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顏曉峰:學習鄧小平實事求是的思想品格

2014年09月11日08:2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石仲泉:鄧小平奠定中國夢最直接的歷史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指出,實事求是,是鄧小平同志一生最重要的思想特點,也永遠是中國共產黨人應該遵循的思想方法。

  鄧小平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品質,突出體現在指導改革的實踐中,把握改革的時機、節奏、度量。這也是今天我們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法論。

  把握時機就是審時度勢,推進改革的時間要適當,不能過早也不能過晚。正如鄧小平所說,改革“選擇的方式和時機要恰當”。急躁冒進,准備不充分、條件不成熟,很可能夭折或留下后遺症﹔一拖再拖坐失良機,延緩改革的進程,會降低甚至達不到應有的效果。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鄧小平說,“我們要抓住時機,現在是改革的最好時機”,“要善於把握時機來解決我們的發展問題”。如果錯過有利時機,沒有新的發展和新的作為,就會犯歷史性的錯誤。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抓住機遇,搶佔未來發展制高點。他指出:“總起來看,主客觀條件都對我們全面深化改革有利。這個歷史性機遇千載難逢,抓住就能贏得戰略主動,否則就有可能陷於被動。”

  把握節奏就是規劃改革的速度要合理,不能過快也不能過慢。改革是一個歷史過程,如果用主觀意志代替客觀可能,用熱情代替規律,企圖超越事物發展階段,隻能是欲速而不達。同樣,如果過分強調條件、困難、風險、代價,總在等待觀望,缺乏使命感、緊迫感,也隻能把差距拉大。改革就是一場競爭,競爭就有時間的尺度、速度的標准。所以,鄧小平說:“從長遠來說,改革的步伐不能太慢。”當前,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一定要膽子大、步子穩,做到“蹄疾而步穩”。

  把握度量就是選擇改革的措施要慎重,作用力不能過度也不能不及。要堅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准確把握社會對改革的承受能力。鄧小平指出:“改革涉及人民的切身利害問題,每一步都會影響成億的人。”每一步都有如此重的分量,因此一旦發現不妥,就要迅速糾正。改革措施的作用力超過了社會的承受能力,就可能引起社會大動蕩,扭曲改革目標,使得事與願違。如果改革措施並沒有達到大多數社會成員的願望和要求,就不能形成改革的群眾基礎和動力機制,不會取得明顯效果。

  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改革的總體部署、重大舉措和階段成果,都是維護人民利益、反映群眾心聲的實際行動,得到人民群眾的高度認同和廣泛擁護。正如司馬遷在《史記》中說:“人視水見形,視民知治不”,人民的利益是檢驗改革和治理效果的根本標准。(作者系國防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原所長)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朱書緣、謝磊)
相關專題
· 顏曉峰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