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救災就是救急,這決定了救災儲備品必須基礎、通用、經濟、方便

特別關注:救災,為什麼總有棉被?

記者 潘 躍 李紅梅 魏 薇

2014年07月22日08:0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救災,為什麼總有棉被?(深閱讀)

  “威馬遜”重創海南、廣東、廣西,在各方馳援中,“三伏天往南方災區送棉被”引起質疑浪潮。紅十字會總會出面解釋后,理解漸多。有人也注意到:往災區送棉被已成救災常見做法﹔廣東紅十字會倉庫裡常備棉被,而不是毛毯和涼席。為什麼總是棉被?救災物資儲備什麼、不儲備什麼,有什麼講究?

  儲備救災物資的標准是什麼?

  通用性強、基礎、經濟、方便,是儲備救災物資的主要考量

  每個國家都會根據自己的財力和救災能力,來確定救災物資的儲備標准。“從國際上看,一般來講政府儲備的物資為常備基礎品,包括衣食住行四個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帳篷、棉被。”具備豐富救災經驗的藍天救援隊隊長遠山介紹,“救災儲備是為了應急,所以必須強調基礎、通用、經濟、方便。”

  民政部21日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國各級民政部門按保障受災群眾“有安全住所、有飯吃、有衣穿、有潔淨水喝”的要求儲備救災物資。民政部主要存儲生產周期長、通用性較強的物資,目前包括帳篷類、被服類、裝具類3大類14個品種,涵蓋帳篷、棉衣被、睡袋、折疊床、場地照明燈等,其中帳篷根據不同的需要,又分單棉兩類以及不同大小類型。

  各地主要存儲保質期相對較短、符合當地災害特點的物資,並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災害特點不斷擴充品種。如內蒙古自治區儲備有蒙古包,南方多個省市儲備了毛巾被和夾克衫,多數基層民政部門通過協議儲備等形式保障災后物資的應急供應。

  中國紅十字總會賑濟救護部副部長楊緒生表示,目前紅會的備災物資主要是棉衣、棉被、夾克衫、家庭包、單帳篷、棉帳篷等。紅十字會的物資儲備除了根據自己以往的救災經驗,也根據民政部門整理的救災需求來確定。

  在被服類用品中,之所以優先儲備棉被,而不是褥子、毛毯、涼席等是有充分考慮的。紅會購買救災物資的款項,主要是每五年國家下發的備災救災彩票公益金,每年大約5000萬元。在購買時,紅會首先要全面涵蓋受災群眾衣食住行幾個方面,保障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在不低於受災群眾平時生活標准的前提下,每個種類都會儲備最經濟實惠、功能最多、使用最方便的物品。棉被就是此類物資。

  儲備布局、調運管理什麼樣?

  調配救災物資,一般是根據受災需要、救災經驗或當地申請。我國在18城市設中央救災物資儲備庫,紅會在全國設有六大備災救災中心

  救災物資是如何調配的?全國的救災物資儲備布局怎樣?

  民政部介紹,我國在儲備布局上,按照“自然災害發生12小時之內,受災群眾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的基本要求,在北京、天津、沈陽、哈爾濱、合肥、福州、鄭州、武漢、長沙、南寧、成都、昆明、拉薩、渭南、蘭州、格爾木、烏魯木齊、喀什等18個城市設立了中央救災物資儲備庫點,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市和多數多災易災的縣都設立了救災物資儲備庫點,全國救災物資儲備網絡基本形成。

  在儲備調運管理方面,各級民政部門和財政、交通、軍隊等建立起協同配合機制。按照救災工作“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為主”的原則,災害發生后,受災省一般先動用本省救災儲備物資,在本省儲備物資全部使用仍然不足的情況下,可申請調撥中央救災儲備物資給予支持。此外,發生特別重大自然災害后,由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社會捐贈也為政府物資儲備提供了有效補充。

