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郭建寧 撰寫:魏波
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群眾性的教育活動,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在新的形勢下,要創新活動方式,豐富活動內容,增強活動實效,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廣為傳播。
(一)廣泛開展道德實踐活動
中國文化的一個傳統是將修身養性列為人生第一大事,涵養君子人格,“養吾浩然之氣”,這是人之為人的基礎所在。道德自律首先是內在的要求而非外在的強制,人的道德自覺是社會善治的基礎所在。這種傳統也塑造了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激勵中國人自強不息並創造和延續了幾千年的燦爛文明。如今,在現代社會的激烈競爭中,傳統的道德教化機制受到了巨大沖擊,人們更多地遵從市場競爭和逐利的法則,結果也常常背離自己的“本心”。隨著基本物質需求的滿足,也由於社會轉型帶給人眾多的焦慮,人們越來越渴望內心的安寧與精神的安頓,因此各種修身養性的活動受到歡迎。適應這一需求,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恢復中國傳統道德教育的優良傳統,讓修身成為人生活的需求,從而讓道德實踐活動成為人們的自覺要求。同時,以誠信建設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禮讓寬容的道德風尚。誠實守信是做人的基本規范。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道德實踐活動的一個突破口是建設社會誠信體系,構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德基礎,將完善市場經濟、推動經濟發展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一起來。誠信建設包括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政務誠信和司法公信是一個標杆,國家機關要樹立權威,最根本的是取信於民,言必行、行必果,真正對人民負責、讓人民滿意。法律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保障,能否依法公正對待人民群眾的訴求,能否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直接關系人民群眾的感情和權益。在現實中,權大於法的現象仍然存在,這也讓老百姓更多相信“關系”而不是相信法律﹔法律的權威也經常受到挑戰,例如在環境保護中,法律常常向金錢低頭而成為擺設。堅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不斷提高司法公信力,是建設法治中國的內在要求,也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立社會誠信體系的重要環節。中國的老百姓十分朴實、厚道,對黨和政府抱有高度的信任和期望,這是中國社會穩定的基石。對於這份信任和期望,應該高度珍惜並認真回報,切記“民意不可欺”。從社會層面看,加強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建設已刻不容緩。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完善和發展,必須下大力氣進行制度建設和道德教育,完善企業和個人信用記錄,健全覆蓋全社會的征信系統,加大對失信行為的約束和懲戒力度,在全社會廣泛形成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氛圍。
(二)深化學雷鋒志願服務活動
雷鋒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體現,既包含了中國傳統美德,也包含了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的新思想。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大力弘揚雷鋒精神,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學雷鋒實踐活動,採取措施推動學雷鋒活動常態化,仍然有著現實的意義。特別是在市場經濟與社會轉型過程中,快速工業化、城市化等深刻改變了社會結構,也改變了人與人的關系。一個表現是,傳統基於血緣、地緣等關系之上的穩固社會關系被打破,人們相互之間成了“陌生人”,彼此缺乏信任、關愛、合作,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反而覺得孤獨、寂寞、冰冷。社會主義是一種新型社會,它建立在人與人新型的社會關系之上,信任、團結、友愛、合作應該是其本質特征。建設和諧社會、增進社會團結不僅需要靠增加物質投入,增強社區服務功能,更需要培養新型社會關系,傳播雷鋒精神,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增強社會正能量,讓人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也讓人們在互愛互助中提升道德水平。其中,志願服務是新時期學雷鋒的切實路徑。近年來,各種志願組織在各地蓬勃興起,以相互關愛、服務社會為主題,圍繞扶貧濟困、應急救援、大型活動、環境保護等方面,圍繞空巢老人、留守婦女兒童、困難職工、殘疾人等群體,組織開展了各類形式的志願服務活動,有助於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風氣。把學雷鋒和志願服務結合起來,還需要建立健全志願服務制度,完善激勵機制和政策法規保障機制,把學雷鋒志願服務活動做到基層、做到社區、做進家庭。比如,大學生志願組織在“支教”等活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志願者們在付出中也接觸了社會、淨化了心靈。
(三)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改革開放以來,各類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蓬勃展開,如創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家庭等,有效地推動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取得了豐富的經驗。例如,創建文明城市推動了各地市容市貌的改進,增強了市民的文明意識和文明習慣,也增強了城市的吸引力,成為各個城市競相爭取的一張名片。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也要進一步拓展內容,尤其是在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內涵上求得實效。一個地方的精神文明程度不僅體現於市容市貌,寬闊的街道、巨大的廣場、名貴的樹木、進口的草皮等都未必說明城市的文明程度,倒是政府的親民姿態、市民的舉止言行、社會的融洽程度等體現著文明的精神。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要取得實效,還要深入下去,建設學習型社會、生態城市、美麗鄉村,不斷提升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近年來國人出境旅游迅猛增長,在給世界各地帶來旅游收入的同時,也將各種不文明的行為帶到了世界各地,比如大聲喧嘩、隨地吐痰、破壞文物、不尊重當地風俗等,給世人留下了“暴發戶”“經濟動物”的不好印象。除了加強對公民文明旅游的宣傳教育、規范約束和社會監督,增強公民旅游的文明意識之外,更根本的是提高全民的文明素養,這也正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本目的和直接體現。
(四)發揮優秀傳統文化怡情養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
在經過了一個多世紀的跌宕起伏的政治革命和文化變遷之后,人們開始擺脫二十世紀的激進立場,重新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在全球化進程中,各種文化交互碰撞,人們也不得不重新尋找自己的文化認同基礎。尤其是,市場經濟的發展無情地斬斷了人們的精神傳統,讓人的精神處於漂泊之中,尋根、“找魂”成為現代社會的普遍精神訴求,這也催生了對傳統文化之根的回歸運動。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凸顯出來,成為世界文化格局中的重要一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特別是,傳統中國文化立足於人的教化、修持、涵養,有著怡情養志、涵育文明的普遍意義。所以,今天人們對傳統文化表現出空前的熱情,試圖在傳統文化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對於世界華人來說,中華文化更是凝聚全球華人的精神血脈。同樣,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立足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傳統,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梳理和萃取中華文化中的思想精華,作出通俗易懂的當代表達,進而賦予新的時代內涵,使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適應,讓優秀傳統文化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發揚光大。從教育層面說,增加國民教育中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內容,分階段有序推進學校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從日常生活層面說,開展移風易俗,創新民俗文化樣式,形成與歷史文化傳統相承接、與時代發展相一致的新民俗。
(五)發揮重要節慶日傳播社會主流價值的獨特優勢
中國有著五千年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也形成了眾多民族傳統節日,這些節日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深厚的歷史背景,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它們穿越了時空而將中國文化的精神血脈連在一起。2008年,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成為國家的法定假日。加上原有的“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政治性節日,“三八”“五一”“六一”等國際性節日,節假日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節日是人們共同體驗歷史與現實、共享情感與價值觀的集體活動,借此可以培育文化認同、增強社會凝聚力。作為一種人們廣泛參與的文化實踐活動,節慶日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著不可取代的作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充分挖掘各種節慶日、紀念日蘊藏的豐富教育資源,舉辦庄嚴庄重、內涵豐富的群眾性慶祝和紀念活動。同時,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加強對革命傳統文化時代價值的闡發,發揚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形成實體展館與網上展館相結合、涵蓋各個歷史時期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體系﹔推進公共博物館、紀念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文化館、圖書館、美術館、科技館等免費開放,讓一切公共文化資源在全社會范圍內實現共享。
相關專題 |
·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理論書庫 · 郭建寧專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