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吳世忠:對社交網絡發展與治理的思考

2014年08月07日13:48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以Facebook、Twitter、Linkedin、QQ、微信等為代表的全球化社交網絡已經形成了超過10億人的跨國界、跨民族、跨文化的新網絡社區,對西方的社會形態、社會行為、社會關系與社會生活各方面產生了一系列影響,對我國的信息化發展和網絡治理提出了現實而嚴峻的挑戰。深入研究社交網絡在全球的發展趨勢,不失時機地優化和完善我們的政策,對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加強互聯網管理和網絡空間治理,具有重要意義。

一、全球社交網絡發展態勢迅猛

社交網絡全球普及,亞太地區增長最快。2013年,全球社交網絡用戶數量將達到16億。美國、加拿大、韓國、澳大利亞、俄羅斯等主要國家普及率已超過40%。全球增長動力轉移至亞太地區。預計2013年,7.46億的用戶將來自亞太地區。Facebook亞太地區用戶規模達2.8億,超過美國本土。

Facebook一家獨大,全球參與程度最高。2013年9月,Facebook月活躍用戶數量約11.9億,居全球第一,用戶遍及137個國家,在127個國家中排名居首。超過70%的Facebook用戶是非美國用戶,40%為非英文用戶。

移動終端增長強勁,社交網絡更加便捷。移動終端登錄社交網絡的用戶規模與使用時長均超過PC終端。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新一代移動社交應用將迅速崛起,我國微信用戶超5億,擁有1億海外用戶,美國Whats App用戶超過3.5億,服務超過250個國家。預測到2016年,移動社交應用將增長8倍。

社交網絡從人到物,虛擬連接活力無限。隨著雲計算、物聯網等技術的發展,預計在2030年以后,能夠連接網絡的智能設備將超過世界人口總數。現實世界成為社交網絡應用的平台,社交關系核心將從人與人之間的連接延伸至人與物、物與物。由虛擬連接構成的網絡空間將展現無窮的魅力。

二、社交網絡對西方社會、經濟的影響日益顯著

社交網絡對西方社會的影響。

首先,促進社會行為的公開透明。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網絡基本上都將開放、分享、透明作為基本原則。人們的社會行為將越發透明化,網絡與現實社會中人們的身份、行為將趨於高度統一。透明與統一的網絡社會將促進現實社會朝向活動更開放、權力更分散的方向演進。

其次,強化個人社會責任的擔當。社交網絡的賬號體系所掌握的海量個人基本數據、行為特征、網絡聲譽、甚至健康狀況等敏感信息,已是個人身份的重要標識。可承載部分公共服務功能,實現申請入學、預約醫生、申領福利、繳納稅款、申請護照和辦理車牌等公共服務職能。賬號的身份証化將使社交網絡更便於社會治理。

再次,推動跨越文化背景的認同。研究表明,每天多次使用Facebook的用戶對他人的信賴度比非聯網用戶高出兩倍以上。韓國的“江南Style”正是依托於Facebook等全球化社交網絡渠道,突破了西方文化在文化交流中的霸主地位,構建出具有韓國標簽的文化潮流。

第四,促進社會治理方式的創新。Twitter用戶超過2億,每天發布信息4億多條,社交網絡積累的大量數據是重要的社會基礎資源,對其科學地開發可推動解決公共健康、社會環境監測、政策制定等領域的重大社會問題。美國政府已經將Facebook等平台大數據應用於公共健康和國家安全領域,預測傳播疾病的散布,分析美國的犯罪網絡或全球的恐怖行動。

社交網絡對西方經濟的影響。

一是拉動國民經濟的增長。以Facebook為核心構建的商業生態系統為美國等發達經濟體注入了新的活力,創造了可觀的經濟價值,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2011年Facebook對歐洲經濟的貢獻值為153億歐元,提供了超過20萬個工作崗位。

二是推動經濟發展的轉型。社交網絡的高度分享機制使社會資本價值最大化。個人成為價值生成的頂端,越分享越增值的經濟行為推動著饋贈型經濟的發展。Facebook上每一次分享行為都在創造經濟價值。據測算,截至2012年4月,Facebook用戶的每一次狀態分享價值0.024美元。社交網絡推動經濟轉型的潛力不容小覷。

三是激發商業誠信的提升。從經濟的角度來看,社交網絡信息透明、開放的特點,有可能引發傳統交易形態向社交交易形態的變遷。個人信息的公共化可能顛覆現階段的傳統信用體系,為未來的金融業態等帶來深遠影響。這種關系透明、行為規范的社會資本交互方式沖擊著傳統商業銀行賴以生存的融資體系,在國內已經引起了一些界內人士的關注,在國外也形成了對這一現象的擔憂。四是助力商業效率的提高。社交網絡促使傳統的行業性企業向社會化企業轉型。調查顯示,將社交網絡與自身商業目標進行深度融合的企業更具有競爭優勢。創造出更具創新性的產品服務、更低的業務成本,以及更高的業務效益。

三、社交網絡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

隱私信息易被濫用,損害個人權益。信息透明的網絡社會有可能模糊個人空間與公共空間之間的物理界限。社交網絡大數據可預測個人政治、宗教、種族等私密特征,社交網絡可能將其用於商業過度開發,不法分子可能將非法獲得的個人數據濫用於種族、宗教報復等。例如,Facebook可能擁有了比任何一個政府組織都要多的公民個人敏感信息。強大的個人數據控制權有可能也是另一種控制權力的形成。如果這種控制權力被濫用,會引發新的社會問題。

