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海予 秦安:網絡空間國家力量的塑造與發展

2014年08月18日14:24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編者按:甲午之年撫今追昔。最痛苦的記憶,莫過於近代史上侵略戰爭對中國人民的肆意屠殺﹔最深刻的教訓,莫過於國力貧弱給中華民族帶來的深重災難。如今,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開啟了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歷程。但網絡時代,網絡威脅日益凸顯。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網弱國難強,凝聚網絡空間國家力量,勢在必行。如果不當機立斷,失去的將會是中華民族復興路上的一道重要安全屏障。因此,探討網絡空間國家力量的塑造與發展,已經成為網絡強國建設的重大戰略課題。

一百多年的滄海桑田,人類走過農業時代、工業時代,開始步入信息時代,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戰爭方式以及政治、經濟、軍事格局都處於深度轉型之中,國家力量的塑造與發展模式也處於加速創新之中﹔一百多年的篳路藍縷,中華民族從救亡圖存走向民族復興,就像習總書記深刻指出的那樣“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塑造、發展、壯大國家力量,既是與時俱進的時代命題,也是民族復興的根本出路,需要我們總結歷史規律、緊跟時代步伐,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的戰略膽魄迎接挑戰、把握機遇。

一、國家力量塑造與發展的歷史經驗

鄧小平曾深刻指出,“衡量一個國家的國力,要綜合地看、全面地看”。國家力量,是一個國家的總體力量或綜合國力,是全部物質力量與精神力量的有機總和。從構成要素看,國家力量是政治力、經濟力、科技力、國防力、文化力、外交力和資源力等多種力量的總集﹔從地位作用看,國家力量是生存力、發展力與影響力,或國際貢獻力、生存力與強制力的結合﹔從生成機理看,國家力量是隱性的結構力、組織力、意志力、影響力共同作用下的“發酵”。放眼歷史長河,國家力量好比是一個動態耗散系統,在內部機制與外部作用的過程中消長興衰,其生成機理好比國家力量強弱起伏的“密碼”,破解這一密碼的關鍵恰恰在於搞清隱性國家力量的塑造與發展方式。

(一)結構力決定國家力量的“合理度”

結構決定功能,結構也塑造功能。在構成國家力量的諸多要素之中,各種力量要素的類型、比例、關系,好比是國家力量的科學配方,決定著國家力量功能是否合理。科技力先進、國防力落后,文化力先進、經濟力落后,經濟力先進、國防力落后,這些結構性失衡引發國家安全遭受重大損失的例子屢不鮮見。近代中國一直是個GDP大國,甲午戰爭、抗日戰爭前夕中國經濟規模都遠大於對手,但中國經濟以農耕為基礎、以絲綢瓷器出口為標志,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新生產要素並未在生產體系中發揮主導性作用。這種時代變遷帶來的結構性落后,容易導致落后十幾年就落后一個時代的結局。我們錯過了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絕不能在第三次工業革命浪潮呼嘯而來的今天,再次重演歷史的慘痛教訓。

(二)組織力決定國家力量的“轉化度”

歷史學家黃仁宇論及歷史上中國國家力量的組織力時認為,“中國就像一個龐大的‘潛水艇夾心面包’,上面一塊長面包稱為官僚階級,下面一塊長面包稱為農民,兩者都混同一致,缺乏個別色彩。當中的事物,其為文化精華或是施政方針或者科舉考試的要點”。明清兩朝衰敗之際,皇權直接面對基層“馬鈴薯一般無組織的小農”,國家力量處於一盤散沙、軟弱無能的狀態,各種資源無法轉化為真正的能力。明朝抵御滿清入關、清朝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清朝被動應對日本挑起的甲午戰爭,無不缺乏國家的有力組織。毛澤東洞悉中國歷史教訓,曾在《論持久戰》中明確提出“組織力”的概念,在分析中日強弱時認為,日本“軍力、經濟力、政治組織力在東方是一等的,在世界也是五六個著名帝國主義國家中的一個”,而我們“依然是一個弱國,我們在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各方面都顯得不如敵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給中國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組織力,“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的前提就是“中國人民組織起來了”。從抗日戰爭的統一戰線、敵后游擊戰,解放戰爭的小推車、支前隊,抗美援朝的捐飛機、抓建設,到和平年代汶川、玉樹的抗震救災,“組織力”開始成為中國國家力量的一種戰略優勢﹔運用組織力把各種資源轉化為國家戰略能力、把各種力量要素凝聚成一股合力,開始成為塑造國家力量的重要手段。

(三)意志力決定國家力量的“堅硬度”

