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宗教之所以能以其獨立形態在社會中存在、發展,是因為宗教共同體與世俗社會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作為社會學則側重於研究宗教制度的功能,主要是社會整合功能、心理調適功能、個體社會化功能、群體認同功能、預言的功能。宗教的演化和嬗變還在繼續中,作者就宗教的變革提出,一是要增強共處和互補的意識﹔二是要積極參與反邪教﹔三是要尊重科學。作者認為,未來的各大宗教都不會同今天完全一樣,都將從教義、教儀和教團等方面革故鼎新,吐故納新。
[關鍵詞] 社會學﹔宗教制度﹔演化和變革
[中圖分類號] B91 [文獻標識碼] A
社會學在19世紀初、中葉成為一門學科不久,19世紀末葉就有社會學者把目光定格在宗教方面,研究宗教的功能,分析宗教的演化與社會變遷的關系。一百多年后的今天,社會學界仍然從教義、教儀和教團三個層面關注宗教。
社會學積極關注宗教
社會、社會學關注宗教是有深刻道理的。宗教是一種社會歷史文化現象,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人的思維能力發展到一定水平時,出現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和思想文化現象。不用說,以社會為研究對象的社會學,關注宗教界完全是題中應有之義。
有人說社會學同文學一樣是“人學”,過去還有人把社會學譯為“群學”。從人群角度來看,在當今世界的62億人口中,信奉各種宗教的人至少有48億。可以說是:五分天下有其四。對如此龐大的人群,社會學怎能熟視無睹呢?
具體說來,僅僅是基督徒(廣義基督徒,受洗教徒)地球上就 有21.4億,佔世界62億總人口的34.5%以上,分布在220多個國家和地區﹔信奉伊斯蘭教的人數約有12億,佔世界總人口的19%,分布在172個國家和地區﹔信奉佛教的人數約有3.6億,接近世界總人口的6%,分布在86個國家和地區。此外,還有印教教徒8億,分布在88個國家和地區﹔猶太教徒1700萬人,分布在125個國家和地區﹔道教教徒5000萬人,以中國和海外華人居住地區為主﹔錫克教徒1700多萬人,耆那教徒350萬人,均以印度為主。基督教徒比例最高的國家是墨西哥,佔墨西哥人口的99%﹔其次是法國,佔法國人口的98%﹔再其次是巴西,佔巴西人口的93%。在很多伊斯蘭教國家,如阿拉伯地區和北非一些國家,除了從別國來的人以外,他們整個民族百分之百的信奉伊斯蘭教。
在我們中國,以道教、佛教為主,教徒人數為1億人,伊斯蘭教的人數為2000萬人,基督教的人數為也以千萬計。中國的教徒佔全國人口的比例並不太高,但絕對數大大超過一億,接近兩億,堪稱宗教大國之一。當代中國“五大宗教”的宗教團體有3000多個,宗教教職人員約有30萬人,宗教活動場所達8.6萬余處。
為了適應和滿足宗教界的需求,中國社會學界一直在堅持不懈地研究宗教。
側重於研究宗教制度的功能
在宗教走出民族而成為世界宗教以后,便出現了形態比較完備、文化內涵豐富的人文宗教。從而引發學術界從社會學、歷史學、哲學、人類學、民族學、心理學、地理學、生態學、考古學、文獻學、語言學等角度開展研究,交義互滲,邊緣共構。
作為社會學則側重於研究宗教制度的功能。
一是社會整合功能。宗教界通過超自然力的獎賞與制裁來維護社會秩序,從而擴大了社會控制的范圍。由於宗教強調個體良心,便把人為的監督縮小到最低限度。宗教還為越軌失范的人提供懺悔、贖罪和自新的途徑,也有助於強化社會控制。當然,任何事物都會物極必反,如果把某些宗教制度推向極端也可能不利於社會安寧。比如,在一些國家和地區出現的種族沖突、民族歧視和團體矛盾,有的就是宗教極端引發出來的。這就要求人們要把握好分寸。
