈藥、裝備器材,都得靠強大的后方供應﹔把敵人一下子放進來怎麼能行?”並做出了“制止敵人長驅直入”這一基本的軍事戰略考量。﹝2﹞

(二)突破禁區、解放思想,開展黨和軍隊高層軍事戰略討論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中國北部一直面臨著蘇聯軍事上的巨大壓力,其坦克機械化集群在戰略上成機動配置,使中國如芒在背。進入70年代,蘇聯進一步把大規模集中使用裝甲集群進行大縱深突破作為未來作戰的基本樣式,這就增加了對中國的威脅。由於當時軍事戰略研究還是禁區,全軍隻有軍事科學院編寫的《戰略學綱要》。在人們的思維定式中隻有黨和軍隊的領袖才有資格考慮軍事戰略問題。在鄧小平的不懈推動下,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軍隊總部和大區機關也開始探討軍事戰略這一重大問題。1979年1月,粟裕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作了題為《對未來反侵略戰爭初期作戰方法幾個問題的探討》的報告,提出戰爭初期要貫徹積極防御的軍事戰略,關鍵問題是“要著眼於抗住敵人戰略突襲的最初幾個浪頭,擋住敵人的‘三板斧’”,並提出了“不遠離陣地的運動戰”作戰方法。﹝3﹞張震作為主管作戰的副總參謀長,在蘇軍出版的《突破》一書上批示,要研究“如何對付蘇軍裝甲集團的大縱深突破”問題。這種觀點實際上否定了將“誘敵深入”絕對化、簡單化的傾向,在全軍引發了一場大討論。1980年9月,時任軍事科學院院長的宋時輪致信中央軍委提出:不宜將“誘敵深入”與“積極防御”相提並論作為軍事戰略,因為容易在貫徹執行中造成思想混亂。對此,中央軍委的領導也持有大體相同的看法。

(三)高瞻遠矚、一錘定音,科學論定新的積極防御軍事戰略

鄧小平以非凡的戰略眼光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判斷:世界大戰可以避免﹔中國舉國迎敵的全面戰爭可能性越來越小,要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自己﹔核戰爭威脅仍然存在,但未來可能發生的戰爭主要還是常規戰爭。1979年3月19日,中國從越南撤軍3天后,鄧小平即說:“看來世界大戰十年內打不起來”,﹝4﹞他還強調“我們的戰略始終是防御,20年后也是防御,就是將來現代化了,也還是戰略防御”。﹝5﹞這對於“文化大革命”以來要隨時准備打仗的思想是一個重大突破。正是有了上述判斷,推進軍事戰略調整才取得了重大成果。

1980年10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召開了防衛作戰研究班全體會議(即“801會議”),重點研究抗御蘇軍大規模入侵問題。會上,鄧小平提出:“我們未來的反侵略戰爭,究竟採取什麼方針?我贊成就是‘積極防御’四個字。”﹝6﹞鄧小平的觀點得到了老帥們的支持,為關於軍事戰略的討論作了結論。至此,軍事戰略明確為“積極防御”四個字,不再將“誘敵深入”包含其中。這次戰略方針調整明確提出了“三堅持、兩立足”的戰略指導思想,即堅持后發制人,堅持人民戰爭,堅持持久作戰﹔立足於以劣勝優,立足於復雜困難情況下的作戰。這個戰略方針強調,戰爭初期應堅持防御,積極防御不只是防御,而是在防御中有進攻。鄧小平在長期艱難困苦的人生磨礪中所形成的人格精神,是他提出正確的軍事戰略思想的前提條件。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在較短的時期擺脫軍事戰略問題的瓶頸,與鄧小平的關鍵性作用是分不開的。

1980年新戰略方針的誕生,沖破了多年來的禁錮,成為新時期軍事戰略思想的第一次突破。鄧小平站在時代前沿,以徹底的唯物主義精神和政治家的巨大理論勇氣,將創造性思維貫穿於軍事戰略思考,他發動的軍事戰略問題上的思想解放使軍隊高級指揮員沖破了教條主義的束縛,奠定了培養新的軍事戰略思想的生長點和立足點﹔他的創舉為科學引領新形勢下軍事戰略的與時俱進鋪平了道路。1985年以后,中央軍委根據鄧小平“世界大戰在本世紀內可以避免”的科學判斷,進一步調整了積極防御軍事戰略的具體內容,增加了遏制戰爭、維護和平和對中小規模局部戰爭及突發事件的戰略指導等內容。

