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曹應旺:政務院工作中的周恩來與鄧小平

2014年05月29日16:50   來源:當代中國史研究

﹝作者簡介﹞曹應旺,研究員,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100017。﹝摘要﹞新中國成立后,鄧小平擔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書記、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西南軍區政委。1952年7月,周恩來推薦鄧小平擔任政務院副總理。從8月鄧小平被任命為政務院副總理,並在周恩來出訪蘇聯期間代理總理職務,至1954年9月政務院改為國務院,這是國家經濟、政治和領導體制發生重大變化的兩年,在毛澤東、周恩來的支持下,鄧小平同周恩來一起負責政務院的全面工作。面對復雜的局面,他們相互支持、默契配合,留下了許多歷史佳話。

﹝關鍵詞﹞周恩來 鄧小平 政務院

﹝中圖分類號﹞K27﹔A4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4952(2014)02-0004-06

周恩來與鄧小平之間的兄弟愛、戰友情,人們比較熟知的是他們在法國留學的歲月和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深厚友誼,而對他們在1952~1954年政務院工作期間的往來則論及較少。新中國成立后,鄧小平主政大西南,隻有到北京開會時才有與周恩來短暫相聚的機會,他們在一起共事是從政務院工作開始的。

一、推薦鄧小平擔任政務院副總理

新中國成立后,鄧小平擔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書記、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西南軍區政委。1952年六七月間,中共中央開始醞釀調各大行政區主要負責人到中央工作,此后,主持西北局、西北軍政委員會工作的習仲勛調任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副主任,主持中南局、中南軍政委員會工作的鄧子恢調任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部長,華東局第一書記、華東軍政委員會主席饒漱石調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東北局第一書記、東北人民政府主席高崗調任中央人民政府國家計劃委員會主席。西南局第一書記鄧小平由周恩來推薦到政務院擔任副總理。﹝1﹞

由於周恩來與陳雲等將於1952年8月中旬出訪蘇聯,征求蘇聯政府對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意見,並商談有關援助問題,7月10日,周恩來致信毛澤東並劉少奇、朱德、陳雲等,提出政務院日常工作的處理存在若干困難,“如能於七月下旬與鄧小平同志商好,先發表他為政務院副總理,並於八月份起來京主持一個時期,這是最理想辦法。”﹝2﹞7月13日,劉少奇為中央起草致鄧小平的電報,希望“小平將西南工作布置后於七月下旬即來中央一商”,毛澤東在這封電報上加寫道:“在中央先行工作兩三個月。何日可以動身,盼告。”﹝3﹞

1952年7月底,鄧小平離渝到京。8月7日,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17次會議上,周恩來說明了調整中央和地方人民政府機構的情況:“根據國家建設任務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的機構亟需加強,並逐漸把各大行政區的負責人員集中到中央工作。為了加強政務院的領導,任命鄧小平為副總理”。﹝1﹞(p253)8月17日至9月24日,周恩來率中國政府代表團訪問蘇聯。行前,8月10日,周恩來以政務院黨組干事會書記名義向毛澤東並中共中央書記處報告,擬擴大原有政務院黨組的范圍,並更名為中央人民政府黨組干事會,擬以周恩來任政府黨組書記,陳雲、鄧小平分任第一、第二副書記。8月13日,毛澤東批示同意這個報告。同日,周恩來和到京上任的鄧小平談政務院工作,接著,周恩來在政務院第148次政務會議上宣布:“在我奉毛澤東主席之命赴蘇聯訪問期間,由鄧小平代理總理職務。”﹝1﹞(pp254∼255)

鄧小平到北京后就擔任政務院副總理,主持日常工作,在周恩來離京期間代理總理職務,這既是周恩來對鄧小平的信任和器重,又得到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的一致贊成和支持。

