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號巨輪乘風破浪、揚帆遠航,如今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發展成績令人驚嘆。然而,中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各地區自然條件、資源稟賦、經濟基礎差異很大。黨的十八大以來,基於對未來中國改革開放和發展穩定大勢的深入思考和系統謀劃,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和推動了許多新的區域發展戰略構想和戰略舉措。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區域發展的一系列重要論述,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內涵豐富,影響深遠,是引領中國區域發展步入新的歷史時代的正確思想指南。《人民論壇》本期“特別策劃”重點學習探討習近平總書記“區域發展戰略思想”。【詳細】

思想支點與特征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魏后凱: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時間段,對區域發展發表過很多論述。這些論述,逐步完善,形成一個體系。總的來看,總書記關於區域發展的思想,核心強調了六個字:公平、協調、共享。這些思想,也是小平同志共同富裕思想的延續與深化。1978年,鄧小平同志提出了“兩個大局”的戰略思想:一是沿海地區加快對外開放,較快地先發展起來,內地要顧全這個大局﹔另一個是沿海地區發展到一定時期,拿出更多的力量幫助內地發展,沿海地區也要顧全這個大局。習總書記所強調的以“公平、協調、共享”為核心的新區域發展觀正是對小平同志這一共同富裕思想的延續和深化。公平是前提,協調是路徑和手段,共享是目標。從總書記近期的一些公開論述看,他關於區域發展的思想,有四個支點和四個突出特征,將對中國的發展產生多方面積極深遠的影響。

發展新動力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咨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區域經濟發展方面,基於對未來中國改革開放和發展穩定大勢的全面深入思考和系統謀劃,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提出和推動了許多全新的戰略構想和戰略舉措,如“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以及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等,為傳統區域經濟發展和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理論和實踐賦予了全新的內涵,注入了鮮活的動力。區域協調發展就是要以“內外聯動、協同發展”的理念為指引,以全球視野和宏觀思維來推進新時期區域協同發展。具體來看,以下六個方面應是主要著力點。第一,以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為核心內容,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關鍵和抓手,剛柔相濟,著眼長遠,注重內外協同,統籌協調中方利益與周邊國家及相關大國關切。

"一路一帶"戰略

商務部研究院院長霍建國:去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出訪中亞四國時提出的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以及去年10月訪問印度尼西亞時提出的共同建設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議,受到了國內外的高度重視。不僅“一路一帶”沿途的國家紛紛表態支持,國內各省市更是積極行動起來,可見其戰略意義之深遠,不僅為中國新一輪對外開放注入了新的內容,同時也為內陸和沿海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指明了方向。但“一路一帶”偉大戰略構想的實現,並非一蹴而就。當務之急是需要我們認真把握其內涵和外延、深度謀劃、科學推進、穩步取得實效。 目前,中國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都面臨著新的突破。一方面是金融危機后,歐美市場需求明顯減弱,中國以出口為主的外向型經濟發展受到了一定制約。另一方面則是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結構性矛盾和新一輪的產能過剩已形成了新的壓力,同時歐美等發達國家對正在崛起的中國耿耿於懷,不斷通過對貿易結構的調整及規則的重塑,試圖從多方面限制中國的發展。

上海自貿區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鬆、國泰基金國際部負責人白海峰:相比“京津冀”是國內不同省之間的協作,上海自貿區的著重點則是中國與海外的對接,是我國下一階段重要的經濟引擎。從國內的環境來看,我國宏觀經濟目前面臨著潛在增速下降、人口紅利消失和投資佔經濟體量過大等各種問題,迫切需要新一輪的經濟體制改革。從上海自貿區推進的速度和力度可以看出新一屆政府對於理順自身定位、深化改革開放的決心,而探索建立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則減少了尋租機會,提高了經濟效率,也為建立小政府、大市場的經濟體制提供了寶貴的試驗田﹔從國際環境來看,目前WTO主導下的“多哈回合談判”已陷入停滯,而美國推動的TPP(泛太平洋合作伙伴)和TTI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涵蓋了39個國家、超過62%的世界GDP經濟體量。美國介入TPP是為了開拓新市場、實現美國出口倍增計劃創造條件﹔也希望建立起21世紀自由貿易協定新標准,推行美國的全球價值觀﹔利用TPP談判推動APEC貿易自由化進程,形成美國主導的亞太自由貿易體系。 “項庄舞劍,意在中國”,TPP核心在於“平衡中國戰略”,抵制排斥美國的“東亞共同體”的形成,遏制中國在東亞地區日益增長的影響,並重建美國在亞洲的領導地位。

