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基層更應有所作為 

劉曉霖

2014年05月28日16:51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當前,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如火如荼開展,這次活動面廣、量大。按照中建三局以及北京公司黨委統一安排,教育實踐活動要覆蓋到工程項目一線,但少數人認為項目已經是最基層單位了,還有必要搞群眾路線嗎?筆者認為項目在踐行黨的群眾路線過程中更應扎實推進,有所作為。

項目是施工企業最基層的生產單位,面對更具體的業務,更實際的困難,更多的一線群眾,真正把項目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對促進項目管理和履約十分重要。群眾路線本是為了解決“四風”問題,但往往會出現搞文山會海、搞匯報座談的形式主義,這不僅違反了“八項規定”的內容,還有“形式主義”之嫌,引起基層群眾反感。

群眾路線要扎扎實實推進,領導班子入基層,更要進到基層群眾的心坎裡去,確保活動有效果,不變形,不走樣,防止出現以下的形式主義做法:

首先是體現政績,“稿來稿去”。“不怕群眾不滿意,就怕領導不注意”。在歷經黨員先進性教育、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和創先爭優等活動后,很多人都習慣於從稿子中來到稿子中去,把文件寫得有聲有色。面對教育實踐活動,想靠文件蒙混過關,讓教育實踐活動在一片落實聲中落空。

其次是前呼后擁,官味十足。其實,這是假群眾路線,向群眾征求意見,是基層調研的重要內容。但組織調研、開展座談,往往聽不到“真知灼見”。不管怎麼誠懇,群眾總是沒有意見,不開口﹔不管怎麼強調,基層就是大而化之,不敢說干貨。為什麼基層群眾對征求意見並不十分“感冒”,是因為他們知道,提了不一定有用,還不如不提。

第三是消極應付,形式主義。層層召開動員會,層層搞培訓、上理論學習課,但內容層層照抄、照轉,有的人還美其名曰“與上級保持一致”。一邊像模像樣地開展各項活動,一邊漠視群眾利益,群眾問題仍然沒有解決。到工地、到工人生活區成了“到此一游”,點個卯,召開一個座談會,每個座談代表給幾分鐘時間發言,扎扎實實走走過場,完成一次下基層任務。

其實,第二批群眾路線教育活動與第一批相比更接地氣,是人民群眾身邊的教育實踐活動,如何做好?筆者認為,我們就應該悄悄地走到群眾身邊,靜靜地為他們服務,解決他們的切身問題,不張揚,不炫耀。

一要注重“實踐”。我們每一位黨員干部唯有始終貫徹“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方法,牢固樹立“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理念,真正在“實”字上下功夫,切實在“踐”字上動真格,才能在摸實情中了解群眾期盼,才能在辦實事中提升群眾幸福,才能在求實效中收獲群眾贊許。因此,我們不妨先從糾正“稿來稿去”抓起,讓黨員干部少些紙上談兵,多些基層服務,確保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不虛、不空、不偏、不走樣。

二要走進施工一線。要深入施工現場、深入到務工人員中間,了解他們的願望和訴求,把員工和務工人員的冷暖放在心裡,把他們的困難記在腦中,對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做到心中有數,與群眾心連心﹔要講究談心、談話的方式方法,學會用群眾語言同群眾交流,不打官腔、不講空話,這樣才能拉近距離﹔要讓群眾敢於“照直說”,領導干部要有海納百川、虛心納諫的度量,得有聞過則喜、有錯即改的勇氣。這樣,我們才能聽得見“原汁原味”的聲音和“真刀真槍”的意見,讓群眾把想講的講出來,提高我們服務生產的能力。如果遮著掩著,不敢講真話,必然難以聽到基層的真話,導致決策失誤。

三要發動群眾。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就是要融洽上下關系,拉近與群眾的距離。領導干部隻有尊重群眾,群眾才會主動參與﹔隻有和群眾打成一片,群眾才會打心眼裡信任你、擁護你。帶著群眾一起干、有事干,我們的“二次創業夢”、“一最三先夢”才會破浪前行,指日可待。

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對基層來說是“一場及時雨”,洗滌思想,提高認識,是黨在解決思想建設和作風建設問題上的一劑良藥。我們每一個人都要認真學習,每個領導干部都要以普通黨員的身份把自己擺進去,自覺做到認識高一層、學習深一些、實踐先一步,確保活動扎實有效推進。(作者系中建三局北京公司CBD大項目部黨總支副書記、紀委書記、副經理)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謝磊、趙娟)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