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每個成人來說,在個人人生記憶中,在音樂課堂放聲歌唱的一幕都是一抹難忘的回憶。但是在教育快速發展的今天,音樂教育缺失的現象卻仍然存在,城市中音樂課遭受擠佔,農村音樂課開不齊、開不足的情況並不罕見。
城市:音樂課被“主科”擠佔
通常,人們把語、數、外等科目稱為“主科”,音、體、美等稱為“副科”,這種根據應試重要性區分的“主”與“副”已經生動地為音樂課定了位。因此在中、小學階段,主科的地位,連同主科老師的地位大多高於副科,音樂教育作為學校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時常是“喊著重要,實施起來次要,有時候可要可不要”。很普遍地,在期中、期末考試前,音樂等副科經常要讓位於語、數等主科,在小學階段更為突出,因為班主任多為語文、數學老師,其支配權更大,更易得地利之便。這充分體現了應試教育對音樂教育的沖擊,一般領導重視升學考試涉及的主科,因為升學指揮棒仍在頭頂高懸,升學率仍是檢驗學校教學質量的關鍵,學校要讓學生把主要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與升學有關的課程上,很顯然,關鍵時刻音樂課隻能靠邊站了。正如我國著名鋼琴家、《黃河協奏曲》作者之一石叔誠所言,目前國內缺少音樂教育的氛圍,“孩子們得不到足夠的音樂教育”,在學校裡“音樂課是最容易被取代的課”。
並不是說,音樂教育在城市受到了忽視,情形恰恰相反,大多數城市家庭都注意孩子的藝術培訓,孩子們也相應地大多擁有一定的音樂等藝術特長,如電子琴、長笛、鋼琴、二胡、古箏、拉丁舞、民族舞蹈等等。只是,城市家庭更多地是將視野投諸學校教育之外,通過社會教育的渠道將孩子引入音樂的世界,也可以這樣說,更多城市孩子的音樂教育是在學校外完成的,而非依靠學校教育。這也從一個側面揭示了當前學校音樂教育的不足與短板,學校音樂教育資源並不能充分滿足學生需求,或者說未能有效供給,且音樂課的形式與內容過於單調、音樂實踐不足、器樂教學薄弱,學生“喜歡音樂不喜歡音樂課”的現象仍然存在。這也進一步推動了社會音樂教育的繁盛,社會上名目繁多的培訓班、音樂學校以及私人家教,容納、承擔了絕大多數兒童少年的器樂學習需求,學校音樂教育偏居一隅固守一方,社會音樂教育成為朝陽產業蓬勃發展。
農村:音樂教育嚴重不足
在城鄉二元結構體制下,我國城鄉教育發展失衡已是不爭的現實,具體到城鄉音樂教育的差距更為巨大。長期以來,農村家庭、社會環境甚至是教育領域對音樂乃至整個素質教育重視不夠,認識存在偏差,再加上農村家庭、學校、地方財政投入於教育的資金有限,校際發展、學科發展不平衡客觀存在,使得音樂教育在農村地區的發展相當薄弱,且這些年來並無有效改善。
許多鄉村學校,尤其是中心校下屬的村小,音樂教學設備落后,大多沒有像樣的樂器,電子琴也是奢侈品,更不用說鋼琴、音樂教室,即便有音樂教室的學校,也因缺乏多媒體等教學設備,難以發揮輔助教學作用。師資力量欠缺更嚴重制約著農村音樂教育的發展,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一些地方甚至連“主科”教師也存在不足,更不要說音樂專業教師的缺口。音樂課多由語文、數學等科教師兼任。由於音樂知識不足,進修培訓機會少,教學很難滿足學生的需求,“說是音樂課,就是拎個錄音機放幾首歌給孩子們聽”。師資不足導致音樂課開課率低,開不齊、開不足的現象較常見。不少地方坦誠音樂課缺失是正常現象,課表上按照省部標准排得滿滿,但實際上大都被其他“主科”所取代,如果上面查得緊就上,否則在課程表上就是擺設。
當前,隨著國家對農村教育重視程度的加大,投入力度相應加大,一些地區農村中小學已經走出了基礎設施匱乏期,硬件設施正在趕超城市學校,但是,在最重要、最關鍵的師資上,還有一段不小的差距。如何吸引並留住專業的音樂教師,提升農村學校師資水平,改變城鄉教育失衡的現狀,為農村孩子提供均等的教育機會,是當前值得關注的現實問題。
反思:全面發展豈能有所偏廢
從整個人類教育發展史上看,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音樂乃至藝術教育都佔據著重要的一席之地。古希臘學習文法、修辭學、辯証法、算術、天文、幾何、音樂等“七藝”,尤其是為后世推崇的雅典教育更致力於培養和諧發展的人,男孩子從七歲后就進入文法學校和音樂學校(The Music School,又稱琴弦學校)學習,音樂教育是其和諧教育和文雅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歐洲中世紀的騎士教育重在培養“騎士七技”,即吟詩、音樂、下棋、騎馬、游泳、槍劍、角力。中國古代教育強調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至近現代,踐行通識教育更成為各國的共識,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成為教育的終極目的。從音樂教育發展演變看,音樂藝術作為人類智慧的結晶、人類重要的精神財富、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類別,歷經數千年發展歷史,早已形成了完備的知識、技能體系和傳承工具與方式,是現代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養分,對少年兒童感知、審美、思維、理解、表現能力的形成,對人的全面發展、和諧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
因此,學校教育有責任、有義務開展好音樂教育,強化對音樂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充分認識音樂教育的價值與意義,把音樂教育明確定位為素養教育、通識教育,而非職業教育、專業教育﹔著力改進音樂教學,重在“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注重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引導學生通過參與、表現、合作,獲得愉悅的審美體驗,促進人格健全﹔建立科學的考核機制,把音樂課納入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健全評價標准,依據國家中小學課程方案、課程標准、辦學行為的要求等開展質量評價﹔著力解決農村音樂教師缺口問題,有計劃地接收特崗教師,有計劃地開展教師培訓,讓音樂教師在外出培訓、職稱評定等方面與其他科目教師享有同等待遇。通過多措並舉,讓音樂真正有助於個人完善,成就個人一生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