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李剛、朱文:“社交網絡”網絡安全幾何

2014年08月07日13:43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社交網絡以其無窮的觸角,把不同地域,不同身份的人聯系在一起,形成一個巨大的“場”。如今,微博、微信、朋友圈,已成為潮流、時尚的代名詞。在它們之后,更多的旨在幫助人們建立聯系、分享資源、游戲互動的各類社交網絡應用和平台都得到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用戶迅速聚集,各種新信息數量呈幾何級急速攀升。

當人群如此史無前例超越空間、時間地聚集於社交網絡平台,這時的社交網絡無疑就像一個“高峽出平湖”的大壩水庫,從整體來看,它積蓄了巨大的能量,既能導向建閘發電的新能源,也可能成為洪水沖塌之災害﹔從每個網民個體來看,當你越深入地參與社交網絡互動,留下越多的足跡,得到越多快樂的同時,你的個人信息隱私也面臨著更多的安全威脅。

社交網絡以其最獨特的創新,帶給人們最快捷的信息傳遞、最大量的交流互動而引人入勝的同時,也從很多方面給人們帶來更多和更大的風險、威脅和隱患。

據《紐約時報》報道,美國空軍曾發表過一封警告,提醒美軍小心使用諸如Facebook 之類的社交網絡,原因是這些網站上的定位功能可能會向敵人暴露軍方的位置。

在地球上,能夠讓美國大兵感到害怕和警惕的事物,應該不是很多,社交網絡卻自誕生以來很快名列前茅。其實,除了美軍,社交網絡已經讓個人、社會、民族、國家,都產生過不同的安全問題。

這個讓我們如痴如醉沉浸在虛擬空間不能自拔的網絡平台,在其便捷生活的另一面,究竟隱藏著什麼樣的安全“黑洞”,是我們在深入使用之前,應當有所認識的。

應用之王

透視社交網絡的“前世今生”

社交網絡,實際上是業界對於社交網絡技術、產品對用戶提供的服務的統稱,即社交網絡服務,英文簡寫為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也有翻譯為社會性網絡服務或社會化網絡服務。其廣義含義也包括相關的硬件、軟件、服務及應用。

或者可以生動簡單地理解,社交網絡,也就是網絡+社交的意思。通過網絡這一載體把人們連接起來,從而形成具有某一特點的團體。

社交網絡源自網絡社交,網絡的快捷通信屬性給予人類互通信息以極大的技術支持。從早期的互聯網應用看,電子郵件自然是最早期的網絡社交應用,不過它隻能解決點對點的單向信息傳遞,而且不具備實時性。於是,BBS把網絡社交推進了一步,從單純的點對點交流成本降低,推進到了點對面交流成本的降低,把“群發”和“轉發”常態化,理論上實現了向所有人發布信息並討論話題的功能(疆界是BBS的訪問者數量)。

然而,隨著新技術和新應用的創新,20世紀九十年代,即時通信(IM)和博客(Blog)橫空出世,迅速成為人們網絡社交的主要平台。這兩者更像是前面兩個社交工具的升級版本,即時通信(IM)提高了即時效果(傳輸速度)和同時交流能力(並行處理)﹔博客(Blog)則開始體現社會學和心理學的理論——信息發布節點開始體現越來越強的個體意識,因為在時間維度上的分散信息開始可以被聚合,每個用戶希望自己在網絡上的“形象”和“表達”更加趨於快捷完整,這時候社交網絡作為一場全新的技術創新和應用革命出現了。

從國外社交網絡的發展歷程看,最早的社交網站是1997年創立的SixDegrees.com,它允許用戶創建個人主頁和朋友列表,從1998年開始,用戶可以訪問朋友列表。在此之前,其他一些網站也具有部分社交網絡特性。如Classmates.com允許用戶添加中學或大學同學到列表中,但不可以創建個人主頁。SixDegrees是第一個具備社交網絡所有特性的網站。

從1997年到2001年,許多在線社區開始支持各種各樣的社交功能。如1999年發布的虛擬社區網站Cyworld8,自2001年開始添加社交網絡特性,直到現在依然是韓國最流行的社交網站之一。同樣地,瑞典的網絡社區LunarStorm於2000年重新定位自己為社交網站,包括朋友列表、訪客名單、個人日志等屬性。

