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顏曉峰:讓誠信成為信仰

2014年06月20日14:25   來源:宣講家

原標題:讓誠信成為信仰

確立誠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要大力培育倡導誠信、鼓勵誠信的社會環境,也要自覺提升信奉誠信、堅守誠信的道德信仰。“任憑弱水三千,我隻取一瓢飲。”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的童真年代不會撒謊、不會欺詐,只是在與社會環境交往的過程中,出於保護自己或謀取利益的需要,而逐步不講誠實、不守信用,表裡不一、言行不一。因此,堅守誠信、推廣誠信,一直是人類社會的價值追求和道德規范。

宗教依靠聖諭、律令、戒規來約束虛假的言行。基督教對教徒的教誨,既有對誠信的要求,也有對欺詐的警告。如“耶和華所憎惡的,有撒謊的舌、圖謀惡計的心,吐謊言的假見証等”。佛教的戒規要求不妄語,句句實言,誠實待人。伊斯蘭教強調秉公作証,不要順從私欲,以致偏私。可以說,宗教信仰是維系誠信行為的精神激勵。

價值觀依靠道德的力量約束人的思想和行為。道德律令也可為成為一種道德理想和道德信仰,成為人的生命追求和倫理命令,如同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所說的,對心中道德律令“時時在翻新、有加無已的贊嘆和敬畏”。遵守道德規范不僅僅是出自利害得失的考量,而是總體上基於一種虔誠的道德自覺。這樣,恪守誠信既是一種交往理性,把獲得眾人的信任作為一種社會資本﹔更是一種信仰理性,無論何時何地、何種情況,都能夠抵得住各種誘惑,經得起各種考驗,“咬定青山不放鬆”、“任爾東西南北風”。

讓誠信成為信仰,就要在即使一時吃虧、一時孤立的情況下仍然堅守誠信不改其道。在市場中,存在著“劣幣驅逐良幣”、“假貨驅逐真貨”的不良現象。不足成色或重量的劣幣在市場上流通,就會使足色足量的良幣退出市場。在現實生活中,也存在著老實人吃虧的現象。隻有信仰才能教人不計得失,寧肯吃盡苦頭,也不弄虛作假,不越雷池半步。利益規律和誠信原則之間,容易發生沖突。當講誠信就不能得到眼前利益的時候,的確會有人在利益的誘惑之下,拋棄誠信原則,唯利是圖。這時更要堅信人間正道,“名利誠可貴,誠信價更高”。

前些年,美國《時代》周刊的年度人物授予了3位女性。《時代》周刊強調,這3位女性之所以當選,是因為在近年來的誠信危機中,她們本可以選擇一言不發而明哲保身,但她們寧願冒著丟掉飯碗的危險將事實真相和盤端出,讓美國聯邦調查局、安龍公司、世通公司的丑聞得以公之於眾。《時代》周刊用兩句名言闡釋了她們行為的正當,一句是馬丁·路德·金所說的:“我們的生命終止於我們對緊要事物沉默之時”﹔一句是美國電影《人民公敵》中的台詞:“社會就像一條船,每個人都要准備掌舵。”

誠信是中華優秀文化傳統,中華優秀文化傳統賦予誠信信仰的精神營養。我國古代的《易經》中就要求做人要真誠、真實、無欺,言行一致,以此作為立身立業之本。孟子認為,人要獲得信任,依靠在各個方面表現出的信譽,最根本的是要做到“誠”。荀子說,“夫誠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孔子把同朋友交往,說話要誠實守信,作為學習和人生的一種境界。

2013年“五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全國勞動模范代表座談時的講話中強調指出,人世間的美好夢想,隻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實現,必須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模是堅守誠信的楷模,勞模精神就是誠實的勞動精神。不論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都把勞動的內涵發揮至近乎完美﹔不論是簡單勞動還是復雜勞動,都把勞動的潛能開發到近乎極致。勞模精神是一種起於平凡的不平凡精神。沒有驚天動地的業績,但可以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得盡心盡力、不留遺憾。勞模精神是一種滴水石穿的堅韌精神。沒有驚濤駭浪的沖動,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堅守,凡人也終將放射出耀眼的光彩。勞模精神是一種熱愛大於算計的獻身精神。沒有“光環”的預期,更多的是職業的喜愛、發現的喜悅、勞動的樂趣,結果卻實至名歸、不期而遇。

(作者系國防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所研究員)

(來源:宣講家網站71.cn)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