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人民戰爭就是那無敵的力量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

國防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2014年09月04日08:55   來源:解放軍報

原標題:人民戰爭就是那無敵的力量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華民族歷經14年英勇抗戰、浴血奮戰迎來的全面勝利,是中國共產黨歷經24年民主革命、武裝斗爭取得的巨大勝利,是近代中國歷經105年救亡圖存、抗擊侵略盼來的偉大勝利。中國人民向世界極大地展現了蘊育已久、砰然爆發、不屈不撓的愛國精神和鋼鐵力量。勝利的戰爭必有其制勝之道,這場“戰爭史上的奇觀”是人民戰爭所造就的,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埋葬了窮凶極惡、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軍。深入總結依靠人民戰爭打贏抗日戰爭的歷史經驗,認真探索現代戰爭條件下運用人民戰爭打贏戰爭的特點規律,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戰爭觀,在新的戰爭中確保我軍能打勝仗,是紀念抗戰勝利69周年的重大課題。

  兵民是勝利之本

  上世紀30年代,日軍入侵中國,正值戰爭形態向機械化戰爭轉變。日軍依恃近代工業化基礎帶動軍事工業的快速發展,經過戰時體制下的整軍備戰,對中國軍隊形成了技術、作戰、機制等方面的軍事優勢,得以在戰爭初期長驅直入,企圖“速戰速決”,幾個月內滅亡中國。面對裝備精良、氣勢洶洶的日寇,一些人患上了“恐日病”,走向民族投降主義。殊不知,“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而發掘激活這一戰爭偉力的歷史條件已經生長成熟,人民戰爭這個強大制勝武器已經鍛造成型。

  毛澤東領導我們黨制定的奪取抗戰最后勝利的戰略方針,總體上就是開展人民戰爭的戰爭指導。人民戰爭戰略是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政治路線、軍事路線相統一的產物,是認識抗日戰爭基本性質和分析中日雙方力量對比得出的正確結論。

  人民戰爭是遵循唯物史觀在軍事領域的集中體現。我們黨相信和依靠人民群眾在戰爭中的歷史主體作用。抗戰一開始,黨中央就認識到隻有人民戰爭,才能打敗日本,由此確定了“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的基本方針,呼吁全國軍隊和全國人民總動員,軍力和民力相結合,筑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全民族不分黨派階層,“有力出力,有錢出錢,有槍出槍,有知識出知識”,形成了全民皆兵、全民抗戰的壯舉和偉業。人民充實了源源不斷參加抗戰的雄厚兵力,到抗戰勝利前夕,僅民兵就達到220萬人以上﹔人民組成了支援保障抗戰的人力大軍,全面抗戰期間征募壯丁1335萬人﹔人民提供了支持抗戰到底的不竭物力,許多民族資本企業盡其所有保証戰爭物資需要。

  人民戰爭是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基本途徑。日本帝國主義妄圖鯨吞中國,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這就空前激發了全民族的同仇敵愾、萬眾一心,激發了全民族的大覺醒、大奮起。我們黨在民族危亡的歷史關頭,毅然決然地站在抗戰第一線,將民主革命與民族戰爭融為一體,將人民利益與民族利益融為一體,將“喚起工農千百萬”與動員全體中華兒女融為一體,將人民戰爭與抗日戰爭融為一體。人民最廣泛最熱忱最勇敢地投入抗日戰爭,是由於抗日戰爭代表了人民的最高利益,為抗戰勝利而戰就是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戰,集合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才有民族和民眾的光明前景。

  人民戰爭是融合武器與人、軍力與民力諸戰爭要素的戰斗力集成。“亡國論”的思想根源是“唯武器論”,是戰爭勝負問題上的機械論。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時,無論艦艇、飛機,還是火炮都是中國的數倍。武器不如敵,軍力不如敵,還敢不敢打、能不能打、怎樣打勝,考驗著戰爭指導者的大智大勇。毛澤東的《論持久戰》,以歷史、時代、世界的宏大視野,科學分析中日優劣強弱之力量對比,詳盡論証奪取抗戰勝利的各種條件,准確預見抗日戰爭的發展階段,立論的根據、貫穿的主題就是人民的抗日戰爭、抗日的人民戰爭。他指出,武器是戰爭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基於對戰爭要素及關系的正確認知,人民戰爭就是揚長避短、由弱到強、優劣轉化的戰略戰術,就是爭取抗戰最后勝利的正確道路。

