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唐任伍:習近平“底層結構”建設思想 “權為民所用”是核心

2014年07月22日15:48   來源:人民網-人民論壇

核心提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政黨,一個政權,其前途和命運最終取決於人心向背。如果我們脫離群眾、失去人民擁護和支持,最終也會走向失敗。要順應民心,就要變“隻朝上”的“官僚文化”為“朝下看”的“底層文化”,建設一個民心所向的“底層結構”

底層結構”是國家治理的基礎

“中國道路”需要有效的制度和社會結構作支撐,現實中的關鍵在於廣攬天下人心,改變官風民俗。中國人幾千年來信仰“上天”,而“上天”與天下民心同構,並成為“天下國家”的信仰基礎。像西方的“上帝”、日本的“神道”一樣,“上天”的信仰超越一般宗教,實際上成為一種廣攬民心的教化。得民心者得天下,朝代更替,民心所歸。現在的“天下民心”,就是實現習近平同志所說的“中國夢”,即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生活在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每個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要順應這一“民心”,就要變“隻朝上”的“官僚文化”為“朝下看”的“底層文化”,建設一個民心所向的“底層結構”。顧炎武在目擊朝代更替時慨然嘆曰:“目擊世趨,方知治亂之關,必在人心風俗。整頓風俗,則教化綱紀不可缺焉。百年必世養之而不足,一朝一夕敗之而有余”。黃仁宇在“大歷史”中說到近現代,國民黨構建了一個“上層結構”失天下,而共產黨構建了一個“底層結構”得天下。今天“中國道路”能否走得通,關鍵仍然是“底層結構”的構建。

作為黨的領袖的習近平深知人民至上、天下歸心的重要,深知脫離群眾、消極腐敗、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所帶來的危險不僅是“載舟覆舟”的千古警思,更有亡黨亡國的滅頂之災的可能。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新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同中外記者見面時,袒露心扉的1500余字的演講中,19次提到“人民”二字,話語朴實卻字字千鈞。十八大后,在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就強調,一個政黨,一個政權,其前途和命運最終取決於人心向背。如果我們脫離群眾、失去人民擁護和支持,最終也會走向失敗。

“權為民所用”是“底層結構”的核心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觀點和新論斷,進一步將“以人為本”的“底層結構”思想作為其執政理念和執政行為的指導思想。

首先,習近平認為,“以人為本”就要權為民所用。他認為,政府的權力是人們給的,權為民所賦,因此就要權為民所用。領導干部不論在什麼崗位,都有為人民服務的義務,都要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行使權力的最高位置,把人民群眾滿意作為行使權力的根本標准,做到公道用人、公正處事。他認為,“一個政黨,一個政權,其前途命運最終取決於人心向背。”在權力的行使上,就要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努力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

其次,“以人為本”就要關心、尊重每個人的權利。他認為,共產黨人、領導干部,要充分關心、尊重每個人的利益要求,關心滿足人們的發展願望和多樣性的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權﹔更加關注每個人的生活質量、發展潛能和幸福指數等。在對人的物質權利上,習近平強調,“發展絕對不能以犧牲人的生命為代價,這是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檢驗我們的工作成效,最終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這些講話精神充分體現了對人的生理權利、生命權利和生存安全權利等等人的物質權利的關注和尊重。在精神權利上,習近平指出,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 “要把群眾冷暖放在心上,及時准確了解群眾所思、所盼、所憂、所急,把群眾工作做實、做深、做細、做透。”“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到公平正義。”這些論斷充分體現了他對包括底層民眾在內的不同層次的各個群體乃至每個人的社會權利、物質權利、民主權利和政治權利等的關注和尊重。

最后,秉公清廉,取信於民。習近平強調,“為政清廉才能取信於民,秉公用權才能贏得人心。”施政者要反對和克服“朝上看”的陋習,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要形成不敢腐敗的懲戒機制、不能腐敗的防范機制、不易腐敗的保障機制,保証領導干部做到位高不擅權、權重不謀私。他還明確提出,“要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失職要問責,違法要追究,保証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用來為人民謀利益。”如果高高在上,脫離群眾,就會像一座無形的牆把我們黨和人民群眾隔開,我們黨就會失去根基、失去血脈、失去力量,就有可能發生毛澤東同志所形象比喻的“霸王別姬”。