二、放手鄧小平挑大梁

周恩來出訪回京后,鄧小平不再代理總理職務,但在毛澤東、周恩來的支持下,鄧小平同周恩來一起負責全面工作。政務院成立之初有4位副總理,即董必武、陳雲、郭沫若、黃炎培,他們都在政務院分管一方面的工作。董必武兼任政務院政治法律委員會主任,分管政法工作﹔陳雲兼任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主任,分管財經工作﹔郭沫若兼任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分管文教工作﹔黃炎培兼任輕工業部部長,分管輕工業部的工作。鄧小平雖然是最后一位擔任政務院副總理職務的領導,但是負責全局性戰略決策,並與周恩來一起負責政務院的全面工作。

之所以說鄧小平負責全局性戰略決策,是因為:

第一,鄧小平一到中央,經常性的工作是代中央給各地、各部門起草文電、發布指示,處理中央日常事務。

第二,1953年2月19日,周恩來召集鄧小平、李維漢、董必武、彭真、劉景范、薄一波、曾山、賈拓夫、安子文、習仲勛、錢俊瑞、齊燕銘、孫志遠等開會,座談關於加強政府各部門向中共中央請示報告制度及分工問題。座談會決定:“根據政府工作直接受中央政治局領導的原則,今后政務院各委和不屬於各委的其他政府各部門一切主要的和重要的工作均應直接向中央(政治局)請示報告。如系主席直接交辦的事項,應直接向主席請示報告”,“今后各部委直接提請政務院批示或辦理的事項,除例行事務外,凡屬涉及方針、政策、計劃的事項,應限於在中央政治局已經討論過決定了的問題,或是在中央已經批准的計劃或批准的原則范圍之內的問題,此類事項,原則上一般由鄧小平同志處理,其中屬於仍須經過周恩來同志處理者,亦由鄧小平同志提出。在處理過程中,如周恩來、鄧小平兩同志發現有必須向中央請示報告的,即再直接提向中央”。關於加強政府系統各部門向中央請示報告制度及分工問題的座談會記錄,1953年2月19日。

第三,1953年3月,毛澤東指示:“凡政府方面要經中央批准的事件,請小平多管一些。”﹝4﹞

之所以說鄧小平和周恩來一起負責政務院全面工作,是因為:

首先,1953年5月14日,周恩來在中央政府各部門負責人會議上講話中指出:“各部送到總理辦公室的東西,我和鄧副總理隻決定要不要辦,決定得對不對由我和鄧副總理負責,至於辦得好不好,就應由各主管部負責,職權應該分清。”周恩來在中央政府各部門負責人會議上的講話記錄,1953年5月14日。

其次,鄧小平分管的工作在政務院領導中是最多的。1953年3月10日,周恩來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中央人民政府系統各部門向中央請示報告制度及加強中央對於政府工作領導的決定(草案)》中明確規定了各領導在政府工作中的分工:“國家計劃工作,由高崗負責﹔政法工作(包括公安、檢察和法院工作),由董必武、彭真、羅瑞卿負責﹔財經工作,由陳雲、薄一波、鄧子恢、李富春、曾山、賈拓夫、葉季壯負責﹔文教工作,由習仲勛負責﹔外交工作(包括對外貿易、對外經濟、文化聯絡和僑務工作),由周恩來負責﹔其他不屬於前五個范圍的工作(包括監察、民族、人事工作等),由鄧小平負責。”﹝5﹞這是第一次明確規定鄧小平直接分管監察、民族和人事工作。4月28日,中共中央通過了《關於加強對中央人民政府財政經濟部門工作領導的決定》,決定調整政務院所屬各財政經濟部門的領導隸屬關系:重工業部、第一機械工業部、第二機械工業部、燃料工業部、建筑工程部、地質部、輕工業部和紡織工業部由高崗領導﹔鐵道部、交通部和郵電部由鄧小平領導﹔農業部、林業部、水利部和合作總社由鄧子恢領導﹔勞動部由饒漱石領導。財政部、糧食部、商業部、對外貿易部、人民銀行、工商管理局及物資儲備局由陳雲領導,在陳雲休養期間由薄一波代理。﹝5﹞(pp180∼181)5月14日,周恩來主持召開中央政府各部門負責人會議,他在對調整政務院所屬各財政經濟部門的領導隸屬關系作說明時指出:“因為鄧小平同志還管政務院的工作,所以在財經方面就少管了些。”8月17日,中央政治局決定“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副總理鄧小平同志兼中財委第一副主任,並兼中央人民政府財政部部長”。中共中央致各中央局、分局並轉各省市委、黨中央各部委、中央人民政府各委部署行黨組、軍委各部及各特種兵司令部電,1953年8月19日。至此,鄧小平在主持政務院日常工作,分管監察、民族、人事、鐵道、交通、郵電工作的同時,又增加了主持財政部的工作。

