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核心價值觀百場講壇

民族復興中國夢的文化根基與價值支撐——“核心價值觀百場講壇”首場報告

2014年06月04日08:09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民族復興中國夢的文化根基與價值支撐——“核心價值觀百場講壇”首場報告

  葉小文在演講中 光明網記者 王樹平攝

  葉小文

  對於葉小文的演講,現場聽眾反響熱烈。光明網記者 王樹平攝

  時間:2014年5月30日 地點:中國人民大學逸夫會堂 嘉賓: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書記、第一副院長 葉小文

  今天“核心價值觀百場講壇”我來開講,拋磚引玉。玉在哪裡?玉在后面一場一場的講座裡,玉在今天聽講的各位老師、同學和網上的朋友那裡。在座的各位都是“人人握靈蛇之珠,家家抱荊山之玉”。我今天很榮幸來講“民族復興中國夢的文化根基和價值支撐”。這個題目有一點難,我從三個方面來講。第一,三君子問出“文化焦慮”。第二,中國夢呼喚“文藝復興”。第三,富起來更要“厚德載物”。

  三君子問出“文化焦慮”

  第一個是黃炎培之問:我生60多年,耳聞的不說,所親眼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都沒能跳出這周期律的支配力……中共諸君如何找出一條新路?第二個是梁啟超之問:鄭和下西洋乃“有史以來,最光焰之時代”,“而我則鄭和之后,竟無第二個鄭和”?第三個是李約瑟之問:如果中國的朋友們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樣,為什麼直到中世紀中國還比歐洲先進,后來卻會讓歐洲人著了先鞭呢?怎麼會產生這樣的轉變呢?

  何來文化焦慮?

  三君所問,無不凝聚折射著文化焦慮。人無文化,浮躁淺薄,難免“其亡也忽焉”。文化涵養,有助於跳出“人亡政息”的周期律。民無文化,行也不遠,當然“竟無第二個鄭和”。文化繁榮,催生著“江山代有才人出”的新局面。國無文化,急功近利,能有幾個人願意鍥而不舍地艱苦創業?文化底蘊,才能孕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三君子所問,我認為根本答案就在二字,文化!

  三君子問出了文化焦慮。他們焦慮什麼呢?中國是最有文化的,先秦諸子、漢唐氣象、宋明風韻……五千年文脈涵養出泱泱中華,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創造了萬紫千紅的文化。

  那何來文化焦慮?近代以來,中國一直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古國蒙羞,生靈涂炭,國將不國,文化安在?

  可是中國人一直就沒有停止過追求民族復興、追求文化強國的夢想。隻有新中國建立,站起來的中國人民才能改天換地,才能自己穿上一件新的衣服。可是一窮二白,還是揮之難去啊!我是新中國建立后長大的,記得50年代“大躍進”我們意氣風發,超英趕美,拼命干啊。可是毛澤東還是沉痛地說,我們一為“窮”,二為“白”。“窮”就是沒有多少工業,農業也不發達。“白”就是一張白紙,文化水平、科學水平都不高。毛澤東著急啊!

  文化荒漠立不起偉大民族

  建設軍事強國、經濟強國,還要建設文化強國,這是幾代中國人的強國夢。在文化信念的荒漠上,立不起一個偉大的民族。今天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民族復興的中國夢,這個夢要有文化的根基,要有價值的支撐。

  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窮”的帽子大體甩掉了,但是“白”呢?外人看我脫窮,都驚訝地睜大眼睛。幾年前我去香港出差,女兒讓我買一個LV包。一看價格一萬二,我說這麼貴,是不是多寫了一個零,我就猶豫:買嗎?盡管我是個部級干部,工資也不低,如果買,一個月工資沒了,如果不買回去怎麼交代呢?正猶豫,旁邊來了一個人,衣服還扣錯了,說“拿十個”,看都不看,錢一甩,就走了。我說老板這是什麼人,你們商店都是什麼人來得多?他說,前些年是日本人,后來是台灣人,他們錢多。可這兩年都是大陸的,最近來的全是10個20個拿。我說這是哪裡的人呢?這是山西的煤老板。(全場笑)

  可是,外人觀我治“白”,卻不屑地聳聳肩膀。撒切爾夫人,她不像現在的卡梅倫那麼客氣。中國對英國的出口貿易量大,她說那有什麼呢?中國注定成不了強國,出口了那麼多電視機,出口過一部電視劇嗎?這就講到我們的軟肋了。我們的電視劇很多,這些年開始出口了,前些年可沒有出口。但是電視劇題材一窩蜂,一會兒都是清朝格格那點事兒,有段時間全是反間諜片,而且間諜一定是美女。這些片子怎麼出口呢?所以外人覺得我們的文化還不太行。

  但不管外人如何看我們,我們不必妄自菲薄。我們的文化建設已經出現了發展裡程碑。現在文化基礎設施大為改善: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站到處都有,農村電影到處放,還有很多農村書屋,是世界第三大電影生產國、第一大電視劇生產國、出書數量第一。可是,我們還算不上文化強國,我們的文化還是繁而未榮啊!