1988年以前,國防建設主要以軍事斗爭准備為重心,軍隊為適應軍事斗爭的需求加快了重點建設。1988年12月,鄧小平領導的中央軍委重新完整確立了積極防御的軍事戰略,明確提出籌劃今后一個時期的戰略問題需要考慮軍隊的發展戰略和作戰戰略,軍事斗爭准備主要立足於應對可能發生的局部戰爭和軍事沖突,並提出軍事斗爭准備基點與軍隊建設指導思想的轉變,積極防御軍事戰略又有了新的發展。

二、推進軍事戰略結構性變革的歷史性貢獻

鄧小平是一位不屈不撓的革命家和戰略家,他從當代中國的具體國情出發提出的新思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軍事戰略發展中具有獨創性價值。

(一)凸顯了遏制戰爭理論的結構性轉變

鄧小平吸收了毛澤東積極防御戰略中的“制戰”思想,排除了戰爭迫在眉睫,必須立足“早打、大打、打核戰爭”等不符合實際的認識,堅信積極防御戰略既要“打得贏”,又要遏制得住的正確理論。為此,他做出了“大仗在近期內打不起來”的判斷。20世紀70年代后期,他指出爭取和平是有可能的。進入80年代后,他做出了霸權主義是當代世界戰爭的總根源,但是從總體上說和平力量的增長超過了戰爭力量的增長,大戰打不起來,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科學判斷。他的“制戰”思想是毛澤東積極防御戰略方針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重要發展。鄧小平提出,力求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他提出“一國兩制”的構想,為成功解決香港和澳門問題鋪平了道路,也為解決台灣問題提供了經驗。他還提出慎重使用武力,注重運用非武力方式的問題。他認為,軍事戰略任務必須根據黨的政治任務的要求,把基本著眼點放在遏制戰爭、維護世界和平上,保証國家經濟建設在有利的環境中迅速發展﹔要增強綜合國力,特別是增強國防實力。鄧小平強調,把打贏戰爭與遏制戰爭兼顧起來,克服軍事戰略功能的單一性。而通過戰略威懾遏制戰爭,或延緩戰爭的爆發或控制戰爭的升級,也是改革開放新時期軍事戰略的客觀要求和題中

之意。

靈活應對、善於守拙也是鄧小平軍事戰略風格和駕馭戰爭藝術的重要方面。他素以“以柔克剛”著稱,一貫主張冷靜觀察。他恪守反對霸權、決不當頭、首先把本國的事情辦好等原則,向世界表明,中國的軍事戰略目標在於發展自己,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不給別國造成威脅。善於守拙是指機動靈活、以守為進,他堅持實行戰略上的后發制人,堅持自衛立場。鄧小平強調軍事戰略必須能夠更好地滿足國家建設大局的需求,要著眼於維護國家安全利益,使軍事戰略目標與國家安全利益需求相一致﹔要加強國防建設,軍隊和國防的現代化程度要同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地位相適應。鄧小平反復指出做好充分准備是延緩戰爭的一個辦法。中國渴望和平,但是決不信奉空想和平的“和平主義”,應當增強全民的國防觀念和國防教育。他認為要延緩和制止世界戰爭,僅靠中國是遠遠不夠的,必須依靠全世界維護和平的力量攜手合作。

(二)凸顯了探索適應未來反侵略戰爭的作戰樣式的結構性轉變

鄧小平積極防御軍事戰略為探索適應未來反侵略戰爭的作戰樣式開啟了空間。在長期革命戰爭中,“誘敵深入”被証明是行之有效的克敵制勝的作戰樣式,但是鄧小平認為若輕易把敵人放進來極為不利,所以戰爭初期實行堅守防御是新時期積極防御戰略的一個重要發展。當然,戰爭初期的堅守防御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誘敵深入”。

鄧小平提出了現代戰爭條件下的作戰樣式及重點准備應對局部戰爭的戰略思想。他認為,“大戰固然可能推遲,但是一些偶然的、局部的情況是難以完全預料的。”﹝6﹞(p.31)在鄧小平主持下,中央軍委於1985年做出了國防和軍隊建設指導思想實行戰略性轉變的決策,由過去立足於應對大戰轉到重點准備應對可能發生的局部戰爭和突發事件上來,並強調應對局部戰爭要盡可能地縮短戰爭進程,盡量避免戰爭的擴大升級,減少局部戰事對國家建設大局的影響,等等。