二是心理調適功能。人的外在環境是千差萬別的,受外在環境作用的人的心理狀態必然是復雜多變的。隨著科學技術的加速度發展,社會文化的飛躍向前,人的心理承受力有的能跟上,有的跟不上,有的心理健康,有的亞健康。不少人患有輕重不同的心理與精神疾病,這就需要調適。調適的內容和方式很多,宗教的心理調適是其中之一。“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對虔誠的宗教信仰者或對宗教有所有信仰的人來講,發揮宗教的調適功能,便是不可忽視的了。馬克思說:“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是無情世界的感情……”人們可以在宗教活動中,從超自然、超人間的說法中,得到慰藉、鎮靜、宣泄,甚至解脫或者半解脫。當然,事物無不有二重性,如果宗教界沒有對症下藥,有時也會抑制異議,妨礙社會變遷。
三是個體社會化功能。人都有一個從自然人向社會人轉變的過程。人在適應和變革自然與社會的同時,也在能動地變革自己,不斷適應社會生活。人與動物的區別就在於人能夠社會化,既能夠在青少年時期完成早期社會化,也能夠在中、老年繼續社會化,還能夠在晚年“活到老,學到老”,實現再社會化。實現三種社會化的途徑一靠家庭,二靠學校,三靠大眾傳媒,四靠社會群體的相互促進和影響。毋庸置疑,這社會群體包括宗教團體。宗教團體的成員在宗教活動中傳遞信息,溝通思想,傳播知識、技能和規范,推動個體人的社會化迅速“化”起來。值得注意的是:傳播向上的信息和知識,會增能﹔傳播向下的信息和知識,會減能。宗教界要力求增加向上的正能。
四是群體認同功能。上面所講的社會化,無疑地是:為群體所認同,為社會所融合。而認同和融合必須有共同的價值觀和社會公德。宗教實踐必須按照與社會相適應的法規來辦事。宗教一貫所倡導的善和愛,從根本上說,是與當今社會一致的,是能夠增強團體凝聚力的,是符合人性的健全和發展所需要的,是可以補償和克服人的社會存在的某些不足、有限和缺陷的。對人來講,宗教教義、宗教文化在加大人的社會責任,規范人的社會行為,縮短社會距離,提升社會認同。
五是憧憬的功能。宗教界認為在人類生存的現實世界之外還有一個超自然、超人間的神秘力量或實體,又認為這種神秘力量不僅超越一切,主宰一切,而且無所不在。宗教由此出發,便為人類構想出一個未來的美景。對這種“未來的美景”的“未來”,盡管有人認為跟今天的“未來學”研究不一樣,但它在某種程度上也能為一些人所欣賞,能吸引一些人對來世的憧憬,從而把生活的苦難丟在腦后。這種“未來的美景”有時會麻痺人應有的擺脫苦難的斗志,可是大量地起到了穩定人心的作用。
宗教的演化和變革
宗教的歷史悠久。根據已有的考古發現,特別是對尼安德特人和山頂洞人墓葬的發掘,以及對原始人洞穴岩畫的辨析,早在公元前兩三萬年的舊石器時代,就有崇拜自然物、自然力,崇拜祖先的各類宗教信仰活動。三萬年以來,宗教一直處於不斷變化中。在氏族部落轉變成民族國家以后,社會從氏族部落社會轉變成民族國家社會,宗教也同時從氏族部落宗教相應地轉變成民族國家宗教。隨著人們活動范圍的擴展,民族國家宗教越出國界,促使宗教具有普世性。隨著人類進入文明時期以后,宗教建筑、宗教音樂、宗教藝術、宗教舞蹈、宗教文學、宗教醫學發展起來,於是人文宗教逐漸露出水面。宗教有從多神教向主神崇拜、向單一主神教過渡的歷史,也有在各大宗教裡涌現出若干教派的現實。這也是宗教繁榮的標志。
宗教的演化和嬗變還在繼續中,本文就宗教的變革說一點粗淺的認識。