社交網絡的另一個浪潮由Ryze.com掀起。 Ryze幫助人們管理商業關系網絡,早期用戶包括商業和技術社區的會員、企業家和投資人。Ryze最終並沒有流行起來,但另一個與其類似的社交網絡LinkedIn成為了最有影響力的面向商業客戶社交網絡的服務網站。

正如長跑比賽中,前期領跑的選手往往不是冠軍一樣,在現代社交網絡的發展史中,第二波出現的Friendster、MySpace和Facebook這三個社交網絡平台,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迅速超越了早期的社交網站,引領了行業的方向。這三個典型的社交網站對於整個社交網絡生態環境(包括商業模式、文化、關鍵技術、研究問題)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Friendster發布於2002年,當時是另一家收費約會網站Match.com的主要競爭對手。當時大多數的約會網站通過共同興趣將用戶聚集到一起,而Friendster認為通過老朋友來結交新朋友比認識一般的陌生人更有意思,因此它的核心思想是結識“朋友的朋友”。

MySpace創立於2003年,風格與Friend-ster很像,但MySpace卻推出更多人性化創新細節,例如其一個創新之處是允許用戶創建具有特色風格的個人主頁。用戶可以在頁面表單中添加HTML代碼,讓自己的頁面具有獨特的背景和樣式。創建個性的MySpace頁面在當時變得非常流行。這也是MySpace一經推出便贏得很多用戶的原因。2005年5月,新聞集團(News Corporation)以5.8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MySpace,吸引了大批媒體和各界人士的關注,真正促成了“社交熱”。

與其他社交網站不同,Facebook的名氣已經超越社交網絡,甚至IT行業,2010年,作為全球排名第一、訪問量已超過google的網站,擁有十幾億用戶和數百億美元的品牌價值的Facebook,被拍成了一部熱賣的電影大片——《社交網絡》。

2004年2月,哈佛大學計算機和心理學專業的輟學生馬克•扎克伯格創辦了“The Facebook”,十個月后,Facebook的用戶就超過100萬。隨后的時間裡,Facebook保持了高速的發展軌跡,從2006年9月到2007年9月間,該網站在全美網站中的排名由第60名上升至第7名。2012年5月,Facebook登錄納斯達克上市,以42.05美元開盤,市值達到了1152億美元。截止今年初,創立剛十周歲的Facebook市值已經突破1500億美元,在Alexa流量排名全球第二,僅次於Google。可以說,Facebook已經成為了社交網站的集大成者。

從中國社交網絡發展歷程看,中國社交網絡的發展歷程主要經過三個大的階段:雛形期階段、娛樂應用階段和微信息階段。

其一,雛形期階段。從社交網絡的深層演變來看,社交網絡應該是從WEB1.0時代的BBS層面逐漸演進。相比於E-mail形態,BBS把社交網絡向前推進了一步。此外,相比於即時通信和博客等輕社交工具,BBS淡化個體意識將信息多節點化,並實現了分散信息的聚合。此時,天涯、貓扑、西祠胡同等產品都是BBS時代的典型企業。從VC/PE關注度來看,2006年以前,資本主要關注BBS及博客形態的社交網絡產品,但是后期來看,這類企業的發展多不盡人意。

其二,娛樂應用階段。經歷了早期概念化的六度分隔理論時代,社交網絡憑借娛樂化概念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國外社交產品推動了社交網絡的深度發展。如2005年成立的人人網、2008年成立的開心網,乃至2009年推出的搜狐白社會等。

其三,微信息社交網絡階段。新浪微博的推出,拉開了中國微信息社交網絡時代的大幕。2009年8月,新浪推出微博產品,140字的即時表達,即根據用戶價值取向及興趣所向等多維度劃分用戶群體,用戶通過推介及自行搜索等方式構建自己的朋友圈,迅速聚合了海量的用戶群,當然也吸引了眾多業者(如騰訊、網易、盛大)的追隨。這種模式也再次將廣義社交網絡推向投資人視野。