鄧小平提出了現代戰爭條件下進攻與防御必須有機統一、實行積極防御的戰略,但不排除戰爭發生后具體作戰行動上的進攻。鄧小平認為,積極防御也包括我們出去,戰端一開,一切都取決於如何消滅敵人。去掉“誘敵深入”,保留“積極防御”,軍事戰略能夠更好地體現現代戰爭攻防的有機結合。

(三)凸顯了從傳統持久作戰向現代持久勝敵的結構性轉變

鄧小平認為在積極防御戰略中要堅持持久作戰的指導思想,“一定要搞持久戰,中國有這個條件”。﹝6﹞(p.98)因為新中國既有堅持長期戰爭的遼闊戰略空間,又有進行持久作戰的傳統以及和平時期的充分准備。當然如果具備戰略速決的條件要毫不猶豫地進行決戰,避免戰事久拖不決對國家經濟建設造成不利的影響。

鄧小平提出了“現代條件下人民戰爭”的新命題。他指出,現在還是要堅持人民戰爭。第一,我們堅持的是自衛立場,維護世界和平和國家利益,因而能夠贏得擁護。第二,中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敵人要佔領我們的國家、消滅我們的人民是根本不可能的。﹝7﹞第三,中國擁有一支由軍隊、武裝警察、預備役部隊和民兵組合而成的強大武裝力量,具有深厚的人民戰爭潛力和持久作戰的社會經濟與政治基礎。他指出現在的人民戰爭是現代條件下的人民戰爭,是一場捍衛國家利益並在國家政權統一組織下的人民戰爭,是擁有的武器裝備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將遠遠超出過去水平的現代人民戰爭。﹝6﹞(p.32)他還提出了在現代條件下打游擊戰的設想。﹝8﹞他不主張像過去一樣“大辦民兵師”,而是主張減少數量,改善裝備,提升民兵的質量﹔加強人民武裝警察力量和國防后備力量體制和制度

建設。

三、對新時期軍事戰略理論傳嬗的歷史性貢獻

鄧小平高瞻遠矚、深謀遠略,他與毛澤東一樣都擅長根據時代的演進提出科學的軍事戰略。他繼承、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的軍事戰略思想,其叱咤風雲的軍事戰略魄力和靈活應對的軍事戰略指導藝術,時至今日還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江澤民新時期軍事戰略理論是對鄧小平積極防御戰略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不僅重新確立了積極防御的軍事戰略,而且賦予這一戰略新的時代內涵,進一步充實和完善了新時期軍事戰略。

20世紀90年代初期,現代戰爭進入了高技術戰爭階段,高新技術日新月異,對黨的軍事戰略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新軍事革命的世情促使軍事戰略必須有新的謀劃。在國際形勢總體趨向緩和,但局部戰爭和武裝沖突頻仍,特別是“台獨”活動十分猖獗的條件下,實行質量建軍、科技強軍,搶佔未來軍事斗爭的制高點成為刻不容緩的任務。

1989年11月,江澤民提出要研究軍事戰略問題,並為此做了充分准備。﹝9﹞1990年12月,江澤民在全軍軍事工作會議上指出:“積極防御這個方針應該是我們的傳家寶,要全面系統地學習,要完整准確的理解,要堅定不移地貫徹。同時,隨著形勢的變化,還應實事求是地繼承和發展。”﹝10﹞

1993年1月,江澤民主持制定了“要把未來軍事斗爭准備的基點放在打贏可能發生的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上”﹝11﹞的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其基本精神是:以毛澤東軍事思想和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為指導,服從和服務於國家安全戰略,軍事斗爭准備立足於打贏一場可能發生的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加速軍隊質量建設,努力提高作戰能力,揚長避短,靈活應變,遏制戰爭,贏得戰爭,保衛國家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維護祖國統一和社會穩定,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安全保証。

