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讓“澎湃”的新聞改革“多飛會兒”

2014年07月24日08:05   來源:中國僑網

原標題:讓“澎湃”的新聞改革“多飛會兒”

   7月22日,《中國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報告(2013-2014)》在北京發布。同一天,由傳統媒體上海報業集團打造的“澎湃新聞”客戶端在上海上線。 據了解,“澎湃”將努力實現互聯網技術創新與新聞價值傳承的結合,致力於問答式新聞與新聞追蹤功能的實踐。

   “澎湃”作為上海報業集團成立后的一個重大戰略項目,正在努力打造成為中國聚合新聞與思想內容的最大平台之一。短短幾天之間,“澎湃”因銳利的觀點、深入的調查、有分量的文章,迅速在網上傳播,其獨到的報道以及個性化的發刊詞引來微博、微信等平台上數萬網友熱議,輿論傳播領域中的“澎湃現象”驟然而現。

   對於“澎湃”的問世,包括對於那篇“澎湃發刊詞”,以及對於“澎湃”的未來命運,眾說紛紜。有很多網友認為,在中國傳統媒體力求轉型的背景下, “澎湃”這樣一種新媒體的出現是“大勢所趨”。“跡象積極,考驗在前,繼續觀察”,著名媒體人、“財新傳媒”總編輯胡舒立在新浪微博上用此12個字概括了她最近對上海新聞媒體新氣象的感受。這至少表明,眾多傳統新聞人對“澎湃”的出現可能導致“上海新聞界的輿論監督作用在提升”持冷靜觀察立場。

   當然,另外的聲音也有。比如,有人擔心“幾篇時政大稿”並不意味著“澎湃”的成功,因為“再多的原創也支撐不起一個新聞門戶”,何況“澎湃”目前的一些文章“並沒有太多值得稱道的地方”﹔也有人擔心“澎湃”的運營模式能否維系,擔心在現有“四大門戶都在走下坡路”的情況下,“勞動密集型的澎湃”是不是能取得商業上的成功?

   如果說上述一些擔心或憂慮還是從關心的角度出發,其他一些針對“澎湃”發出的聲音就不那麼正常,甚至頗為奇怪。比如,有人說“澎湃”擁有時政新聞牌照,“其實是壟斷資源下的寡頭競爭者”,“絕對是國家控股”,認為“澎湃”的優勢“在於壟斷了採編權和政府央企等採訪資源”,如此等等。

   上述奇談怪論的謬誤首先在於其“假設前提”並不存在和邏輯推理的武斷。“寡頭競爭者”究竟是什麼含義?“澎湃”的股權如何構成?如果這樣一些最基本的概念都沒有搞清楚,那麼所謂“壟斷”的說法就難以服人。進而言之,在目前的新聞生態、媒體生態下,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沒有誰能夠“壟斷採編權”和“壟斷政府央企等採訪資源”。如果其他媒體乃至互聯網上的諸多網民都能夠追蹤多種新聞,對新聞事件發表看法,“搜索”、調查、監督,行使事實上的“新聞採訪權”,那麼,何以去指責“澎湃”在“壟斷”呢?至於那類鄙夷“澎湃”以“精英為閱讀主體、以艱深晦澀政治為寫作主題”,“吸引的必定是少數人群,流量非常少”的判斷,看似語帶機鋒,但也未免先入為主、缺乏証據之嫌,還有點兒酸酸的味道。

   據最新統計,截至今年6月底,中國網民已達6.32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增長到5.27億,手機上網使用率首次超過個人電腦。誕生於這樣一個時代的“澎湃”,有其特殊性。從技術角度上看,人們基本上認可“澎湃”手機客戶端是一款及格的產品,在登錄、閱讀、傳播等方面值得稱道。從內容、質量、傳播方式和傳播效果等方面說,它能否領風氣之先,能否滿足公眾的需要而受到喜愛,當然需要時間的檢驗。但與其他領域的改革一樣,新聞改革需要的是積極參與,勇於探索,大膽實踐,而不是冷嘲熱諷,妄下結論。 文/路人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朱書緣、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