此外,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網絡社交更是把其范圍拓展到移動手機平台領域,借助手機的普遍性和無線網絡的應用,利用各種交友/即時通訊/郵件收發器等軟件,使手機成為新的社交網絡的載體。微信息社交產品逐漸與位置服務等移動特性相結合,相繼出現米聊、微信、簡簡單單等移動客戶端產品。另外,我們不容忽視的是SoLoMo(社交、本地和移動的簡稱)時代,社交功能逐漸成為產品標配,已經無法准確區分社交產品的范圍。

當然,說到底,網絡社交不僅僅是一些新潮的商業模式,從歷史維度來看,它更是一個推動互聯網向現實世界無限靠近的關鍵力量。

盡管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社交網絡出現時間不長,但中國的社交網絡卻爆發出巨大的增長速度和繁榮景象。據CNNIC發布的《2014年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12月,博客和個人空間用戶數量為4.37億人,我國微博用戶規模為2.81億,我國社交網站用戶規模達2.78億。而以微信為代表的移動即時通信平台應用則發展更加迅猛,其用戶規模在移動端的推動下提升至5.32億,截至2013年4月,約有一半以上的中國網民通過社交網絡溝通交流、分享信息,社交網絡已成為覆蓋用戶最廣、傳播影響最大、商業價值最高的Web2.0業務。社交網絡巨大的發展潛力更是一度被國內外各大風投機構與公司看好,紛紛注資。

報告分析還指出,在專門的社交網絡平台應用繼續火熱的同時,網絡社交的理念和功能,已發展成為各種互聯網應用的基本元素,如網絡購物、游戲、視頻等服務紛紛引入社交元素以促進發展。

由此可見,今天豐富的社交網絡已經“網聚”了人們大部分的時間、信息、智慧和關注度,社交網絡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已成為網絡時代人們生活的重要部分,並對人們的信息獲得、思考和生活產生不可低估的影響。網絡社交已經開始承擔大部分傳統社交的作用,這意味著社交網絡對傳統世界必然會帶來巨大的影響。

這個影響是一柄巨大的“雙刃劍”,既有為人民服務、讓生活便捷的一面﹔也有對個人、社會和國家可能產生巨大安全風險隱患的一面。

安全之虞

社交網絡面臨風險挑戰

根據相關數據統計,以及國際上對社交網絡安全問題的研究,從大的方面來看,除開社交網絡平台作為軟件或網站的屬性,其本身面臨的各種傳統的網絡信息安全威脅之外(病毒、漏洞、木馬等),目前基於社交網絡平台獨特應用特質,其給人們帶來的安全威脅和風險隱患主要分為三類:用戶信息數據泄露風險、網絡謠言及不良文化威脅、社會變革及輿情安全。以下將分別介紹之。

其一,用戶信息數據泄露以及由此引發的相關安全問題。

由於信息安全技術和網絡治理法律法規的相對滯后,加上社交網絡本身應用創新和用戶人數的爆發式增長,使得社交網絡用戶信息數據(隱私)安全問題凸現,由於信息泄露而引發出多種網絡犯罪,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注,這成為社交網絡最為明顯和普遍認知的重要安全問題。

由於社交網絡最初的目的是提供給真實社會圈子中的同學、朋友等網絡交流平台,所以多數網站要求用戶使用真實資料注冊,並在網站的個人主頁上提供了包括身份資料、信用卡賬號、聯系方式、生活動態在內的大量隱私數據。由於社交網絡的技術缺陷以及用戶的粗心大意,這些數據極易被別有用心的人或組織掌握,對用戶的人身或財產安全造成極大的威脅。

同時,身處於社交網絡上,每個個體都有自己認為相對安全和信任的“熟人”社交圈,這個社交圈在不斷成長,最后成為一個大型社交“熟人”網絡社會。這種基於人與人社會信任建立起來的網絡社交平台就成為了滋生網絡犯罪的溫床,為網絡犯罪分子提供了新的機會。犯罪分子會在社交網站上努力開展自己的社交工程建設,以欺騙用戶透露個人信息來取代以往利用軟件技術入侵網絡的方法,逐步掌握犯罪所需的全部信息。社交網絡犯罪最突出的特點在於犯罪分子將傳統網絡犯罪的技巧與現有的社交工程技術相結合,如魚得水,可以敲詐用戶錢財,或者誘使用戶下載惡意內容,以及進行其他諸多的網絡攻擊和侵害。社交網絡的快速流行,有著星火燎原之勢,不僅直接影響到社交用戶,而且還是一個由點到面的侵害,犯罪分子可以通過冒名方式欺騙用戶的好友,同事和家人,乃至整個社交網絡上的虛擬社會成員,造成大面積的侵害。

