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第五章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途徑

第三節 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

主編:郭建寧  撰寫:魏波

2014年05月06日13:14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加強宣傳教育一直是黨領導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設勝利的法寶,也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途徑。面對新的復雜形勢,宣傳工作需要以改革創新的精神沖破教條,開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的新局面。

(一)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

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個目的是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進而在凝聚社會共識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共享社會發展成果中建設中華民族共同家園。在社會轉型期,收入差距拉大、社會利益多元、社會思潮紛呈、社會分化顯著、社會沖突加劇,“仇富”“仇官”的心態滋長,各種利益和觀念的對立使社會各個階層難以形成共識,社會認同降低,價值觀世界也呈現出復雜態勢。面對這種現實,增強社會團結、化解社會沖突的一個出路以求真務實的精神坦誠面對現實矛盾,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社會共識,在提高社會認同中構筑共同願景,形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強大合力。一是深入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宣傳教育,堅定全黨和全社會全面深化改革的意志和決心。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時期化解復雜矛盾的戰略決策,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是實現國家長治久安和繁榮穩定的基礎。宣傳工作要高舉改革創新的旗幟,堅定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改革信心,為全面深化改革創造良好的氛圍。二是要深入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和實際問題,深刻解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為實踐發展提供學理支撐。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依然存在大量的理論和現實問題,有待於從認識上進一步深化。比如,如何界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傳統價值觀、西方價值觀的關系﹔如何體現社會主義的本質﹔如何在新的經濟技術和文化條件下有的放矢地進行宣傳教育等等。而且,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內涵也是處於豐富和發展之中,需要在實踐基礎上不斷探索。因此,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需要展開深入的科學研究。要取得有分量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必須遵循科學研究的規律,跳出千篇一律的宣傳話語套路,潛心研究、認真調查、發現問題、升華認識。三是加強社會思潮動態分析,強化社會熱點難點問題的正面引導,在尊重差異中擴大社會認同,在包容多樣中形成思想共識。如今,各種社會利益趨於多元,各個階層、地域的人們都有著不同的甚至相互沖突的利益,也決定了人們的觀念必然呈現多元的態勢,要回到過去單一思想、單一價值體系的時代已經不再可能。面對這一現實,宣傳思想工作必須承認客觀現實的合理性,尊重不同的觀點,尊重少數人的利益,在此基礎上尋求和擴大社會共識。

(二)發揮新聞媒體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渠道作用

新聞媒體是傳播社會主流價值的主渠道,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責無旁貸。如今,新聞媒體面臨著眾多挑戰。一是在向市場化媒體轉型過程中面臨商業化的挑戰。在激烈的市場競爭和金錢的誘惑下,一些媒體背離新聞客觀性的宗旨,出現虛假報道、有償新聞、低俗之風、不良廣告等,降低了新聞媒體在公眾中的公信力。二是在互聯網發展背景下面臨新媒體的挑戰。傳統報紙、雜志等紙質媒體走向衰落,以至於國外有的知名報刊已停止印刷紙質版而隻發行電子版。面對時代的深刻變化,媒體必須做出快速反應。三是傳統宣傳模式面臨挑戰。僵化的教條式的宣傳模式、“假大空”的話語套路等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結果也就難以達到宣傳的目的。面對這些挑戰,新聞媒體需要深化改革,遵循新聞傳播規律,踐行新聞傳播的宗旨。要做好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工作,新聞媒體首先要從自己做起,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規范和約束自己的行為,加強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建設,提高媒體從業人員的思想和道德素質,培養有職業理想、有社會擔當的媒體隊伍。日常宣傳工作需貫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不斷壯大積極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輿論。近年來,新聞界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走入生活、深入群眾、面向實際,通過“接地氣”,了解和反映民情民意,增強新聞報道的親和力、感染力、吸引力和影響力,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時,媒體也要繼續探索市場化改革的新道路,在走向市場、實現經濟利益的同時不背離新聞傳播的宗旨,而是在堅守新聞職業操守的基礎上實現經濟利益。這需要整個媒體界加強自我約束,以社會效益第一、經濟效益第二,在向市場化媒體轉型的過程中做大做強,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重塑新聞傳播的形象。