統帥的意志就是戰略,民族的意志也是國力。一個國家或民族,即使擁有領先的科技、發達的經濟、大規模的人口,沒有奮發圖強、堅如磐石的意志,也會在重大威脅到來時變得不堪一擊﹔反之,也能戰勝實力強大的對手。中國歷史上,宋朝以金錢買和平、清朝以土地換和平,都是意志力脆弱的集中體現,近代史以來的屈辱史也都有著意志力薄弱的深層次原因。而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的革命、建設與改革,都極大激發、凝聚、體現了中華民族頑強不息的意志。抗日戰爭,中國有著“萬眾一心保障國家獨立,百折不撓爭取民族解放”的“抗戰到底”意志﹔抗美援朝,中國有著“你打原子彈,我打手榴彈”,“打爛了,等於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的“以氣拼鋼”意志﹔深化改革,中國有著“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啃硬骨頭、涉險灘”意志﹔懲治腐敗,中國有著對腐敗零容忍、將反腐敗斗爭進行到底、“蒼蠅、老虎”一起打的“刮骨療傷、壯士斷腕”意志。在國家力量之中,堅定的意志力是一個軟要素,塑造的卻是一種硬能力。歷史已經反復証明,評價國力理應增加“意志力”這一重要選項。

(四)影響力決定國家力量的“柔韌度”

國家力量的對外作用,“硬釋放”往往表現為統治力,“軟釋放”往往表現為影響力。影響力釋放的正能量越多,越能贏得他國的支持﹔釋放的時間越久,就越能贏得他國的信任,影響力競爭已成為大國國力競爭的重要方面。霸權主義的國家力量追求“硬釋放”,並由過去的“統治與被統治”、“征服與被征服”,向隱性的“控制與被控制”、“演變與被演變”、“分裂與被分裂”轉變。中國對外戰略的傳統,自古以“和為貴”、“合而不同”為理念,輕統治力、重影響力。“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中國力量具有利世界而不爭的柔韌度。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不走“國強必霸”道路,對外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國家力量的釋放主要靠影響力,而不是統治力或控制力。

二、網絡空間國家力量塑造與發展的基本特點

人類以什麼樣的方式生產,就會以什麼樣的方式競爭(戰爭)。農業時代,國家力量以“土地+人口”為標志,戰略優勢建立在農耕、游牧經濟基礎上﹔工業時代,國家力量以“生產線+礦產能源”為標志,國家戰略優勢建立在工業實力基礎之上﹔信息時代,國家力量將以“信息網絡+⋯⋯”為標志,戰略優勢將建立在網絡空間基礎之上。當信息資源成為國家戰略資源,網絡科技成為推動新經濟轉型的強大引擎,網絡空間成為新興戰略空間,“國力方程式”就不得不被改寫,國家力量的塑造與發展方式開始發生革命性變化。

(一)網絡空間成為國家力量匯聚集成的新興戰略空間

在網絡空間誕生之前,國家陸海空天的各種力量是相互支援關系﹔在網絡空間誕生之后,各種國家力量不僅是相互支援關系,更是相互融合關系。沒有任何一個空間,能像網絡空間這樣,利用自身的技術特性“粘合”跨域的力量。網絡空間是頂端運作國家政治力、經濟力、科技力、國防力、文化力、外交力、資源力等各種力量的“控域”,也是各種力量匯聚、粘合、集成的平台。網絡空間之所以能成為戰略空間,關鍵之處就在於對國家力量的融合作用。

(二)傳統國家力量要素被“重塑”,新興網絡力量要素被“重用”

網絡空間深刻改變著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的發展方式、運作方式,賦予其共同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特性,重塑出網絡政治、網絡經濟、網絡軍事等新形態的“網絡化力量”。網絡技術產業既是網絡空間的基礎支撐,也是信息時代國家力量的共性基石,同一種技術、同一種資源、同一種力量能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被重復使用,以更少的資源投入取得更大的運用效果。

(三)網絡空間是國家力量結構力、組織力、意志力、影響力的倍增器

隱性的結構力、組織力、意志力、影響力與虛擬的網絡空間,天生存在某種內在聯系,並在塑造和發展國家力量上具有明顯的倍增效應。一是網絡空間倍增結構力。一方面,網絡空間動態鏈接並改變著國家政治力、經濟力、科技力、國防力、文化力、外交力、資源力等力量要素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專業網絡力量在不同領域的運用,又改變著要素之間的比例,國家力量結構在網絡空間中成為“活的結構”。二是網絡空間倍增組織力。社會網絡已經充當“網聚人的力量”的利器,政黨、企業、社會團體的網絡化,尤其是非國家行為體的網絡化,正在把過去沒有關聯的人或組織跨領域、跨層級、跨空間的關聯起來,樹狀組織正在逐步進化為更加穩定的網絡組織,而網絡化的組織力是國家力量具有涌現效應的重要內因。三是網絡空間倍增意志力。網絡空間在統帥與民眾之間架起了一座“直通橋”。群眾的心聲經過網絡的直接匯聚,能夠凝結成政治意志﹔統帥堅忍不拔的意志力被網絡廣域傳導,就會成為廣大人民共同的意志力﹔人民萬眾一心的意志力一經網絡聚合,就能成為國力。四是網絡空間倍增影響力。傳統媒體的垂直傳播,正在讓位於新興媒體的全球通播、滲入傳播,網絡空間的跨國界為國家影響力傳播掃清了障礙,國家影響力可以在更大范圍以更持久的方式傳播擴散開來。

