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連錦添 吳亞明
11月11日,每年的“光棍節”催生市場無限生機。
(圖片來源:百度網)
大陸赴台灣駐點採訪的記者都屬於出差,遠離家人,隻身在台,自然會特別留意“一個人”的生活環境和單身人士的生存狀態,發現這裡單身族很龐大,其比例在全球也算高的。
“單”在台灣,日常生活卻相當方便。除了適合所有人群的生活服務設施很發達,商家還開發了許多向單身漢傾斜的服務,豐富了“單身經濟”——便利店裡,一人份的食品見多,有單賣一根的香蕉,台菜餐廳推出一人份的佛跳牆,必勝客有單人份的“獨享Pizza”、房地產的微型公寓熱銷……
台灣單身人士上千萬?
台灣單身人口到底有多少,其實很難精確統計。兩年多前台官方數字,單身人口達939萬人,統計的人群是15歲以上的(含寄宿學生),未婚、離婚及喪偶者,意味著全台近一半人過著單身狀態的生活,這未免太多了吧。
但台灣單身者比例高是公認的。最明顯的是特定年齡段的女單,2013年的統計表明,台灣30至39歲未婚女性達61.8萬人,平均年增2萬人。而30歲到40歲的女性中,有三成以上未婚,35至40歲的女性則有1/4未婚,此比例是世界第二,僅次於法國。
還有“類單身”。台灣1至2人的“迷你家庭”佔了家庭總數近三成,平均每戶家庭的人口數,20年來減少近三成,加上未遷戶籍的離鄉工作者、出外就讀的學生、不時出差的商務族群,處於“類單身”生活狀態的比例更高。
900多萬的單身人口,如果按每人年平均消費34萬元台幣計算,全台灣“一個人經濟”的市場規模至少3萬億元台幣。商家能不動念乎!
“單身經濟”一詞,最早由“單身女子經濟”演化而來。單身人群注重生活質量,因為獨身且收入不菲,與其他人群相比,更熱衷消費,淡看儲蓄。台北那些加入健身俱樂部或練習瑜伽、形體舞等各種課程的,出入美容中心、女子會所、香薰店的,往往是女單和她的閨蜜。
商家:“貼心”就賺錢
廠商開發產品的創意,就圍繞“單”而展開。
記者在台北市繁華的東區和西門町,看到有適合單人享用的燒肉店、提供給單身背包客居住的“膠囊旅館”。知名的小籠包店,也推出半籠包子。很多單身人士不願做飯,商家就推出送餐或淨菜的服務。
市面上,小尺寸的家電、家具,小容量的冰箱受青睞,在日用品連鎖店“康是美”,小包裝的洗衣精、洗發精、洗碗精等居家用品銷得較好。街上可買到小包裝食材、一人用電水壺、迷你空氣清淨機、USB迷你風扇、小包裝米,適合一人用的煮飯小陶鍋等。體貼到單身者一瓶紅酒一次喝不完,商家就特制一種專用酒瓶塞。還有“雀兒愛巢”鑰匙扣,用鳥叫聲提醒單身者出門不忘帶鑰匙。
房地產方面,有人在租下中型店面后,進行單元化,切割為2至4坪(1坪約合3.3平方米)的微型店面出租。小而眾多,不可小看,據報道這種適合“小確幸”的微型創業熱,帶動台北東區的店面租金上揚一成。
在台灣,“小宅”越來越受歡迎。適齡未婚女性普遍願意追加買房投入,她們認為,即使不急於結婚,也應擁有屬於自己的房子,提早為下半場人生做准備。她們買房子最喜歡交通便捷、有公園綠地、便利超商遍布的生活圈,例如台北內湖、板橋。小戶型對她們“夠用,負擔又不過重”,比較實用。
小型公寓在都會區很搶手。例如新店一新盤推出一批僅15坪的小套房,很快銷完。台北市中心的小套房,如台灣師大附中旁的“大安富中”,小到隻有6至11坪,每坪售價高達100多萬元新台幣。官方的台北市都發局,已決定推出全台第一個為單身族量身打造的公營住宅,面積隻有8.5坪,隻租不賣。
一個人也要精彩
單身族形成新的消費力,逐漸改變台灣的消費形態。大家庭是“小集體”式的消費,周末一家人開著小汽車,到大超市大採購,買大分量的商品,而個人消費則是越來越依賴便利店,反正一人吃飽全家不餓。單身或類單身者,工作之余難免寂寞,於是有了“寂寞商機”,最紅火的是社交網絡,網聊或在線游戲等虛擬世界的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人們對情感的慰藉。
台灣商業發展研究院學者朱浩認為,推動單身經濟的三要素是:少子化、高齡化、網絡化。當“大家都寂寞”時,交友網站、社交媒體有了市場,它幫助人們維系感情,聰明的商家必須把消費者從電腦前拉出來消費。
台北街頭隨處可見的咖啡館,是單身族的最愛。現在的流行趨勢是,減少多人座的大桌,增設一至兩人的小座,客人點杯飲料或餐點,可坐上半天,讀書報、玩電腦、滑手機、聽音樂,很隨意。
台北密集的便利店紛紛改變布局。除了塞滿商品的貨架,還增設歇息的座位,吸引客人小憩,提供各種生活支持服務,顧客既可閱讀、發一會兒呆、吃東西,也可處理各種雜務,包括繳費、復印、傳真、訂票、領取網購商品等等。許多單身人士經歷各種人生風雨,但哀而不傷,並智慧地將磨難沉澱下來,日子依然過得有聲有色。
(本報台北5月18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