再次,作為主持政務院日常工作的副總理,對於一些不直接分管的部門,鄧小平仍然需要花費很大的精力關注和處理這些部門的問題。國家大規模經濟建設開始后,鄧小平非常重視加強文化教育和科學工作,把這些部門的建設看成是基本建設,他曾九次主持政務院政務會議討論研究文化、教育、出版工作。鄧小平還高度重視救災防災工作,將其看成關系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治國安邦、順利進行國家建設的一個重要因素,他曾三次主持政務院政務會議部署救災防災工作。鄧小平還是國家政治建設的重要領導之一,不僅擔任以毛澤東為主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下簡稱《憲法》)起草委員會委員,而且擔任以周恩來為主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以下簡稱《選舉法》)起草委員會委員﹝6﹞﹔《選舉法》公布之后,鄧小平又擔任以劉少奇為主席的中央選舉委員會委員兼秘書長,負責全國的選舉工作。

最后,從1952年8月13日鄧小平主持政務院第148次政務會議(這是他擔任政務院副總理后第一次主持政務會議),至1954年9月9日陳雲主持政務院第224次政務會議(這是國務院成立之前政務院召開的最后一次政務會議),政務院共召開了77次政務會議。其中,有37次是由鄧小平主持的,加上鄧小平與周恩來聯合主持的第184次政務會議,鄧小平主持的政務院會議約佔總數的一半。

三、復雜局面中的默契配合

自1952年8月鄧小平擔任政務院副總理,到1954年9月一屆全國人大會一次會議召開,這是國家經濟、政治和領導體制發生重大變化的兩年,也是局面極為復雜的兩年。周恩來和鄧小平在復雜局面下的政務院工作中堪稱配合默契。

(一)經濟工作方面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迅速恢復了國民經濟,1952年,中共中央按照毛澤東的建議提出了過渡時期總路線,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周恩來指出,從1953年起,“經濟建設工作在整個國家生活中已經居於首要的地位”。﹝7﹞主持政務院日常工作的副總理鄧小平分管監察工作后,很快就提出把監督檢查工作的重點放到經濟部門和工礦企業。﹝8﹞

鄧小平除了協助周恩來、陳雲處理日常經濟問題外,先是分管鐵道、交通、郵電工作,接著又擔任了中財委第一副主任、財政部部長,這是周恩來和毛澤東多次商討並經毛澤東批准后定下來的。1953年5月14日,周恩來在中央政府各部門負責人會議上宣布鐵道部、交通部和郵電部由鄧小平領導時說:領導“這三個部,工作也是繁重的。在國家建設初期,鐵路就成了國家建設的開路先鋒,那裡沒有鐵路,那裡的經濟就不會有很大的發展。譬如說糧食,在統計數字上看,有時很好看,但如果沒有鐵路,隻靠大車、木船就運不出來,就沒有用。現在全國的鐵路才有兩萬余公裡,太少了。我們國家經濟上的特點,一方面是落后,一方面是不平衡,忽視了任何一方面,都要犯錯誤。要想克服經濟上的不平衡隻有修鐵路。因為工業需要高度的集中,如果鐵路不能到達,那近代工業就不能到達。在沒有鐵路的地方說發展工業,也隻有發展手工業。不僅要修鐵路,而且還應發展輪船航運事業。這些鐵路、郵電、交通部門,都是大的企業單位,其中有的還要進行民主改革”。周恩來在中央政府各部門負責人會議上的講話記錄,1953年5月14日。周恩來這番話既闡明這副擔子責任重大,也表達了對鄧小平的信任。鄧小平分管這三個部門后,始終把重心放在抓大事和確立工作方針上,不僅奠定了這三個部門工作的基礎,而且很好地配合了全國大規模經濟建設的大局。

