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100個人的中國夢·傳遞基層正能量)

王銀才:真心贏得客回頭

“爪手”老王

本報記者 張 文

2013年05月22日09:5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王銀才在店鋪中清理貨物。

本報記者 張 文攝

23年的誠心經營,王銀才當初400元起步的路邊攤升級成鬧市旺鋪。這不僅是他誠信經營的回報,更是他積得跬步成千裡的見証

“小時候得了一場病,右手變殘疾了,別人都叫我爪手,后來我就索性將‘爪手’用作店名。”成都市成華區致順路是遠近聞名的絨線零售一條街,王銀才的“爪手絨線鋪”就在這裡。“爪手”是四川方言,形容人雙手不靈便,他沒有覺得這稱呼有什麼不妥,卻認為大概就是因為殘疾,20多年來大家才會這麼關照自己的生意。

路邊攤升級成小店鋪

由於身體上的不便,王銀才一直都沒能找到穩定的工作。1990年,他用東挪西湊的400元在自家小區門口擺起了地攤。“那個時候,400元對我來說是一筆非常不小的數目了,覺得賣絨線風險比較小,就去批發市場進了一批。”令王銀才想不到的是,絨線生意一做就是23年。

王銀才第一次進貨是坐著公交車去的,回來時扛著好幾麻袋絨線,到家后胳膊都酸得不行了。當天晚上,他和妻子羅珍群就用一塊塑料布擺起了地攤。來買絨線的很多是鄰居,王銀才不好意思,隻蹲在一旁看羅珍群幫顧客挑貨。第一天擺攤結束后,看著羅珍群數著手中零零碎碎的鈔票,王銀才一下子覺得擺地攤“還挺有前途”。

第一批絨線賣完了,淨收入近100元,這更堅定了王銀才賣絨線的信心。第二次進貨時,批發商見王銀才勤快實在,就賒給了他幾百元的貨物,這讓王銀才大喜過望,因為更多的貨意味著更高的收入。很快,他們結成了好友,這位批發商還數次賒給他上萬元的貨物。

夏天,買絨線的人少,他就兼賣一些單衣﹔冬天,他租來編織機,一邊賣絨線一邊幫別人編織毛衣。就這樣,夫妻倆堅守著,終於在2008年買下了自己的店鋪,並取名為“爪手絨線鋪”。2011年,王銀才買了車,從此他便能開車去進貨了。

新顧客大多成回頭客

王銀才做絨線生意,從一開始就為自己立了很多“規矩”:顧客絨線買多了,用不完可以退貨﹔顧客在他這裡買絨線,如果其他地方有價格更低的,他願意退錢﹔買到的絨線質量上出現任何問題,就算已經用過,他也能全款退貨……

“做的都是街坊生意,要不是鄰居們捧場,我這生意也不可能做下去。”王銀才堅信,做生意就和做人一樣,隻要真心對顧客,生意自然會好起來。

有一次,小區的居民許賢玲來退貨。雖然拿在手裡一掂量,王銀才就知道退貨的絨線少了不少,但他還是全款退還。過了幾天,許賢玲發現退的絨線被孩子扯了一大截,便火急火燎地趕到王銀才的攤前,連連道歉並要求買回那包絨線。王銀才卻說:“需要的話可以賣一包新的給你,有殘缺的貨我老王從來不賣!”老王的絨線生意贏得了附近居民的口碑。

王銀才發現不管是擺地攤還是開店,賣絨線這個行業爭的基本都是回頭客,不少新顧客也是老主顧介紹的。今年62歲的張彩霞是一位老主顧,她前后為老王介紹過20多位顧客。“將近20年了,我都從小王這裡買絨線,他家態度好,價格也公道,讓人信得過。”張彩霞說,不管看上哪種顏色他都會仔細幫顧客挑選,就算所有顏色都看個遍他也很耐心,就算最后不買他也會笑著送你出門。

最近,王銀才的女兒大學畢業了,正在考注冊會計師資格,准備應聘財務方面的工作。王銀才覺得很知足:“我快50了,女兒也出息了,家裡也不缺什麼,開著這店也不為掙多少錢,就為還常能和街坊鄰居們一起見見面聊聊天。畢竟沒有大家的幫扶,我也沒有今天。”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實習生、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