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拓寬中國夢的價值詮釋空間——關於電視政論片《百年潮·中國夢》

王國平

2014年05月28日08:15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拓寬中國夢的價值詮釋空間——關於電視政論片《百年潮·中國夢》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當前中國的一個重大話題,受到海內外的熱切關注。闡釋中國夢,既關乎理論上的精確闡釋,也關乎實踐上的具體抓手。在這個過程中,一些問題也經常縈繞人們的心際。比如,中國夢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提出的?中國夢的具體內涵是什麼?實現中國夢,需要仰仗哪些力量支撐?中國夢對於世界而言意味著什麼?……於是,電視政論片《百年潮·中國夢》被適時推出,對這些具有普遍性的問題進行了集中而深刻的“解疑釋惑”。

  電視政論片《百年潮·中國夢》共5集,內容分別是“百年追夢”“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筑夢天下”。總體而言,這部政論片條理清晰,論理精辟,深入淺出,全方位地解讀了中國夢的內涵與實質,拓寬了中國夢的價值詮釋空間,是有利於人們正確認識中國夢、充分了解中國夢。

  《百年潮·中國夢》具有“壯闊、雄渾、豪邁”的創作風格,追求一種氣勢的經營與鑄造。創作上的“氣勢”,不是所謂“大詞”的堆砌,也不是口號式的吶喊與張揚,而是需要一種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需要一種從字裡行間奔涌而出的思想深度與力度。

  《百年潮·中國夢》給人最大的印象是視野開闊。創作者以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首度闡釋“中國夢”為原點,指明:“這是黨的十八大之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們別開生面的集體亮相、深謀遠慮的集體發聲——無疑,這是一次歷史承諾,更是一次政治宣示。一個偉大的歷史性事件,也許就在看似尋常之中開始悄悄萌動了……”從這裡出發,創作者不斷打破時空的阻隔,思路跳躍自如,既回到歷史現場,又立足當下現實,還展望未來願景,視線從中華大地投向全球的每一個角落,目的是讓說理、敘述飽滿而豐盈。

  電視政論片的創作,不缺的是資源。敘說中國夢,相關的文獻資料與重大論述,應該說是浩如煙海,讓人難以找到切入口。這就到了考驗創作者功力的時候了。優秀的創作者,能夠盤活現有資源,擇取有典型性意義的“點”,連綴成一張縝密的“網”,結實地述說主題。考察《百年潮·中國夢》裡的“點”,立體而豐富。既有權威數據和世界權威媒體的報道與評點,也有歷史事件的描述和歷史人物的心聲,更有現實的中國故事與中國聲音。作者將這些“點”有機地編織在這部作品的總體構架之間,有述有評,夾敘夾議,使得這些“點”如點點繁星,托起一個壯闊的天穹。

  在作者的筆下,溢出的是思想的深度,猶如天穹的遼遠。在作者的筆下,流淌著動人的文採,猶如天穹的壯麗。

  政論片創作,首要的是思想穿透力,以理服人,讓人不得不頻頻點頭,表示認可與贊賞。《百年潮·中國夢》的創作,就特別注重思想的闡發與凝練。可以看出,創作者對中國夢的內涵與外延進行了深刻的思索,認真參閱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國內外相關權威專家、海內外媒體的重要論述和報道,熟知當下重大熱點新聞事件。所以,他們的寫作有著扎實的理論積澱,言出有據,言之在理。而且,他們在努力學習的基礎上進行著創造,融入自己的思考,最終呈現出來的是個性化的文本。

  政論片解說詞創作注重思想性,並不意味著這樣的創作就高高在上,屬於難以企及的“宏大敘事”。思想性與藝術性、文學性之間並不是水火不容。觀眾喜歡的政論片,其解說詞肯定不是干喊口號,堆積政治語匯,圖解政治理念。畢竟,這是一種文藝創作樣式。就《百年潮·中國夢》的解說詞創作而言,擔任總撰稿的張勝友是政論片解說詞創作的行家裡手,《十年潮》《歷史的抉擇——鄧小平南巡》《風帆起珠江》《閩商》《風從大海來》等創作,奠定了他的政論片創作風格與個性。正如有論者所指出的,張勝友的政論片創作,是以散文和報告文學方面的深厚功底作為堅實的文學基礎,“他喜歡用短語句式,洗練簡潔,讀起來鏗鏘有力、朗朗上口,富於激情和號召力﹔他在行文中還時常運用生動、形象、排比的格言警句,振聾發聵,令人如醍醐灌頂﹔加上他大量採用新語匯、民間語言,使得語言貼近觀眾,令人過目難忘。”

  這次,張勝友和他的團隊再度使出“撒手锏”,上演了一場“拿手好戲”。《百年潮·中國夢》的解說詞,娓娓道來,不疾不徐,富於語言魅力。比如,在論述中國夢對於世界的貢獻時,作者旗幟鮮明地指出中國夢是促進共同發展之夢,是和平的夢、友善的夢,“在‘地球村’的村落裡,中國是一個和平、友善、富於正義感的村民。她不會隻想著自己奔小康,而忽視鄰裡伙伴的冷暖﹔她不會因為自己的強壯,而欺凌弱小。地球是圓的,世界是平的,攜手合作、和平共處是中國一貫奉行的外交原則。”這樣的論述,讓大道理“接地氣”,宛如面對面地聊著家常話,把高度和深度化為平常的言語交流,蘊藏著動人的親和力與感染力。

  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落筆,《百年潮·中國夢》的創作者深諳此中功夫。“北京長安街,取盛唐之意,東設建國門,西置復興門,謂之長治久安也。何謂‘復興’?唯有自身文明曾經繁榮昌盛過的民族,才有資格提出復興的目標﹔唯有承受過艱難困苦而始終不曾放棄夢想的民族,才會提出復興的目標﹔唯有真正偉大的民族才不會在苦難中沉淪,反而會從苦難中奮起。”這樣的論述,富有思想的光芒,又飽含文學的溫度,在普通文字的排列組合之間,一種豪氣噴薄而出。

  一部成功的電視政論片,必然是電視語言與文學語言之間的完美融合,兩者相互提攜、彼此補充,形成良性的呼應與互動。《百年潮·中國夢》的電視語言內涵豐富,注重形式感,富有現代風韻,散發著“大片”的氣息,給人以視覺上的沖擊力與震撼力,與解說詞追求的“氣勢”相匹配。

  總之,《百年潮·中國夢》是當前影視政論片創作的一次重要收獲,將對實現中國夢的價值和意義進行“最大的普及”,具有強烈的現實針對性,並富有文獻價值。它的正式播出,是激勵中國人全身心投入實現中國夢宏偉事業的一次總動員。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