對於社交網站而言,用戶填寫的個人資料越詳細,就越有商業價值。因此,幾乎所有的社交網站都在鼓勵用戶填寫真實資料,但提供的安全保護卻並不充足,容易造成個人隱私泄露。用戶隱私主要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用戶個人基本信息和用戶訪問行為信息。

在使用網絡的過程中,網民遇到的泄密問題主要有個人資料的泄露,包括手機號泄露、賬號密碼泄露、郵件賬號泄露(郵件通訊錄泄露)、個人真實信息泄露等。據最新研究表明,攻擊者主要通過公開的名單列表、虛假用戶、合法用戶、釣魚攻擊、惡意軟件、面部識別、基於內容的圖像檢索、圖像元數據標記等方式,可從社交網絡中有效獲取大量個人信息。

另外用戶在同網友的交流中,也會不經意地透露或者被別有用心的人竊取個人信息,甚至會造成其家庭、單位等私密信息的泄露。在遭遇這些信息泄露后,往往會頻繁受到各種商業廣告、垃圾信息的騷擾,收到各種挂馬、釣魚網站的鏈接,甚至是收到詐騙、勒索的電話和短信等隨之而來的大量安全問題。

其二,網絡謠言以及網絡不良文化傳播的安全問題。

除了以上基於技術層面對信息數據直接侵害的安全問題之外,從思想文化、言論內容層面所產生的巨大危害,是當前社交網絡影響極其深遠的問題。它主要包括網絡謠言、知識產權危機、人的異化和思想碎片化等文化安全問題。

社交網絡以其聚合人群、傳遞信息的特質,尤其是憑借其迅猛發展的勢頭,在給人們信息交流帶來快捷方便的同時,也使謠言“插上了翅膀”。特別是近幾年來,隨著微博、微信等新興社交網絡平台的崛起,網絡謠言也呈激增之勢。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網絡謠言不僅限於特定人群、特定時空、特定范圍傳播,其傳播速度與影響范圍呈幾何級數增長,危害巨大,后果十分嚴重,不能不引起全社會的高度警惕。諸如“軍車進京,北京出事”,“搶鹽風波”,“艾滋病患者滴血傳播艾滋病”等沒有事實根據的謠言大肆傳播,而諸如將“謠言並非止於智者,而是止於下一個謠言”奉為圭臬的“秦火火”、“立二拆四”等更是在社交網絡平台肆意妄為,謠言惑眾,嚴重擾亂了社會秩序,導致了民眾的恐慌和影響了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對於文化的創新提升,知識產權保護是重要的基礎手段,而社交網絡平台作為信息傳播的有力渠道,在擴大人們視野、豐富人們生活的同時也存在著知識產權危機。這種危機出現的主要原因是社交網絡平台復制轉發的便捷性,例如直接將他人的原創微博不署名地進行復制以個人名義發布。同時,社交網絡點對點直接互動,也利於盜版電子書籍、軟件和音視頻的隱蔽流轉。

在今天,社交網絡技術的出現,特別是微博的出現可以說使人的異化問題愈加普遍和嚴重。因為它正促使人們越來越依賴於這個技術化、形式化、中介化的媒介,人們對微博、微信等社交網絡應用的過度依賴在本質上加重了技術對人的控制,人在很大程度上淪為了技術的奴隸,從而導致了人的主體性的喪失。其主要表現為人的主動思維能力弱化、人在現實生活中的社交能力降低、思想獨立性的削減等。其中,人的主動思維能力弱化的原因在於人們往往在一遇到任何問題就求助於網絡,雖然這種求助使人們獲取信息更加方便也更加快捷,但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們主動思維的能力。另外,人們往往通過網絡進行娛樂交友,但這種交友活動隻存在於虛擬的空間,在虛擬空間裡,人只是數學化或符號化的存在,長期沉溺於網絡不僅會使人更加孤獨,而且會造成現實中人際關系的淡漠。