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是對積極防御軍事戰略的充實和發展,1995年,中央軍委又實施科技強軍戰略,並提出軍隊建設實行“兩個根本性轉變”,即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轉變,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變,充實和完善了新時期軍事戰略。新時期軍事戰略解決了軍隊建設和軍事斗爭准備的目標與任務問題,指明了國防和軍隊建設的發展方向,標志著軍事戰略思想和戰略理論的進一步成熟。“兩個根本性轉變”既體現了新時期軍事戰略的精髓,對新時期軍事戰略的內涵又有新的拓展,明確了軍隊建設的最高要求和基本標准,這是軍事戰略指導思想上的一個大的調整,在軍事戰略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的意義。

(二)胡錦濤新時期軍事戰略統攬國防和軍隊建設的理論是對鄧小平積極防御戰略思想的豐富和完善

2004年6月,中央軍委研究充實和完善新時期軍事戰略,強調必須堅持和發展積極防御的戰略指導思想和原則,明確提出軍事斗爭准備的基點要從應對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向應對信息戰爭轉變,這是關於軍事斗爭准備基點的再一次重大轉變。

2005年12月,胡錦濤要求在軍事戰略問題上走出新路子,並提出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過程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方法論上必須注重“五個統籌”,即統籌中國特色軍事變革與軍事斗爭准備﹔統籌機械化建設與信息化建設﹔統籌諸軍兵種作戰力量建設﹔統籌當前建設與長遠發展﹔統籌主要戰略方向建設與其他戰略方向建設。﹝12﹞“五個統籌”進一步體現了軍事戰略中作戰戰略與發展戰略的融合。“堅持以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統攬全局”,“就是要抓緊做好軍事斗爭准備。”﹝12﹞(p.72)

胡錦濤反復強調,要緊緊圍繞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貫徹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堅持以毛澤東軍事思想、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江澤民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為指導,把科學發展觀作為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重要指導方針,深化了新時期的軍事戰略,賦予了積極防御軍事戰略新的內涵。

(三)習近平新形勢下創新軍事戰略指導的重要論述是鄧小平積極防御軍事戰略思想和新時期軍事戰略的新起點和新標准

中共十八大以來,如何建設一支與中國國際地位相稱、與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是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始終高度關注的重大戰略問題。

2014年3月11日,習近平指出,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是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習近平關於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的重要論述,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科學總結了中國共產黨建軍治軍的成功經驗,著眼於軍隊建設發展全局和新的時代條件,明確回答了國防和軍隊建設面臨的重大時代課題,是對黨的軍事指導理論的繼承和發展,是新形勢下強軍興軍的總方略,是加快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的行動綱領。

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中共中央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推動軍事戰略創新發展,重視正確的軍事戰略的指導作用,堅持貫徹新時期積極防御軍事戰略,豐富和完善積極防御戰略思想內涵,不斷創新軍事戰略指導﹔堅持軍事服從政治、軍事戰略服從政治戰略,著眼於國家利益這個大局﹔堅持軍事戰略科學指導,把預防危險、遏制戰爭和打贏戰爭統一起來﹔堅持創新軍事戰略指導,加強海空天網安全問題研究,努力掌握軍事戰略競爭的主動權。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所制定的軍事戰略是新形勢下對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軍事戰略思想的繼承、創新和發展,是新時期軍事戰略的最新境界。

﹝ 參 引 文 獻 ﹞

﹝1﹞ 《鄧小平軍事文集》第3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第2頁。

﹝2﹞ 張勝:《從戰爭中走來:兩代軍人的對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版,第626頁。

﹝3﹞ 粟裕:《對未來反侵略戰爭初期作戰方法幾個問題的探討》,《解放軍報》1979年5月15日。

﹝4﹞ 《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第494頁。

﹝5﹞ 《劉華清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2004年版,第637頁。

﹝6﹞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論國防和軍隊建設》,軍事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98頁。

﹝7﹞ 《鄧小平關於新時期軍隊建設論述選編》,八一出版社1993年版,第47頁。

﹝8﹞ 《在歡迎西班牙國王的宴會上鄧小平副總理的講話》,《人民日報》1978年6月17日。

﹝9﹞ 《張震回憶錄》下,解放軍出版社2003年版,第361頁。

﹝10﹞ 江澤民:《論國防和軍隊建設》,解放軍出版社2002年版,第21頁。

﹝11﹞ 《江澤民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5頁。

﹝12﹞《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理論學習讀本》,解放軍出版社2006年版,第203頁。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