  文化上“人強我弱”要改變

  現在,文化強國不僅是夢想、期待,還是具有緊迫性的強烈需求了。向外看,經濟上的“人強我弱”變了,文化上的“人強我弱”也要改變。江澤民同志說,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胡錦濤同志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習近平同志講,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也一定能夠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大家知道,當人均GDP低的時候,主要是物質文化需求。我是20世紀50年代出生。那時候談戀愛,女孩穿軍裝就美得不行了。我太太穿了一套軍裝,我就開始追求她。今天看在座的女孩子哪個衣服一樣了?都百花齊放了嘛!你滿大街去找,能找到兩個一樣的嗎?找到就說今天撞衫了,回去換一件。(全場笑)

  我們的精神生活需求是越來越厲害。我們富了嗎?我們富了。但我們中國是文明古國,書香門第,再富也不能浮躁。沉靜、從容、大氣、平和,有其境界,是文化大國的氣質。不應該有了錢就狂了、瘋了,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就“我爸是李剛”,這怎麼搞得?(全場笑)

  文化啊文化,三君所問,今天還在撞擊著我們的心靈!

  富起來更要“厚德載物”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富起來更要“厚德載物”。民族復興中國夢要有價值支撐。習近平同志特別強調指出,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它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准。

  核心價值觀在家國情懷中

  在中國,說不完道不盡的,正是家國情懷。史書萬卷,字裡行間都是“家國”二字。無論社會變遷滄海桑田,不管鄉野小農高官巨賈,人皆知“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的規則,都遵循“敬天法祖重社稷”的古訓。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我愛我的國,我愛我的家。”有一個情感是共同的,“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著淚水,因為我深愛著腳下的土地。”中華民族同樣屬於一個偉大的、不可替代的族群。凝聚我們這個歷久彌新的偉大國度的精神資源之一,同樣是那永不衰竭的家國情懷。

  未有我之先,家國已在焉﹔沒有我之后,家國仍永存。多少滄桑付流水,常念家國在心懷。如此,每個中國人短暫而有限的生命,便融入永恆與深沉的無限之中,匯集成永續發展永葆青春的動力。“家”在“國”中卿卿我我,吉祥如意﹔“國”在“家”中生生不息,興旺發達。核心價值觀就在我們的心中,就在家國之中。民族復興中國夢,一定要有核心價值觀的支撐!

  核心價值觀要對症下藥

  十八大報告從三個倡導提出積極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央發布《關於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標志著我們從討論核心價值觀到開始踐行的飛躍。核心價值要變成基本動力,要有完備的理論體系,也要有更凝練的觀點,才能形成基本動力。

  要怎麼凝練呢,要接地氣,必須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同時你要有活力,要吸收世界的創新。這裡面的核心無非是要解決公和私、人和己的關系。核心價值觀的要害是要處理好市場經濟中公和私、人和己的關系問題——道德問題,要對症下藥,對症施治。

  中國是最守誠信的國家,可是一個有著誠信悠久傳統的民族,在發展市場經濟中遇到了誠信缺失症的難題。對於發展市場經濟中社會上出現的道德淪喪、信任缺失、腐敗時現的現象,如果整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不能對症下藥、刮骨療傷,而任其病入膏肓束手無策,就沒有說服力,缺乏生命力。搞市場經濟不是搞市場社會,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不是要使市場在社會生活中也起決定性作用。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市場經濟無德,也搞不好、搞不成。“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能席地而來,浩浩蕩蕩,其特色之一,就是能以“厚德”載市場經濟。所以核心價值觀建設在道德問題上聚焦,道德問題在市場經濟發展中凸顯。市場經濟中的道德問題,尤以信用缺失症為重,所以我想討論市場經濟中的信用缺失症的診和治。

  信用缺失症四大症狀

  這是一個病吶,我們現在診斷一下,望聞問切,看到了它的四種表現:一切向錢看,信用缺失症在細胞滋生﹔有錢啥都干,信用缺失症向機體蔓延﹔權錢做交易,信用缺失症使器官腐敗﹔為錢可逆天,信用缺失症讓大家瘋狂。

  致富是大家的期盼,窮病窮病,都是窮出來的病,但是富怎麼也出來病呢?改革開放極大地根治了窮病,但不能“富得隻丟掉了魂,窮得隻剩下錢”吶!不能搞得大家都心浮氣躁不思進取,心煩意亂不知所從,心高氣盛欲壑難填吶!