  以弱勝強 持久勝敵

  戰爭是綜合實力的較量。抗日戰爭時的中國大而弱、日本小而強,中國抗日軍民充分運用人民戰爭這一最大優勢,一步步實現了從戰略防御到戰略相持、再到戰略反攻,從總體劣勢到總體平衡、再到總體優勢的根本性轉變。勝利來之不易,並非偶然。

  動員全民參戰,把數量優勢轉化為質量優勢。日本總人口、總兵源有限,又是跨國作戰,孤立無援。在全民族抗戰還沒能有效組織起來之前,日軍的某些質量優勢在部分戰役和戰場能夠得到發揮。一旦全民皆兵、全民參戰的態勢形成,“以十當一,是我實力”,日軍的這些精銳部隊,在中國軍隊的有力打擊下,在“庄稼漢、庄稼漢,武裝起來千千萬”的游擊兵團面前,就如同“一匹野牛沖入火陣”,必將陷於滅頂之災。抗日軍民的數量優勢,就將逐步抵消日軍的質量優勢。同時,數量本身也包含質量,抗日軍民的自身數量乘以自身質量,不僅構成數量優勢,而且構成質量優勢。所以,日軍從戰略進攻轉入戰略保守和戰略退卻,直至戰敗投降,實屬必然。

  開辟敵后戰場,把空間優勢轉化為戰略優勢。國民黨和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隊,分別擔負著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作戰任務,形成了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略態勢。敵后戰場鉗制和殲滅日軍大量兵力,殲滅大部分偽軍,逐漸成為抗日戰爭的主戰場。抗日戰爭是在中國的遼闊土地上進行的,戰場空間分布越廣,越能將日軍兵力分散,各個擊破、一口口吃掉,越能發揮人民戰爭的戰略優勢。全民抗戰也是全域抗戰,每一個城鎮村落都是打擊日本侵略者的戰場,每一塊土地都是埋葬日寇的陷阱。人民戰爭在全國范圍普遍展開,就構成了對侵略者的戰略圍剿。

  開展游擊戰爭,把本土優勢轉化為戰法優勢。奪取抗戰勝利,正規戰爭是主要的,游擊戰爭是輔助的。同時,隻有實行游擊戰爭才能充分動員和高度發揮人民的力量,游擊戰爭典型地展現了人民戰爭的特征和優勢,“將在人類戰爭史上演出空前偉大的一幕”。日軍可以在中國打正規戰、運動戰、陣地戰,但對付不了游擊戰。抗日軍民的游擊戰主要依靠鄉村廣大人民群眾,採取襲擊這一基本作戰形式,以暗襲明、以小擊大、以少勝多。敵后軍民廣泛開展的伏擊戰、破襲戰、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等,都是游擊戰爭的戰法創新。開展游擊戰爭,能夠最迅速最有效地擴大軍隊,最普遍地發展民眾運動,最便利於瓦解敵軍。

  堅持持久抗戰,把時間優勢轉化為力量優勢。敵強我弱,是中日力量對比的基本關系。實現力量對比的逆轉,需要時間、需要過程、需要努力,這就使得抗日戰爭的勝利,不可能速勝,隻能依靠持久戰,依靠一個個階段的力量積累,促成強弱轉化。人民全力支持戰爭為抗戰到底提供了不盡源泉,我們黨和軍隊用“愚公移山”精神抗戰不止,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形勢越來越有利於中國。而日本則資源逐步耗盡、兵源逐步萎縮、士氣逐漸低落、戰局逐漸頹敗。時間既是正義戰爭的強力劑,又是非正義戰爭的銷蝕劑。

  壯大人民軍隊,把主體優勢轉化為勝利優勢。沒有一支人民的軍隊,就不能進行真正的人民戰爭,就不能取得人民戰爭的勝利。我們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在抗戰中迅速發展壯大,從開始時的4萬人擴大到勝利時的百萬大軍,成長為抗日戰爭的主力軍。這支軍隊雖然在數量上比起國民黨軍隊要少得多,但卻具有高度的政治質量和堅強的戰斗力量。因為人民軍隊是為全民族和廣大人民的利益而戰斗、而抗戰,具有一往無前的精神和團結一致的作風,一切為著打倒日本侵略者。在全面抗戰期間,人民軍隊抗擊著侵華日軍的60%、偽軍的95%,對敵作戰12.5萬次,消滅日偽軍170多萬人,為抗戰的最后勝利做出巨大貢獻。