(四)網絡空間的國家力量“整體大於部分之和”

復雜大系統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整體大於部分之和”,進入網絡空間的國家力量,在有序的運作之下具有這種典型特征,通過不同力量銜接運用的關聯增值、多領域力量轉換運用的跨域增值、多種力量同時運用的並發增值,增大國家力量的總價值量。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需要強化大系統、大戰略思維,遵循國家力量“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規律運用各種力量,聚合優勢與長處,力避各領域、各部門之間的內耗與沖突。

三、網絡空間國家力量塑造和發展的主要對策

中國國家力量歷經“大而無力”、“大而不強”的發展階段,已經步入“由大轉強”的關鍵時期。推進國家力量建設,網絡空間為我們提供了跨越發展的捷徑,而且是一條我們不主動走就會落后、錯過了就會錯過一個時代的捷徑。應以服從服務於中國夢為戰略目標,圍繞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改革開放總目標,以科技力為引擎、經濟力為支撐、國防力為重點,推動中國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發展的中堅力量。

(一)優化網絡空間國家的力量結構,實現網絡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優化網絡空間國家力量結構要聚焦跨域鏈接。在加強傳統力量向網絡空間延伸的同時,聚焦建設網絡空間專業力量。做好這兩方面的結構優化工作,當前緊要是實現網絡國防力量從無到有,並逐漸發展壯大。與此同時,要形成傳統力量和網絡力量的互動發展。要注重在統籌協作機制,在基礎資源共享、應急處置聯動、網絡演習演練等方面加緊邁出實質性步伐,在實踐中優化力量結構﹔尤其要建立網絡技術產學研協作機制,整合國家個人、軍隊地方、院校企業等各種力量,形成多元向心力﹔同時,需加強網絡空間軍民融合發展,實現軍民網絡力量的協調發展。

(二)提升網絡空間安全與發展的組織力度,加快推進國家網絡產業技術力量建設

產業力量既是網絡空間國家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網絡空間專業力量的重要支持,處於相對鬆散的狀態。應發揮“一把手”工程的優勢,加緊把產業力量組織起來。具體來說,應論証設計具有中國特色的網絡技術產業發展路線圖,預測技術走向,制定技術標准,前瞻產業布局,規避技術風險,推動我國網絡產業力量健康發展﹔有序推進以“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為標志的網絡技術產業發展,真正做到以安全保發展,以發展促安全,力避在新一輪信息化建設中出現不要安全的“裸奔”﹔打造國家自主可控網絡產業技術聯盟,構建中小網絡技術企業孵化器群,加大產業支持、政策傾斜力度,推動民族企業集體抱團成長。

(三)體現建設網絡強國的堅強意志,推進傳統國家力量網絡化轉型

力量轉型必須突破各種羈絆,離不開堅強的意志力。應充分認識到互聯網是治國理政的新平台,要樹立“以網治黨、以網強軍、以網興國”的新理念,上下一心,全面攜手,加快國家傳統政治力、經濟力、科技力、國防力、文化力、外交力和資源力向網絡空間轉型,把網絡空間作為履職盡職的新舞台用起來,把傳統線下運作為主的業務轉到線上運作上來,把傳統垂直樹狀的社會組織改造為網絡化運作的網絡組織,把正能量吸引到主干道、把主旋律延伸到新媒體,把傳統國家力量優勢移植到網絡空間,讓網絡空間逐步成為凝聚中國力量、展現中國意志的主渠道。

(四)拓展網絡空間中國力量的影響范圍,鑄造維護網絡空間和平與發展的中堅力量

網絡空間國家力量,不僅是中國參與全球網絡治理的堅強后盾,也是不斷提升中國網絡空間生產力、文化力、國防力的主要角色。隨著全球一體化、網絡化程度的不斷提升,中國需要不斷拓展網絡力量的運用空間,進行全球產業布局,傳播蘊含中華文明底蘊的網絡文化,展示與大國地位和全球責任相一致的網絡國防力量,積極參與網絡空間國際合作,成為應對網絡空間共同威脅,制衡網絡空間對抗因素的重要力量,。讓網絡空間成為展示中國智慧、中國設計、中國力量的重要平台。

(來源:中國信息安全)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實習生、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