嶄新內涵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孫久文:中國區域發展的戰略思想,發端是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提出的“正確處理沿海和內地關系”的戰略思想,它是新中國前30年區域發展的指導思想。改革開放之后,鄧小平同志提出“兩步走”的戰略思想。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不是簡單地重復已有的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和東部率先發展的戰略,而是要通過深入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打造中國區域經濟的“升級版”。他提出區域政策和區域規劃要完善、創新,縮小政策單元,重視跨區域、次區域規劃,提高區域政策精准性,按照市場經濟一般規律制定政策。縮小政策單元,提高區域政策精准性是習近平總書記狠抓落實的工作作風的一貫延續,也是新一代領導人務實作風的重要體現。縮小政策單元是提高區域政策精准性的前提條件,可以更加有效地依據當時當地的資源條件和發展環境提出有效的發展路徑,把已有的區域政策和區域規劃落到實處。這樣就使得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在實施層面更加深入一步。
    在區域協調發展方面,2013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把區域協調發展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之一。改善需求結構、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城鎮化,構成了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四個主攻方向。對於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途徑,中央提出要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扶持力度,加快“走出去”步伐,統籌雙邊、多邊、區域次區域開放合作等具體措施。

長江經濟帶

浙江大學區域與城市發展研究中心教授陳建軍:2013年以來,中央決策層關於建設國家重點戰略區域長江經濟帶的設想逐漸清晰起來,這一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湖北時指出,“長江流域要加強合作,發揮內河航運作用,把全流域打造成黃金水道”。打造長江經濟帶的國家戰略意圖:一是依托長三角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二是做大上海、武漢、重慶三大航運中心﹔三是推進長江中上游腹地開發﹔四是促進“兩頭”開發開放,即上海及中巴(巴基斯坦)、中印緬經濟走廊。這樣一個以長江水道為紐帶,橫貫東中西部的經濟帶的提出,意味著中國國家區域戰略的出台和選擇有了新思路,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眾所周知,二戰后發達國家之所以能夠繼續繁榮,東亞和東南亞以及其他一些原本處於發展邊緣地區,但又有較好的國際貿易區位條件的欠發達國家和地區之所以能較快地發展起來,這和它們之間的要素流動、產業轉移以及市場的一體化具有密切的關系。而這一切,在中國的長江流域,在長江經濟帶內部就能實現,由此帶來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動力。

京津冀一體化

中國亞太經濟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王曙光:我們必須承認,在區域經濟一體化推進中,京津冀落后於長三角和珠三角的發展。這種落后,某種程度上也許正暴露出體制的落后。頂層設計首先需要進行觀念的頂層設計,沒有相當的共識,頂層設計就無法走到“頂層”的高度。首都經濟圈的早日形成,不僅僅是經濟的聚焦,更是改革這把利劍在體制膠著中的較量。“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敢於深化到京津冀這樣的老大難問題中去,啃了硬骨頭,才能產生改革的深度效應。進一步說,“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也就看我們能否破除體制機制的壁壘,在能力上展示“設大局、下大棋”的國際水平。而要做到這一切,首當其沖須聚焦一個字——“破”——破除一切阻擋“首都經濟圈”形成的障礙。“首都經濟圈”究竟被什麼阻礙了呢?一是行政區劃障礙導致缺乏跨界思維。行政區劃天生帶有行政的權威性和較為固化的框架,這種權威性和框架便於區域管理,但是不利於要素的流動。當市場經濟最寶貴的自由流動要素遇到行政的壁壘,就猶如大潮遇到堤壩隻能折身返退。
    近在咫尺的北京和天津,一個是首都、一個是直轄市,按理說,北京、天津如此大的兩個城市雙子座,聯動效應至少應該是一加一等於二,或者大於二。然而,現狀則是兩強相峙,結果不僅沒能一加一大於二,反而產生了互相排斥的“物理效應”。因此,京津冀在體制上要保持現有的行政區劃,也要在機制上突破行政壁壘。我們必須要有跨界思維,大量植入商業元素,開辟市場經濟長驅直入的大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