另外,社交網絡信息內容大多是“短、多、快”,信息碎片化特征明顯。在人們對其逐步依賴的過程中,信息的碎片化很容易導致了人們思想的碎片化,由之而帶來的人們的思維的簡單化、被動思維以及理性思考的缺失正在侵蝕著人們的心靈。

如果說,前面兩大類安全問題,只是針對用戶個人和某些局部人群的話,那麼,社交網絡真正重大的威脅,則來自於其對於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可能產生的巨大影響和推動力量。從正面來講,社交網絡作為一種全新的互動溝通和人群聚合渠道平台,它的出現與普及,使社會各個階層政治參與活動的熱情與能力較之以往大幅提升,政治參與的質量隨之顯著增強,政府決策活動更加趨於合理、高效,有力維護了國家及所轄民眾的利益。但不可忽視的是,傳播快速、覆蓋廣泛的社交網絡平台有時也會因為一些網絡謠言或服務於特定目的,成為某種特定議程煽動炒作,對整體社會政治環境產生負面影響,甚至可能將網上的過激情緒蔓延至現實社會,引發社會動蕩,影響國家政治安全利益。

由於社交網絡對於消息傳遞、輿情形成的天然平台優勢,近年來,社交網絡已經成為聚合網民、形成輿情的重要平台,如果被不法分子或敵對勢力利用,很容易造成對社會、國家穩定秩序的破壞和沖擊。

不久之前的伊朗、突尼斯、埃及,現今眼目下的烏克蘭,國家變色、社會動蕩、民族紛爭、人民受害,這些國家安全背后的“黑手”所依仗的重要工具,便是社交網絡。

對社會穩定的沖擊、政治紛爭的推動和國家安全的危及,已經成為社交網絡所導引出的最大的安全問題。

輿情之險

社交網絡影響國家社會變革

進入21世紀,社交網絡在人們互動聯系和信息傳遞活動中佔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導致人們的信息互動習慣,乃至社會經濟結構發生深刻轉型。美國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A•Toffler)早在1983年便在《預測與前提》一書中預言人類將進入信息政治時代,要注意研究與信息有關的種種政治問題。

托夫勒說:“信息是和權力並進而和政治息息相關。隨著我們進入信息政治的時代,這種關系會越來越深。”毫無疑問,社交網絡的出現徹底加劇了政治變革參數的結構,與傳統媒體信息平台相比,社交網絡具有多元復雜、即時互動、傳播無界和隱蔽難控等特點,其參與主體多樣復雜,內容數量龐大,傳播速度極快、范圍巨廣,已經成為影響社會政治經濟結構和國家安全的新興的綜合“超力量”。

回首既往,報紙、電視、互聯網都是政治斗爭的重要工具,麥克盧漢說:“報紙是調動輿論的手段,造就了國家的道路系統。”那麼,繼印刷術、電力革命之后出現的信息革命所帶來的傳播、交流工具——社交網絡更是以前所未有的形式掀起一場政治革命風暴,這場風暴不在於政治內容的花樣翻新,而在於媒介形式的本身新穎無比和功能無限。

作為政治大國的美國,社交網絡已經成為其內政外交的重要平台和手段,而作為國際政治大佬的奧巴馬,則是玩轉社交網絡的高手和最大受益人。2008年美國大選被稱為“Facebook 之選”。當時,奧巴馬的競選團隊提出要重視社交網絡在競選的作用,為此,專門成立了新傳媒戰略中心,以“我的奧巴馬”網站(MyBo)為核心,並聘請 Facebook的聯合創始人克裡斯•休斯為競選團隊的在線統籌專家,讓他來管理網站,並負責社交網絡工具方面的工作。奧巴馬的支持者可以通過該網站加入當地的團體,舉辦活動,注冊更新,還可以創建個人籌款頁面等。有超過 200 萬美元的競選資金是由這些網上的“小捐贈者”以每人不到 200 美元的捐款累積起來的﹔網站也吸引了 200 多萬的會員加入支持者的行列。有專門的工作人員負責與奧巴馬在Facebook 上的 100 多萬名粉絲溝通,為了反擊針對奧巴馬的謠言,還建立了一個“反誹謗網站”等。奧巴馬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這充分表明了社交網絡的能量巨大,它成為一種革命性的政治工具。