讓鄧小平以政務院副總理身份兼任中財委第一副主任、財政部部長,是中共中央政治局為解決財政出現赤字的緊張局面而做出的重要人事決定。鄧小平兼任財政部部長后制定了財政工作的六條方針:預算歸口管理﹔支出包干使用﹔自留預備費,結余不上繳﹔控制人員編制﹔動用總預備費須經中央批准﹔加強財政監察。貫徹六條方針的結果是1954年“預算執行中不僅沒有動用上年結余,而且當年收支平衡,有了1605億元結余,是財政工作日子最好過的一年”﹝9﹞。在毛澤東和周恩來的鼎力支持下,中財委主任陳雲和中財委第一副主任鄧小平還一起制定和貫徹落實了糧食統購統銷政策,有效解決了大規模經濟建設開展后出現的糧食緊張的問題。

(二)政治工作方面

新中國成立初期,在全國范圍實行普選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條件尚不成熟,因而採取了在中央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體會議、在地方通過逐級召開人民代表會議的方式,逐步向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過渡。經過幾年的努力,正式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條件已經成熟。

周恩來是《選舉法》起草委員會主席,鄧小平負責起草工作。《選舉法》通過並公布后,鄧小平擔任以劉少奇為主席的中央選舉委員會委員兼秘書長。選舉是一件大事,而基層選舉是整個選舉的基礎。鄧小平主持起草了中央選舉委員會《關於基層選舉工作的指示》、《關於選民資格若干問題的解答》、政務院《為准備普選進行全國人口調查登記的指示》等文件,指導基層選舉工作,並在全國3500個農村、城鎮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基層單位進行典型試驗,以取得經驗。到1954年6月中旬,全國基層選舉勝利完成。鄧小平向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報告基層選舉工作完成情況時說:“全國基層選舉的勝利完成,大大推動了我國人民民主制度的發展,並為縣以上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奠定了基礎。”﹝10﹞周恩來在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在基層選舉工作完成以后,接著召開了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出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並且在這一基礎上選舉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可以預料,經過這次選舉以后,我們的國家機關的工作將要比以前大進一步。”﹝7﹞(pp609,610)

(三)領導體制方面

首先,周恩來和鄧小平在縮小大行政區的機構和權限乃至取消這一級的工作中相互支持。1952年11月14日,周恩來指出:“現在我們的政權有七級之多,層次多了,手續一定多,既浪費人力,又浪費時間,效率還很低,因此今后需要逐步減少層次,改為‘四實三虛’,即中央、省、縣、鄉四級實,大行政區、專區、區三級虛。”﹝1﹞(p269)鄧小平負責縮小大區機構的調整工作,12月7日,他在重慶參加中共中央西南局委員會第10次會議,談到調整大行政區機構時說:經濟恢復時期,“大區的權利很大,便於因地制宜。但搞建設必須集中”,“過去國家政權共七級,層次太多,障礙領導”,調整后“仍是七級,但是‘四實三虛’”。鄧小平在中共中央西南局委員會第10次會議上的講話記錄,1952年12月7日。