“中國夢”本質上是“底層結構”夢

習近平提出的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本質上是建構在“底層結構”上的夢,它的實現依托於每一位中國社會公眾個體夢想的實現,需要扎根於普通的個體日常生活之中才能“接地氣”,從而具有其真正意義上的社會生命力。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說的,“中國夢的本質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而這種社會生命力能存續與繁榮的核心,是基於不同“個體”的深層關懷,“中國夢”所勾勒出的美好圖景中,無論是以“國家富強”為核心的“國家夢”,還是以“民族振興”為核心的“民族夢”,抑或是以“人民幸福”為核心的“人民夢”,都實實在在的突出“人”的核心價值和意義。作為“原子狀”存在的千千萬萬社會底層個體的人,他們合理夢想的實現,成為“中國夢”實實在在的鮮活內容,任何脫離這些人的“夢想”來談論虛幻的“中國夢”,都會使“中國夢”淪為“南柯一夢”。

更重要的是,廣大底層民眾是實現“中國夢”的根本力量,隻有廣大底層大眾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民族復興的夢想才能成真,個人的夢想才能有實現的廣闊空間。因此,執政者必須始終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主體作用,堅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傾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期待,保障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讓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

“接地氣”是“底層結構”建設成功的關鍵

“底層結構建設”不能高高在上,需要筑牢基礎,夯實地基。從底層成長起來的習近平,自擔任總書記后,雖日理萬機,卻不忘眼睛朝下看,心系人民群眾,關心基層。據新華網、人民網等公開報道提供的信息統計,從2012年11月15日就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至2014年1月的400多天時間裡,共用了50多天,進行了16次國內考察調研,遍及全國1/3多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七大軍區,深入實際了解情況、指導工作、看望群眾。從太行山深處的河北阜平到“瘠苦甲於天下”的甘肅定西,從湘西特困農村到沂蒙革命老區,總書記的身影一次次出現在貧困地區。在考察調研中,要求不封路、不封園,不清場閉館、不過度警衛,減少陪同人員,所到之處不事先作布置,看窮苦地,吃家常菜,住普通房,與群眾零距離接觸﹔他提倡說真話、道實情,真誠面對人民群眾,關心體貼百姓冷暖安危、衣食住行,與人民心連心,充分表現出了他的熾熱的人民情懷。

“底層結構”建設首先需要接地氣,立足基層。習近平認為,真知來自於實踐,真理是從實踐中來再到實踐中去﹔政策來自於群眾,正確的政策是從群眾中來再到群眾中去﹔創新來自於基層,改革創新是從基層中來再到基層中去。因此,底層結構建設好了,就能使決策更科學,就能構成中國獨特的決策機制。正是基於這一構想,習近平深入基層一線問疾苦、察民情、接地氣,與人民緊密聯系、與地方交流互動,為創新理論、集中民智、改革創新提供了宏大的歷史舞台。

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習近平到國家重點貧困縣河北省阜平縣時,深入困難群眾家中,脫了鞋盤腿坐在村民老陶家的炕上,詳細詢問他們一年下來有多少收入,糧食夠不夠吃,過冬的棉被有沒有,取暖的煤炭夠不夠,小孩上學遠不遠,看病方便不方便。

2013年2月2日至5日,習近平來到甘肅酒泉、定西、臨夏、蘭州等地,深入鄉村、企業、社區,先后來到“苦瘠甲天下”之稱的甘肅省定西市考察,深入偏遠山村、海拔2400多米的定西市渭源縣元古堆村和海拔1900多米的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布楞溝村,入戶看望老黨員和困難群眾,同鄉親們手拉著手嘮家常,詢問糧食夠不夠吃,低保有沒有保証,看病有沒有保障,孩子有沒有學上,年貨有沒有備好。習近平來到甘肅蘭州城關區虛擬養老院餐廳時,親自端著盛滿飯菜的餐盤輕輕遞到一位退休老職工手中,親切地說“請老人家吃飯”,並詢問“飯量夠不夠”、“衛生不衛生”。

