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

(大家手筆)

林毅夫:中國經濟穩定增長的路徑

2014年07月11日07:1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最近,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成為熱門話題,原因在於從2010年第一季度開始,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逐季下降,至今已持續17個季度,為改革開放以來所不曾有過。國外一些經濟學家和媒體評論者認為,中國經濟增速持續下降是由內部難以解決的結構性問題導致的,中國經濟崩潰難以避免。這一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處於轉型期的中國經濟必然存在許多結構性問題,但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速下降的原因並不在於內部結構性因素,而在於外部周期性因素。2010年至2013年,中國GDP增速分別是10.4%、9.3%、7.7%、7.7%。同期,其他新興市場經濟體的GDP增速同樣在下滑,而且比中國嚴重得多,比如,印度分別為10.1%、7.0%、5.3%、4.9%,巴西分別為7.5%、2.7%、0.9%、2.2%。不僅新興市場國家在同一時期是這樣,一些高收入國家自2010年以來也出現了增速下滑的情形,比如韓國、新加坡等。不同國家在同一時期經濟增速持續放緩,必然存在共同的外部原因,這就是國際金融危機引起的世界經濟增速下滑。而且比較來看,中國的情況明顯好於其他國家。所以,那種認為2010年以來的增速放緩是由中國經濟內部結構性問題導致、中國經濟必然崩潰的觀點,顯然是說不通的。

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發達國家經濟雖然有所復蘇,但歐洲、美國、日本都尚未進行必要的結構性改革以恢復經濟正常增長的活力,所以很可能陷入長達10年或更長時間的低增長、高失業、高赤字的新常態,中國對發達國家的出口增長不容樂觀。1979年—2010年,中國出口年均增長17%,現在還不到10%。出口增長大幅下滑是中國經濟由高增速降為中高增速的重要原因。中國確實需要調整增長模式,從出口拉動型增長轉為內需拉動型增長。但是,我不同意中國應從投資拉動型增長轉向消費拉動型增長的觀點。消費固然重要,但以消費來拉動增長,就意味著每年都必須增加消費,而這就必須增加居民收入,也就是說,每年都要提高勞動生產率。怎樣提高勞動生產率?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發展高附加值產業以及改善基礎設施、降低交易成本等都需要投資。如果勞動生產率和居民收入不提高,隻刺激消費,剛開始人們可能會用自己的儲蓄來增加消費,但幾年之后儲蓄用完了就要舉債,債務規模持續擴大就會爆發危機。所以,僅僅依靠消費拉動增長是無源之水。提高投資效率是必要的,但認為中國應放棄投資拉動的增長模式而改為實行消費拉動的增長模式則是不正確的。

存在許多經濟和社會回報率高的投資機會,是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最大差異之一。在需要進行經濟刺激時,發達國家很難找到好的投資機會,發展中國家這種機會則很多。經過30多年的高速增長,中國仍然存在很多經濟和社會回報率高的投資機會。一是產業升級。雖然中國很多行業存在產能過剩問題,但作為一個中等收入國家,仍有機會進行產業升級,這種升級需要吸收大量投資。二是基礎設施。中國已經在這方面進行了很多投資,但過去投資主要用在城市之間的交通上,如高速公路、高鐵、機場等,而城市內部基礎設施仍較落后,像地鐵、地下管網建設等,仍然需要很多投資。三是發展環保產業。四是城鎮化中蘊含的投資機會。

現在,中國和發達國家的產業技術差距情況與上世紀50年代的日本、60年代的新加坡及70年代的韓國非常相近。它們在同樣的差距水平上保持了20年8%—9%的增長速度,這說明中國經濟還有20年保持8%左右增長的潛力。中國政府積累的債務隻佔GDP的40%,與其他國家相比屬於較低水平,還有相當大的財政空間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中國的儲蓄率接近50%,為投資提供了比較充足的資金來源,這些都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潛在優勢。當然,要把這些潛力挖掘出來,就必須深化改革,消除雙軌制遺留下來的收入分配問題,消除腐敗等影響經濟秩序、社會穩定的問題,充分發揮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作用。

《 人民日報 》( 2014年07月11日 07 版)

(責編:楊麗娜、謝磊)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