然而,無論對於奧巴馬,還是社交網絡,這僅僅只是開始。在奧巴馬任總統的四年裡,互聯網以更快的速度在發展,社交網絡已經深度地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之中,Facebook、Twitter、Youtube 等社交網站已經成為美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2012 年,新一屆美國總統大選又拉開序幕,奧巴馬和羅姆尼正是在社交網絡空前繁榮的大背景下,各自展開了競選攻勢。給人的印象是:社交網絡成為影響總統選舉結果的關鍵因素。因此,2012 年的大選相較上一次大選,社交網絡的影響更加廣泛、深入,被稱為美國歷史上首次“社交競選。”

這些都充分地表明了他的競選團隊對社交網絡的重視程度。數據顯示,奧巴馬團隊每天在 Twitter 上發表 29 次信息,而羅姆尼團隊隻有平均一次,奧巴馬團隊的博客和 Youtube 視頻數量也是羅姆尼的兩倍。奧巴馬在社交網絡上取得的領先優勢,也許是他戰勝羅姆尼的一大法寶,從而為他的成功連任奠定了基礎。他在成功連任之后,馬上在 Twitter 上發文表示對支持者的感謝。

正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社交網絡既能把一個總統扶上寶座,也能把一個總統給拉下馬。執掌突尼斯總統權杖二十多年的政治強人本•阿裡,就是在以社交網絡為核心平台卷起的“茉莉花革命”中,狼狽下台,鋃鐺入獄。

繼突尼斯“茉莉花革命”之后,北非中東地區持續動蕩,埃及、利比亞紛紛發生政權突變,敘利亞陷入內戰的泥潭中,巴林、沙特等國家民眾示威不斷。這些國家之所以發生政變,一方面是因為這些國家內部的確存在著許多問題,特別是社會矛盾問題嚴重﹔另一方面,新的社交網站在此次“中東波”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西方盛贊社交網絡的作用,並把這次革命稱之為“社交網絡革命”、“臉譜革命”、“維基革命”等。

當然,社交網絡在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名利場中產生了重大的公共效應,它在西方發達國家也同樣具有難以控制的趨勢。如在 2011 年英國的騷亂中,黑莓手機的信使服務(BBM,BlackBerry Messenger)是在騷亂中發揮巨大作用的媒介手段,此外,Twitter、Facebook 等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社交網絡被認為是推進“第四波民主”的主要工具。由於人們的交流、交往、思想和行為方式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用戶生產內容、傳統的“守門人”式微,催生了各種“自媒體”、“眾媒體”、“自組織”和網絡群體,產生了一種“無組織的組織力量”,社交網絡的滲透力、動員力、影響力和組織力越來越不能忽視。

從具體的政治事件來看,社交網絡已經全面地進入到世界政治的舞台中,這種現象越來越多,越來越明顯,它的重要作用也已經引起各國政府和政界人士、政治學家、軍事學家的廣泛關注,即使是普通民眾也把社交網絡作為自己參與政治的一個手段。當然,在社交網絡和政治之間並不存在著一個簡單的因果關系,那麼,社交網絡是怎麼樣對社會秩序和政治安全產生作用的呢?