  信用缺失症使器官腐敗。我們大多數的干部都是兢兢業業的,但是不能不正視腐敗之風已經嚴重侵蝕我們的黨政干部隊伍,總不能“老虎遍地有,蒼蠅滿天飛”。所以在依法嚴懲腐敗的時候,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的同時,必須建立“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機制,必須解決有效的道德調節問題。

  市場經濟下的道德調節問題

  無論東方西方,無論已“后現代化”還是在努力實現現代化,都面臨一個共同的問題——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道德調節問題。

  我曾與國學大師南懷瑾有一個對話:現代化使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可精神世界卻缺少了關照。現代的人們擁擠在高節奏、充滿誘惑的現代生活中,人心浮躁,沒有片刻安寧。大家好像得了一種“迷心逐物”的現代病。如果失落了對自身存在意義的終極關切,人靠什麼安身立命?問題是現代化和市場經濟不斷放大滿足安身立命的基本約定,刺激、放任個體對物質享受的過度追求。於是,“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近利遠親、見利忘義、唯利是圖、損人利己甚至“要錢不要命”的道德失范現象,在生活提高、人類進步的現代化浪潮中沉渣泛起。

  市場經濟有兩個起點,每個經濟的個體都追求利潤的最大化,這是資本的本質﹔每一個真實的個人都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這是自私的本性。社會轉型帶來了信任模式的斷層,許多不道德、不誠信的行為與市場經濟中的不規范、不發達相伴相生。社會運行機制失當也給社會信任機制帶來負面影響。

  市場經濟是好東西,能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有巨大的進步意義。但是市場經濟的道德調節有明顯局限性:它本身是不分善惡的。市場經濟要逐利,就管不了那麼遠,管不了整體利益、長遠利益,於是,人類日趨嚴重的“生態倫理問題”就出來了。

  市場經濟對道德是“二律背反”。一方面,資本追逐利潤,個人追求物質利益,導致拜金主義——排斥道德﹔另一方面,社會整體追求公平、正義,市場規則要遵守,道德要自律——要求道德。這個病就難治了。

  診治信用缺失症的六味藥方

  我今天先開出六種藥方,當然更寄希望於“核心價值觀百場講壇”后面那麼多大家一起來群策群力。

  第一要法治,不受制約的權力難免腐敗,絕對不受制約的權力有可能絕對腐敗。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領導立法、保証執法、帶頭守法。”隻有這樣,才能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使各級官員都經得起市場經濟的誘惑和考驗。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在市場經濟的考驗中繼續成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道德模范。如此,群眾對我們的干部才能“譬如北辰,眾星共之”。

  第二要規治。十八大報告提出,深入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要讓“騙子過街人人喊打,信用不良寸步難行”。

  第三要德治,自己管住自己。康德說過,有兩樣東西一直讓我心醉神迷,那就是頭頂的星空和內心的秩序。內心的秩序是什麼?今天就是要倡導愛國守法敬業誠信,要構建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要求、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德和行為規范。提倡修身律己、尊老愛幼、勤勉做事、平實做人,推動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氛圍。

  第四要心治,最難治的病是心病。和諧世界,從心開始,最難的就是這個心。1989年我在《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發表長篇論文《變革中的社會心理》,結論很清晰,經濟快速增長引起緊張,高度緊張造成焦慮。現在大家脾氣很大,所以要心治。佛教講“心安則眾生安,心平則天下平”,可供我們借鑒。

  第五要綜治。這是關鍵。市場經濟對道德的“二律背反”,需要自律,需要互律,需要他律。我們要加大政府自身的改革,推進政治文明進程﹔我們要提高法的公正性﹔我們要進一步完善市場經濟體制,要加大對市場的監管力度﹔我們要提高“合力”的作用。互律也好,他律也好,關鍵是自律。我們要使有德的人多起來,道德的土壤厚起來,厚德載物,厚德載市場經濟。

  第六要長治。長效藥在哪裡?我寫了一篇文章《讓道德成為市場經濟的正能量》,發表在今年4月17日的《光明日報》頭版頭條上。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傳統的偉大民族,在走向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有沒有辦法化解市場經濟的道德悖論?