  人民戰爭這個法寶不能丟

  今天,面對世界新軍事革命加速發展的浪潮,面對信息化戰爭的新作戰樣式,人民戰爭過沒過時、管不管用,還是不是我們的制勝之道,人民戰爭的內涵和方式發生哪些變化,這些問題關系到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的發展方向,關系到我軍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的作戰准備。習主席明確指出,不論形勢如何發展,人民戰爭這個法寶永遠不能丟。這就告訴我們,現代戰爭制勝機理與人民戰爭特有優勢的有機融合,是我軍在未來戰爭中做到戰之必勝的根本途徑。

  把握新的時代條件下人民戰爭的新特點新要求。人民戰爭在以往的戰爭形態中是制勝法寶,在新的戰爭形態中仍然是制勝法寶。信息化武器裝備可以在有限時段和范圍決定戰爭進程,但在眾志成城、全民抵抗的人民戰爭面前,決定戰爭最終勝負的仍然是人心向背。人民戰爭的“道”沒有變,但“器”、“術”、“技”不一樣了。在信息化條件下,人民戰爭更多地是在相應的空間、平台和層次展開的,全民參戰有了新的武器、工具和手段,軍隊與民眾緊密配合進行人民戰爭催生出許多新樣式。矛與盾進化相關,信息化戰爭怎麼打,人民戰爭也就自有應對之策。信息化戰爭與人民戰爭是可以兼容並相輔相成的,信息化戰爭深化了人民戰爭的內涵,人民戰爭拓展了信息化戰爭的領域,信息化戰爭與人民戰爭一體化。

  創新人民戰爭的內容和方式方法。現代戰爭中陸海空天網電多維戰場融為一體,戰爭空間無所不在,戰爭較量更加激烈,人民戰爭將在新的空間領域顯現威力。現代戰爭中制信息權成為奪取戰場綜合控制權的核心,人民戰爭要緊緊圍繞制信息權廣泛深入展開。信息網絡沒有國界,技術手段沒有軍地軍民區分,網絡空間已成為人民戰爭的重要戰場。人民參與戰爭既可以直接使用殺傷武器,也可以使用科技手段和其他手段打擊侵略者。信息化戰爭系統復雜,具有自身的脆弱性,特別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容易導致系統癱瘓,這更有利於發揮人民戰爭優勢,針對敵人的軟肋和死穴打。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是信息網絡、人才技術、基礎設施等領域軍地通用性更強、融合度更高的趨勢要求,體現了依靠人民建設國防、打贏戰爭的時代要求,在平時是人民戰爭的基本建設,在戰時是人民戰爭的重要體制。

  充分發揮人民戰爭的整體威力。現代戰爭是體系和體系的對抗,新的時代條件下人民戰爭要從體系建設入手,提升人民戰爭克敵制勝的整體能力。一是制度體系支撐。戰爭形態的轉變,本身就包括軍事制度的轉變,以適應打贏現代戰爭的需要。與革命戰爭年代相比,我們具有發揮人民戰爭威力的制度優勢。習主席提出更好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軍事制度優勢的重大任務,這就要求通過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完善有利於發揮人民戰爭整體威力的制度體系,解決不利於人民戰爭體系化的體制性障礙、結構性矛盾、政策性問題。二是力量體系強化。抗日戰爭時期形成的主力軍、地方軍和民兵“三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是人民戰爭的軍事力量基礎。新的時代條件下,構建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系,題中應有之義就是推進適應人民戰爭要求的軍隊組織形態現代化。一體化聯合作戰的軍事力量體系與人民戰爭的軍事力量體系,必須銜接融合、統一運行。三是價值體系引導。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抗日戰爭勝利的精神支柱,人民戰爭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人的信仰、意志、價值觀等構成的軟實力。打贏現代戰爭,必須建成堅不可摧的心理長城。在全民族大力培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全軍大力培育弘揚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就是為人民戰爭注入強大無比的精神力量。

  (執筆:顏曉峰、楊永利)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顏曉峰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