其次,周恩來和鄧小平在同高崗、饒漱石陰謀奪取黨和國家權力的斗爭中配合默契。在1953年6∼8月召開的全國財經工作會議上,高崗批評薄一波,進而想達到推倒劉少奇的目的,會議氣氛緊張,偏離了方向。在毛澤東的支持下,周恩來將在北戴河休養的陳雲、鄧小平請到北京參加后期會議。陳雲在會上否定了中財委存在兩條路線的說法。鄧小平在會上說:“大家批評薄一波同志的錯誤,我贊成”,“但是,他犯的錯誤再多,也不能說成是路線錯誤。把他這幾年在工作中的這樣那樣過錯說成是路線錯誤是不對的,我不贊成。”﹝11﹞鄧小平和陳雲的話使會議的氣氛起了變化,鄧小平在修改周恩來為會議作結論而寫的發言提要時,針對會議的缺點寫道:“有些問題還討論得不夠詳盡,有些發言也不盡妥當,當然,要想把許多問題在一次會議來解決,也是不可能的。”鄧小平對周恩來發言提要(草稿)的修改,1953年8月。會后,鄧小平充分肯定了全國財經工作會議上“總理的總結是完全正確的”,“其中有些議論與財經會議有些不完全一樣,財經會議的議論有的有偏向”。鄧小平在全國財政廳局長會議上的報告記錄,1954年1月13日。在9月召開的第二次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饒漱石借批判安子文把攻擊的矛頭指向劉少奇,中共中央察覺到高崗、饒漱石的陰謀,1954年2月,中共七屆四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增強黨的團結的決議》,此后,分別召開了關於高崗和饒漱石問題的座談會,高崗問題座談會由周恩來主持召開,﹝1﹞(p353)饒漱石問題座談會由鄧小平、陳毅、譚震林主持召開。﹝8﹞(p1159)接著,東北地區召開黨的高級干部會議討論“高饒問題”,周恩來到會作關於中共七屆四中全會決議和高崗、饒漱石問題的傳達報告。鄧小平那段時間幾乎天天看總理辦公室的《每日匯報表》,掌握會議情況,代表中央作批示,指導會議的進行。

最后,在人事安排和領導體制變動中體現了周恩來和鄧小平“君子坦蕩蕩”的胸懷,他們之間的理解、信任更是罕見。1953年上半年,中共中央為加強對政府工作的領導,在政務院領導體制上曾發生兩次變動:一次是將政務院的工作進行了明確分工,鄧小平負責不屬於國家計劃、政法、財經、文教、外交范圍的工作,還負責監察、民族、人事工作等﹝5﹞(p70)﹔一次是將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統一領導國家財經工作的方式改為由政府五個方面的領導分別負責,即形成“五口通商”體制,其中,鄧小平分管鐵道部、交通部和郵電部。﹝5﹞(p181)經過這兩次變動,加上毛澤東讓鄧小平多管些政府方面的事,鄧小平與周恩來一起負責政務院的全面工作。周恩來非常信任鄧小平的德行和才干,明確宣布政府工作中關乎戰略決策性的大事等以鄧小平為主,鄧小平則更加勤懇謹慎地工作,更加尊重周恩來,這與高崗分管計劃和八個工業部的工作后便自稱是組織了“經濟內閣”,企圖與政務院分庭抗禮,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1954年4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決定任命鄧小平為中共中央秘書長,兼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6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32次會議免去鄧小平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及財政部部長職務,﹝8﹞(p1179)任命李先念為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兼財政部部長,此后,鄧小平的主要工作轉向黨務方面。

自1952年8月鄧小平擔任政務院副總理,到1954年9月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憲法》規定政務院改為國務院,周恩來對鄧小平的信任、器重以及兩人在工作中的默契配合留下了許多歷史佳話。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成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者,這與毛澤東對他的培養、信任密不可分,也與周恩來對他的器重、幫助密不可分。

﹝參引文獻﹞

﹝1﹞《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版,第248頁。

﹝2﹞《周恩來書信選集》,中央文獻出版社1988年版,第475頁。

﹝3﹞《建國以來劉少奇文稿》第4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第328頁。

﹝4﹞《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4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0年版,第72頁。

﹝5﹞《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4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70頁。

﹝6﹞《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關於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決議》,《人民日報》1953年1月15日。

﹝7﹞《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5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585頁。

﹝8﹞《鄧小平年譜(1904∼1974)》中,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第1110∼1111頁。

﹝9﹞《當代中國財政》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127頁。

﹝10﹞《鄧小平同志向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報告全國基層選舉勝利完成》,《人民日報》1954年6月20日。

﹝11﹞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上,中共黨史出版社2008年版,第172頁。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