2013年2月8日,習近平來到北京西城區環衛中心手帕口清潔站,看望慰問最基層的一線環衛工人。他微笑著向大家問好,並同大家親切握手,關切地詢問大家的生活工作及待遇等情況。總書記深情地說,環衛工人是城市的“美容師”,沒有你們的辛勤勞動,就沒有城市環境的清潔美麗,就沒有市民生活的安逸舒適。

2013年4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海軍駐三亞部隊,檢閱了軍艦,與官兵們親切交談。三亞的中午,酷熱難當,習主席頭頂烈日在露天廣場會見海軍駐三亞團以上領導干部,與大家親切握手。視察期間,習主席攀舷梯、下艙室、上甲板,進艦載直升機機艙,了解武器裝備性能,詢問官兵訓練生活情況,同水兵們共進午餐。他在海南亞龍灣蘭德玫瑰風情產業園考察時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2013年7月11日至12日,習近平先后來到河北正定縣、平山縣西柏坡、石家庄市區,深入農村、機關進行調研。

2013年7月21日上午,大雨傾盆,習近平挽起褲腿、撐著雨傘來到武漢港務集團碼頭,仔細詢問公司生產、設備、建設、發展等情況,白襯衣被雨水打濕了絲毫也不在意,和工人輕鬆自然地嘮家常。

2013年8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遼寧大連東軟集團(大連)有限公司考察,認真參觀了各個展台,向員工詢問了很多問題,整個視察過程中非常平易近人,很隨和。當有人提議要和習近平合影留念時,“嘩啦”一下滿大廳的員工都涌了上來,圍在總書記身邊,每個人都手舞足蹈,擺出石頭剪刀布的夸張手勢,留下了這張處處洋溢著青春朝氣的照片。

2013年11月3日至5日,習近平來到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排碧鄉十八洞村,同村干部和村民座談,同大家一起商量脫貧致富奔小康之策。習近平來到一戶困難村民家中,看了床鋪、谷倉、灶房、豬圈,還握著主人的手,問家裡的谷子有多少斤,豬養了是自己吃還是賣,並鼓勵這一家人要增強信心,在黨和政府關心下用勤勞和智慧創造美好生活。

2013年11月2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青島院黃島分院,看望“11·22”中石化輸油管線爆燃事故中的傷員。總書記到病床前看望了受傷群眾姜瑞芬、薛淑美、徐之泰和孫桂山,並一一詢問他們的家庭狀況、工作情況,以及術前術后的感覺等,傷員中年齡最大的老人薛淑美已經87歲了,嚴重耳背,但總書記非常耐心,老人家激動的緊緊握住總書記的手。

2013年11月26日,習近平在山東菏澤考察時,給市、縣委書記念了這幅古人留下的對聯:“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飯,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習近平說,封建時代官吏尚有這樣的認識,今天我們共產黨人應該比這個境界高得多。

……

這一樁樁,一件件,足見習近平這種“底層結構”建設的決心和行動。他曾動情地說,下基層,看了不少東西,接了地氣,頗有收獲。轉變作風就是要打破“圍城”、“玻璃門”和無形的牆,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多接接地氣很好。一枝一葉總關情。什麼是作秀,什麼是真正聯系群眾,老百姓一眼就看出來了。再看看黨的十八大之后出台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停止勞教,戶籍制度改革,生育政策調整,400多項審批權取消和下放,小微企業減免稅,民間金融開放,公司注冊取消資本金限制,放寬社會組織登記挂靠體制,設立自由貿易區……隻要不帶任何偏見的人都會承認,習近平著眼於“底層結構”建設、破除固化的等級制度和級差國民待遇等舊體制頑疾,所取得的成就世人矚目。

(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導)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實習生、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