(一)增強共處和互補的意識。當今舉世公認的“世界三大宗教”,即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之間,中國的五大宗教之間,要始終不渝地堅持和平共處。在各大世界宗教內部,所分出的七八個、幾十個教派之間也要本著“和而不同”的精神加強團結。有差異是正常的。問題是不能以自己之“異”來輕率地否定他方之“異”。有矛盾是難免的,但是要在討論中增強共識,萬萬不可激化為肢體沖突或機械沖突。發生機械沖突是與教義相悖的。有宗教就有宗教批評學。19世紀有人本主義的宗教批評,有德國蒂賓根的聖經文獻批評,有馬克思主義的宗教批評,有達爾文進化論的宗教批評,有尼採虛無主義的宗教批評,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方法的宗教批評,還有法蘭克福社會批判學派的宗教批評。對所有這些批評,包括當今各種各樣的宗教批評,宗教界都應當正確對待,擇其善者而從之,不善則不從。不從,也要心平氣和地“不從”。
(二)不走極端。任何事物、任何真理都有個“度”,都是在一定時間、地點、條件下存在的。超出了“度”,就會走樣。水在常溫下是液體,這是毫無疑義的,可是到攝氏零度以下就變成了固體,在100度以上則成了氣體。中國有兩個有名的成語說得特別好:“過猶不及”,“物極必反”。如果無視時間、地點、條件,把信仰推向極端,就是推下深淵,就是走向反面。我們提倡不怕死,提倡舍己為人,但決不是要把生命當兒戲。我們主張“懲惡”,但決不是要把自以為“惡者”,任意施以殺戳。宗教萬不可走極端。更不可像當下許多邪教組織那樣,把信徒的信仰當做實施非法勾當和謀取罪惡利益的工具。
(三)要積極參與反邪教。如今各國各地都有些人披著宗教的外衣,神化首要分子,販賣私貨,斂取錢財。邪教沒有成套的教義,隻有迷信邪說,盡干些坑蒙拐騙、殘害百姓的無恥勾當。中國有個女邪教徒,因為照顧兩個雙胞胎的女兒,沒能去拜邪教,邪教頭子就叫她割掉兩個女兒的喉管。如此殘忍,如此慘無人道,是十足的反人類、反社會的惡劣行徑。邪教披著宗教的外衣,是對宗教的玷污。比如最近中國有個邪教頭子,聲稱“我就是耶穌,耶穌就是我”。這是一切信仰耶穌的人所無法容忍的。宗教界應當迅速起來澄清、起來揭露。1992年《中國佛教》雜志在邪教剛一露頭時,就率先著文批判邪教,是值得效法的。正教抬頭,邪教就低頭。人們的精神充實,境界高尚,邪教就無隙可乘,無孔可鑽。合法的社會組織四通八達,茁壯成長,邪教就無立足之地。
(四)要尊重科學。在宗教伴隨著科學與日俱進的今天,像四百多年宗教界把布魯諾處以火刑,三百多年前把伽裡略判處終身監禁的事不會有了。可是,在宗教的某些領域仍然應該強調尊重科學。30年前西方宗教界為伽裡略平反,就是尊重科學、服從科學的表現。尊重科學,既要尊重自然科學,也要尊重社會科學。有句話叫“隔行如隔山”,后來又加上一句:“隔行不隔理”。因為“理”是一樣,規律都是鐵打的。就是“如山”,這“山”也是可以翻過去的,“翻山越嶺”嘛!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有很多大和尚、小和尚支援共產黨。共和國衛生部副部長傅連璋在兩萬五千裡長征前,就是一名基督徒。他憑著醫術保住了陳賡的腿,治好了毛澤東的病。給淮海戰役中蕭縣的相山寺就是解放軍的指揮所。幾年前,汶川地震時,有好幾個取名“震生”的嬰兒是產婦在廟裡生下的。這都說明宗教同樣具有“開放性”,宗教正在遵照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不斷地開放,再開放。宗教在今天完全可以與社會主義相適應,完全可以為社會主義服務。
記載宗教教義的書是人編寫的,也是人信的。就是神說的,在我看來,也是人替神說的。宗教之所以能以其獨立形態在社會中存在、發展,是因為宗教共同體與世俗社會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宗教教徒在西方有的國家在相對減少,在有的國家正在絕對減少。這是值得深思的。不論怎樣,宗教將長期存在。顯然,未來的各大宗教都不會同今天完全一樣,都將從教義、教儀和教團等方面革故鼎新,吐故納新。
(來源:行政管理改革)
相關專題 |
· 《行政管理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