放大民眾負面情緒,影響社會穩定。社交網絡的群組功能允許用戶基於興趣、地域、利益訴求等因素連接起來,使一些原本鬆散的利益群體獲得聚合壯大的能力。通過影響他人參與社會活動的態度、意願與直接行為,擴大負面社會態度的持續發酵,容易將網民的負面情緒激發成群體性事件,直接影響社會穩定。

沖擊社會價值觀念,危及意識形態。社交網絡信奉信息自由開放、全球網民互通的價值理念。容易使少數人的低級趣味、極端思想、自由思潮通過社交網絡在網民中廣泛傳播,導致社會心理急劇變化﹔不同的意識形態在社交網絡中交鋒碰撞,造成政治滲透和輿論失控,會嚴重影響意識形態與傳統價值觀。

易於被人控制操縱,威脅國家安全。Facebook使用戶成為與世界連接的自媒體,政府信息控制力被削弱﹔通過對社交網絡的數據分析可以了解一國網民的政治傾向、主流民意、輿論走向等,一旦不法分子對其加以利用,便可進行煽動、策劃顛覆破壞活動等。西亞北非發生的“茉莉花革命”和伊朗的“推特革命”就是最典型、最鮮活的例証。

四、國外社交網絡管理可資借鑒

完善法律法規建設。美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紛紛圍繞社交網絡制定和完善了信息安全、網絡隱私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以減少和遏制其負面效應。據不完全統計,西方國家陸續頒布的互聯網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超過100多項,強調依法加大對利用信息技術危害國家和公眾利益行為的懲處力度。

打擊社交網絡犯罪。歐洲網絡與信息安全署為了防范“數字化9•11”,建議歐盟嚴密監察Facebook和Myspace等社交網站,並通過立法對未經允許惡意將照片公之於網的用戶進行制裁。倫敦騷亂后,英國政府也加大了對社交網絡和整個互聯網的監管力度,監控經由Myspace、Facebook等社交網站發送的信息,以防止暴力行為,保障國家安全。

保護未成年人利益。歐盟委員會與21家社交網絡公司簽署了《歐盟更安全的社交網絡准則》,並就社交網站對每條規范的執行情況進行獨立評估,以期防止網絡犯罪和保護未成年人。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家採取了嚴格的網絡監管措施,對網絡內容進行等級分類,實行網絡過濾,拒絕被分類的內容被強制屏蔽。

加強網絡隱私保護。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為了更好地保護網絡隱私,對Facebook、Twitter等啟動長達20年的獨立審查,每年由獨立等三方進行安全評估。並規定在未來20年內,社交網絡公司“不得就其維護和保護非公開消費者信息之安全、隱私和機密程度,誤導消費者”。

五、我國社交網絡政策宜與時俱進

隨著網絡服務的改善、網民數量的增長,特別是國家地位的提升和改革開放的深化,我們有必要從過去“封、堵、壓”的管理模式,逐步轉變為開放、溝通、協作的治理方式,利用好、發展好、管控好社交網絡,並為全球網絡治理貢獻中國的力量。

可利用。社交網絡已成為全球網民爭相涌入的網絡空間,自然也成為世界各國、特別是大國之間競相爭奪、彼此博弈的新邊疆。對於這個新領域和新陣地,無視和漠視就意味著放棄,隻有正視和重視才能加以積極利用。人口大國和發展中大國的基本國情,客觀上要求我們必須抓住社交網絡的發展機遇,以“趨勢避害”的策略充分利用好人類發展、特別是科技進步的一切成果,為“雙百”目標和中國夢的實現增磚添瓦。

可發展。近20年信息化進程的健康推進,為我國積累了十分寶貴的“網絡紅利”,憑借最多的網民數量、最發展的網絡規模、最快速的網絡普及和最寬闊的發展前景,利用社交網絡,可以極大推動我們的信息化進程。比如,積極扶持以微信為代表的新一代移動社交應用,可以迅速增強我國在網絡空間的國際競爭力和話語權,使互聯網成為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動力。

可管控。首先,宜採取“改堵為控”的總體戰略,即不宜長期將社交網絡封堵在門外,以“可控則可放”的原則,有條件地讓其進入,為我所用。其次,加強市場准入的管理,要求其服務器及相關數據必須在我境內存儲或托管,明確國家依法依規對相關原始數據的檢查權力,和對不良信息進行監控的能力,並要求國外企業對相關產品和服務實行報備,發生突發事件時需要配合國家相關部門的檢查工作。再次,實行國家安全審查制度,國家根據相應的制度設計,可啟動對國外信息技術產品的安全、使用、投資、並購和社會影響進行綜合安全評估,有效管控安全風險。最后,以上述舉借營造的開發環境,從根本上扭轉因國內外政策差異造成的大量國內網民及相關信息流向境外的“擠出效應”,進而形成以文化特色和網民紅利為依托的“吸納效應”,促進國內社交網絡的蓬勃發展。

可貢獻。充分利用好社交網絡開放傳播平台、國際交流渠道的優勢,激發我國龐大用戶群體的正能量,提升我國價值理念、民族文化、風土人情的全球化傳播效果,讓全世界更多地聽到中國的聲音,感受中國的氣息,以中國的文字、文化和文明的綜合軟實力,為世界和平和人類文明作出應有的貢獻。(原文刊於《中國黨政干部論壇》雜志,本文作者有改動)

(來源:中國信息安全)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實習生、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