  習近平同志指出:中華文明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這段論述使我們眼前一亮:化解市場經濟自發運行的道德悖論,不妨在市場經濟發展中激活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在哪裡?在傳統文化裡。但傳統文化、傳統道德過去沒有、現在也不能把我們帶進現代化。就此,習近平同志又指出,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總之,我們應該嘗試,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激活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精神基因,成功結合資本的沖動與誠信的構建,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德和行為規范。當這個價值觀的大問題基本解決了,當大家都富起來,且人人皆君子,就可以“君子以厚德載市場經濟”。

  今天圍繞《民族復興中國夢的文化根基和價值支撐》這個題目,我從三個方面談了自己的學習體會,拋磚引玉,敬請批評。(全場掌聲)(光明網記者章麗鋆 蔣正翔整理)

  中國夢呼喚“文藝復興”

  中國在現代化浪潮中的崛起有數可算。連續30多年保持平均9.8%的增長,這在世界上沒有過。現在經濟下行的壓力已經來了,各種問題扑面而來,讓人應接不暇。經濟增速的換擋期,結構調整的陣痛期,要保証經濟持續、良性增長,整個國家必須有一股精氣神,必須保持持續振奮的民族精神和旺盛的創新活力,必須團結奮進,所以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一定要有文化根基和價值支撐。

  中國夢為什麼呼喚文藝復興?人類文明進步的歷史充分証明,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全民族創造精神的充分發揮,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於世界先進民族之列。

  同學們都知道文藝復興。今天世界的現代化起源於數百年前的西歐歷史上發生的一場持續200余年的文藝復興運動。文藝復興把“人”從“神”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把生產力從封建社會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帶領西歐走出中世紀的蒙昧和黑暗,迎來了現代文明的曙光。

  文藝復興“后遺症”

  文藝復興真的很偉大,但是我們也不能不承認文藝復興之后解放了的人有一點兒膨脹,搞得人與自然的關系緊張,人與人的關系也緊張了。

  比如,人和自然關系的緊張。天、地、水、空氣,是人類生存最基本的要素。現代工業文明徹底打破了自然的和諧與寧靜,人類成了自然的主人和敵人。

  我們糟蹋老天,對著天瘋狂地吹,溫室效應不斷加劇,使世界氣象組織發出警告。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然而我們的地怎麼樣了?生態惡化,糧食緊張,水源污染,魚死灘頭……

  講到空氣,北京人感受最多的就是霧霾。我前幾天去廣東出差,聽到廣東的同志說:“你們好好工作,不好好工作調你們到北京去。”(全場笑)

  客觀上看,有個“環境庫茲涅茨U型曲線”,講環境退化和經濟增長的關系。在經濟增長的前期階段會使環境遭到破壞,到一定的拐點,經濟質量提高了,人均收入增長了,環境就開始得到保護,環境污染會由高趨低。

  據說,美國是11000美元才拐,日本8000美元就拐了,德國7000美元就拐了,我們4000美元就開始考慮拐了。我們現在正處於4000美元到10000美元的爬坡階段,處於倒U曲線的左側,即增長要以加速整體生態環境惡化為代價的階段。而中國生態環境脆弱,資源相當緊缺。我們隻能選擇一條發展道路:在保持經濟增長勢頭的同時延緩和盡量避免整體生態環境的惡化,並盡可能地節省能源。你看中國辦點事難不難?

  再比如,人與人關系的緊張。《共產黨宣言》裡說,“資產階級撕下了罩在家庭關系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把這種關系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系。”當代西方社會在從“現代社會”向“后現代社會”轉型的過程中,“上帝之死”帶來了信仰迷茫和精神焦慮。當代中國社會在向現代化轉型的過程中,也出現了某些“遠離崇高”和“信仰缺失”的精神現象。文藝復興極大地解放了“人”,但“人”又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文藝復興使“人”從神的束縛中被解放出來,之后人又被神化、異化。

  “新的文明復興”中國應該有所作為

  出路何在?一場新的“文藝復興”,我將其稱為新的文明復興,已躁動於時代的母腹,呼之欲出。這場新的文明復興,要把過度膨脹的人還原為一個“和諧”的人,要建設一個人與自然和諧、人與社會和諧、人與人和諧的新的“和諧世界”。

  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因應著這個時代要求。英國的歷史學家湯因比說過,“避免人類自殺之路,在這點上現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備的,是兩千年來培育了獨特思維方法的中華民族。”

  什麼獨特思維方法?就是天人合一,允執厥中,仁者愛人,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眾緣和合。其核心,就是“和”。“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人類文明的交匯已走到量變到質變的臨界點,人類危機呼喚人本主義在否定之否定意義上的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進程,肩負著推進一場新的文明復興的時代使命。迎接這場並不遜色於歷史上的文藝復興的、新時代的“文藝復興”,中國應該有所作為。

  (葉小文 中國社會科學院宗教學博士,韓國東國大學名譽博士。曾任國家宗教事務局局長、黨組書記。現任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書記、第一副院長。主要著作有《多視角看社會問題》《化對抗為對話》《把中國宗教的真實情況告訴美國人民》《從心開始的腳步》(中、韓版)《宗教問題怎麼看怎麼辦》《宗教七日談》《小文百篇》《望海樓札記》(中、日版)等。)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