  與此類似,紅會方面調配救災物資,一般也是根據受災需要、救災經驗或當地申請。

  楊緒生介紹,按照政府採購辦法採購后,紅十字總會根據往年災情發生和救災情況,將物資發放給區域備災救災中心、各省倉庫。另外,總會、各省紅會還可接收企業、個人捐贈款物。這幾年,救災家庭包一般由香港、澳門、台灣等地區紅會組織捐贈。

  紅會在全國各地已設有六大區域備災救災中心,絕大部分省份有自己的備災救災倉庫,還有一些地市、縣也有倉庫。災情發生后,總會根據災害性質、發生時間、當地紅會的需求來發放物資,保障基本需求,特殊化的需求按照花費高低的順序利用社會捐款來滿足。紅會制定了災情發生后四級響應預案,四級響應時發放20萬—50萬元的物資,三級為50萬—100萬元,二級為100萬—200萬元,一級為200萬元以上。災害發生地一級一級上報災情需求,24小時內需發出首期報告。一般用報表報告,緊急情況下可用電話上報。比如此次“威馬遜”台風災害,海南、廣東用電話緊急上報需求,廣西則上報了報表,但這兩天海南、廣東的報表已補齊上報。

  如何兼顧差異化需求?

  民政部正在制定《國家自然災害救助物資儲備規劃》

  遠山表示,每次救災和具體的需求不免有一定差距。“災難不會提前打招呼,各個地區的氣候、習慣等等都不一樣。”棉被是常規救災儲備,但有的受災地區還需要涼席,這種差異化需求能否更好兼顧?

  民政部21日表示,總體上,我國初步建立起的救災物資儲備體系,較好保障了受災群眾的基本生活。但從近年的救災實踐看,與現階段救災需要和群眾期待相比,救災物資儲備不足、方式單一、品種不夠豐富、布局不夠合理、管理手段落后等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同時,市場在救災物資儲備中發揮的作用還比較薄弱,全社會參與減災救災的認識和協同性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為進一步促進我國救災物資儲備的發展,民政部目前正在制定《國家自然災害救助物資儲備規劃》。希望通過規劃的制定實施,進一步健全救災物資管理相應政策法規,按照“適度儲備、有效預防”的原則,科學測算儲備物資的品種和規模,明確中央和地方的分級儲備數量,建成覆蓋全國、突出重點、因地制宜、統籌兼顧的全國救災物資儲備布局,構建多元參與儲備的救災物資儲備體系,建立上下協同、標准統一、覆蓋全國的物資儲備網絡管理平台,不斷提高災害應急救助水平,有效保障受災群眾基本生活。

  北京師范大學減災與應急管理研究院高級工程師王瑛認為,在如何更好地滿足各地的差異化需要上,還得各地結合自身特點努力。她呼吁廣大社會組織應該更多參與救災和應急響應。

  國外如何進行救災儲備?

  不少國家會提前和大型超市和物流公司簽協議,家庭應急包針對具體需求

  國外如何進行防災儲備?遠山介紹說:“除了帳篷、棉被等常備應急物資,不少國家會提前和大型超市和物流公司簽協議,有情況時就會按照協議第一時間備貨。一旦發生救援,就會第一時間准備好物資並裝箱,然后送到機場。比如日本幾乎每個公司都有小型防災倉庫,根據實力儲備一周到一個月的水和食物及其它物資,並且定期更換。各個家庭中也會存有緊急應急包,內含收音機、壓縮干糧、水等物資。”

  遠山認為,家庭應急包的形式非常好,可以按照當地的情況和自己的需求進行儲備。例如寒帶地區就多准備保暖防風的物資,熱帶地區准備涼席、防雨物資等,水災多發的地區就要有簡易救生衣,關鍵時刻能夠救命。

  據遠山介紹,紅十字國際聯合會總結出來ERU(應急救援單元)模式,包括應急供水供電、應急賑災物流、應急醫療、大本營服務四個模塊。其中的供水模塊可以達到一天供水5萬人的能力,醫療模塊可以滿足上萬人的醫療需求。

  (王沛參與採寫)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