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平 韋慶旺
人為什麼要活著?為了過有意義的生活。如果一個人的生命沒有意義,他面對挑戰就會產生焦躁無味、抑郁無助的感受﹔如果很多人的生命沒有意義,整個社會就會呈現出失范無序、冷漠無情的狀態。健康良好的社會機體必然由有意義感的生命所組成。心理學上的生命意義是指“個體存在的意義感和對自我重要性的感知”,包含著“擁有意義”和“追尋意義”兩個層面。同樣,心理學的研究也發現,尋找和實現每個人心底最深層的意義感,是人們行為最終和最重要的動力。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沖擊下,正在經歷社會急劇變遷的中國人感受著價值消解、意義感迷失、未來不確定的痛苦,人們期望未來更確定,人們期望對現狀有解釋,而中國夢正給出了這個時代最好的答案。
中國夢是中國人意義感的源泉
意義感源於優秀傳統文化。一個民族對自身傳統文化的依戀,就如同嬰兒對母親的依戀。心理學發現,一個人兒時對母親的依戀,不僅會影響到這個人對自身社會關系的理解,而且會潛移默化地塑造子女對自己的依戀風格。文化的依戀亦是如此。文化涵養著一代代人的精神,傳承著祖祖輩輩對世界的理解。實現中國夢要弘揚民族精神,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統文化為中國人、中華民族提供了重要的意義感。
意義感源於時代共識。沒有明確的時代共識,個人意義感無從談起。近年來,我國社會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背景下經歷了快速的變遷,社會結構和個人生活也發生了巨大變動,經濟社會的競爭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感,社會由此呈現出浮躁、冷漠,信任感與道德感低下等多種不良心態。中國夢把“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作為奮斗目標,凝聚時代共識。
意義感源於堅定的終極信仰。沒有信仰的人生,終究面臨虛空的結局。中國夢它把個人夢想蘊於民族偉業之中,表達了每個中國人心底最深層次的熱情和期盼。有了這種終極信仰,一個人即使從事最普通的工作,也具有宏大的意義。這也是為什麼無數的勞動模范稱號獲得者雖然崗位平凡、收入少,但卻能夠將自身工作與國家大計相聯系,從而獲得意義感和價值感。相反,如果缺乏這種根本的信仰,即使是在重要的崗位上、收入豐厚,也可能會道德淪喪、貪污腐敗。最終不僅會因為迷失自我喪失個人幸福,還會在社會上形成不良風氣,造成社會失序。
中國夢凝聚中國人心底的意義共識
中國夢凝聚了中國人心底的意義共識,對每個中國人都具有生命意義。習近平同志提出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是在總結近代以來中國所走過歷程的基礎上對全中國人民內心的召喚。這種召喚契合了中國傳統文化“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將個人夢想與國家民族的夢想緊密聯系起來,也指出了中國人生活的意義內涵。
中國夢,首先表現為個人的夢想。它是自我行為目的的追求和實現。 要實現中國夢中的個人夢想,我們就應該理解今天行為對自己夢想的意義。當擁有了這種行為的意義感后,我們也就可以看到自我每一天的成長和進步都在實現自己夢想的征途中,並因此而感受幸福。
中國夢,其次表現為家庭的夢想。家庭的夢想為個人的行為提供了另一個層面的意義感。從文化和歷史的角度來看,中國社會的情感長久以來是以家庭、家族的血緣為紐帶的,這種情感十分穩定地積澱在每一個中國人的血液裡,幾千年來,正是因為靠著這種紐帶,中國人維護了自己的生存與發展,抵御了各種風險。所以家庭的溫情、家人的羈絆是中國人的歡樂觀和幸福觀,也是為個人行為提供意義的另一個重要來源。
中國夢,更體現在社會夢想中。“寧為太平犬、不為亂世人”,這句古語生動地說明了社會安定、民族團結對個人的意義。社會的穩定,如同亞當斯密所說的“看不見的手”一樣,對於身在其中的每一個個體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舊中國曾一度軍閥混戰,整個社會動蕩不安,無論哪個階層的人,都深受顛沛流離之苦,整個民族為之付出沉重的代價。近幾十年社會的安定繁榮發展,容易使人逐漸淡忘了社會不穩定所帶來個人、家庭和民族的不幸,但是隻要問問身邊年長的人,依然會重新喚醒他們當時的痛苦。可見,社會穩定民族團結的夢想,對每個人都著重大意義。
中國夢,最高層次上還體現在國家夢想上。中國的近現代史已經深刻地提醒著人們,弱國無外交。常有人說,隻有出國才真正愛國。為什麼?因為國家的強盛帶來的是外民族對本民族的尊重。國家夢想的實現,對全球化競爭條件下的每個人更具意義,因為它意味著你能否與競爭對手在一個平等條件下對話,意味著對手是否會給予你尊重和認可。
中國夢指引中國人如何追求意義
中國夢賦予中國人生活的意義是廣博的,涵義是深層的,它所包涵的個人富足、社會安定、民族團結和國家強盛並不是與每個人無關的,它恰恰表達了這些夢想對每個中國人的意義。那麼,個人如何來追求這些意義呢?
以家庭為紐帶傳遞傳統文化。家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隨著現代化和城鎮化的發展,雖然家庭結構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但是家庭作為中國人精神家園和情感來源的地位仍然無法取代。而且,其他方面的社會變遷(如工作流動)帶來的傳統人際環境的喪失,更增強了以家庭為紐帶的傳統的重要性。因此,發揚傳統文化應首先以家為紐帶,通過家庭文化、風氣、行為規范來傳遞適合現代社會的傳統價值觀,並使之潤化到每個人的行為中,然后再向社會擴展。
以職業精神為核心樹立現代職業道德。以職業精神為核心,這對於每個普通的中國人意味著要用自己的敬業和盡責來追尋生命意義。每個人的兢兢業業,每個人的責任意識和敬業精神,就是實實在在追尋生命意義的過程、就是實現中國夢的過程。
以“學校-社區-城市”為體系實行愛國主義為代表的公民教育。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在全社會開展愛國主義為代表的公民教育。這種教育要結合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將國家發展與個體發展實實在在地聯系起來,讓個人看到將自己與國家相聯系的意義,讓每個人都感受到社會的發展、國家的繁榮對個人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作者分別為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講師)
【注:本文為北京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夢的科學內涵及實現路徑研究”研究成果】
相關專題 |
· 凝聚中國力量 實現中國夢 · 《人民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