首先,社交網絡提高了對政治的全民參與度,弱化了政府對社會信息的控制力。

社交網絡首先改善了人們參與政治的途徑和手段,使人們能夠借助先進的網絡技術能夠獲得有關政治的信息並通過網絡形成一定的輿情意見,並且很快速地傳播擴散。如果這個特性為政府所用,那麼政府能夠及時地獲得網絡上的民意,從而能夠快速做出相應的反應決策。而相反,如果為反政府敵對勢力所用,則自然起到超強反作用。

其次,網絡輿情成為政治動員的新手段。網絡時代,政治動員的主體不再單單是傳統的媒體,及傳統政治渠道,社交網絡的開放性和隱蔽性給社會團體,甚至是個人提供了進行政治號召、動員的機會和舞台。網絡空間和現實空間的相對獨立性是網絡社會的主宰機制,它能夠將核心的政治運作過程從現實的政治控制中轉移出來。借助於社交網絡,大眾完全可以繞過政府的層層監管與控制,獲得全新的政治動員條件和機會。社交網絡的交互性和超鏈接擴散性,使得各種政治呼聲都可以在網絡虛擬世界找到支持者,而代表這些呼聲的某些精英分子或主導人員則自覺地充當起這種呼聲的“代言人”,這促成新興動員主體的出現。

社交網絡可以借助網絡傳媒特有的技術優勢,便能完成信息在網上快捷而廣泛的傳播,大大節約了政治動員的成本,大大提高了政治動員的效率。而少數服務於特定目的,旨在推動特定議程,反對現行體制或政權的團體或個人則正是利用社交網絡在政治動員上的這些特性,不斷放大並強化消極的政治立場與態度,一旦時機成熟,便將活動的觸角延伸到現實世界,從而導致聚眾行為和政治危機事件,直接影響國家的政治穩定。在重大事件和社會危機發生及處理過程中,社交網絡極易起到鼓動、誤導和干擾的平台作用。一旦矛盾激化,就可能會觸發大規模政治騷亂與“街頭政治暴力”。由於社交網絡傳播的快捷性,其組織活動的隱蔽性,政府一般難以發現,即使發現,也很容易錯過控制的最佳時機。社交網絡如果不加以正確管控,很容易形成對國家政治穩定的極大威脅與隱患。

第三,社交網絡還沖擊了現有的社會組織管理體系。隨著網絡虛擬世界的快速發展,各種組織或個人都本著不同的政治理念與利益目標,分門別類地匯聚成數量龐大,規模可觀的網上群體,並通過營造網上輿情對國家政治生活施加影響。

以我國為例,截至2013 年底,我國網民數量超過6 億,互聯網普及率超過45%。截至2013年11月底,我國有103 家網站提供微博服務,全國微博賬號總量已突破13億,新浪、騰訊微博用戶日均發帖量2.2億條左右,微博已成為網上信息傳播的主要途徑之一。媒體法人微博快速發展,僅在新浪和騰訊微博平台,已有3.7萬個媒體機構賬號。微信發展更為迅猛,短短兩年時間,微信用戶突破5 億,活躍用戶超過3 億,其中,境外用戶突破1億,成為一款具有國際化特征的新媒體平台,此外,傳統的電子郵件、博客和個人空間以及論壇/BBS仍保持了較高的使用率,上述這些主要互聯網應用匯聚了大部的網民,並結成了一批難以詳細計數的網絡社交圈子,這些以個性化、自由表達、共同認知與志趣為特點的網絡群體,對社會上的其他人群具有較強的感染力,若放任自流,對社會穩定無疑將帶來難以挽回的負面影響。

總而言之,社交網絡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交流載體和社會聯系形式,它重新構建了人們的關系網絡,使人們之間的關系不僅增加了溝通、交流的工具,而且促使人們之間的協調、合作。社交網絡是人的關系網絡,它必然影響政治活動產生的特定政治關系。

認真地分析社交網絡在政治中的作用,會發現其具有極大的“雙刃劍”效應。它既可以作為有助於使政治朝著好的方向發展的一種力量,例如它能夠使人們更容易地獲得政治信息﹔能夠塑造美好的政治信仰﹔能夠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能夠提高公眾的政治參與度﹔能夠推動政治生活的社會化等等。但同時,它也能打破了國與國之間的虛擬邊界,弱化國家對社會信息的控制,易成為引發“街頭政治”或群體性事件的導火索,並削弱了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力,在國家主權安全、信息安全、政治制度安全以及意識形態安全等方面產生了重大影響。

因此,如何有效使用、科學管理,揚其長,避其短,也許是我們正確認識社交網絡之后,最需要思考的問題。

(來源:中國信息安全)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實習生、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