(三)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網上傳播陣地

近年來,互聯網快速發展和迅速普及。截至2013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1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5.8%﹔其中,手機網民達5億。以社交為基礎的綜合平台類應用發展迅速,整體即時通信用戶規模在移動端的推動下提升至5.32億。[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見網頁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1/t20140116_43820.htm.]互聯網深刻改變了社會生產和生活方式,特別是年輕人已經離不開網絡,互聯網已經構成了其生活世界的一部分。由此帶來的一個變化是,互聯網創造了一種新的生活模式,極大地影響了人們的價值觀念。這時,傳統主流媒體已無法壟斷話語權,更無法強制網民接受某種價值觀念。網民成為互聯網世界中真正的主體,它們不僅可以選擇看什麼、不看什麼,而且可以主動參與、發布消息、表達觀點。尤其隨著手機上網和微博微信等的普及,人人都可以是記者、評論員,這極大沖擊了傳統的話語體系,對主流價值觀的傳播構成了沖擊。同時,網絡也為各種思想傳播提供了平台,網絡世界的話語變得十分復雜。網絡世界中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的現象也十分突出,網絡游戲中的暴力傾向、社交平台中的欺詐現象等對青少年的成長十分不利。面對這種重大變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新聞宣傳等部門及時作出調整,正面應對變化了的現實,首先要承認和接受變化了的現實,克服過去在壟斷話語權力條件下形成的“唯我獨尊”等心態,改變以往“圍追堵截”等過時的工作模式。其次是順應歷史發展的進步潮流,適應互聯網快速發展的形勢,認識、尊重和運用網絡傳播的規律,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到網絡宣傳、網絡文化、網絡服務中,用正面聲音和先進文化佔領網絡陣地,形成良好的網上輿論環境,集聚網上輿論引導合力。再次,做好重大信息網上發布,回應網民關切,主動有效進行網上引導。近年來,網絡成為民眾表達訴求、發表政見、維護權益的重要平台和渠道,網絡民意也成為重要的方向標,顯示了民眾意志的變化。各級政府也開始利用網絡,發展電子政務,推廣網上辦公,關注網民訴求,引導網絡健康發展,也得到網民的積極回應。

(四)以優秀的精神文化產品育人化人

中國的發展要求有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文化的復興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基本標志。文化的復興表現為精神生產領域不斷涌現出優秀產品,在思想理論、文學藝術等各個方面有杰出的創造。精神文化產品可以傳播思想、砥礪精神、愉悅身心,這是人類一切創造的終極表現。同時,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物質產品的豐富,人們對精神產品的需求不斷提高,這也為文化的繁榮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市場動力。在市場經濟機制下,文化與產業、藝術與市場走到了一起,形成了在互相推動中創造新價值的文化產業。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文化產品越來越豐富,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等走向市場,為人們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也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與數量上的快速增長比較,精神文化產品的質量還有待提高。比如一些游戲產品充斥黃色與暴力,一些藝術產品宣揚奢侈享受、不勞而獲、萎靡頹廢思想,賺錢牟利成為一些文化機構主導的價值觀,給社會的和諧與人的身心健康帶著負面影響。如果完全依照市場的邏輯、任由資本的意志控制文化產業的發展,結果可能使文化為資本所綁架,精神生產最終背離社會主義的宗旨。當年法蘭克福學派曾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中文化產業對民眾思想的麻痺和意志的剝奪,如今,文化產業被正名並賦予了合法性。這是市場的勝利,也有其合理性基礎。不過,必須清醒認識到文化與工業、藝術與市場除了可以相互補充和支持外,還存在相互沖突的一面。市場遵循的是逐利法則、以追求經濟利益為宗旨﹔文化遵循的是精神法則、以追求社會效益為目的。當二者發生沖突時,資本常常處於強勢地位而讓文化屈從於市場的邏輯,結果就可能以犧牲文化來換取利潤。畢竟,除了給人增長知識、使人在娛樂消遣中放鬆身心之外,精神文化產品還發揮著育人化人的功能。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根本目的不是發展文化工業、增加GDP,而是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引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培養和教化人的心靈。所以,不能任由市場和資本支配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而應在充分利用市場的同時,約束和引導市場的方向,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在二者不能統一時堅持社會效益第一。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應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積極人生追求、高尚思想境界和健康生活情趣,提升文化產品的思想品格和藝術品位,用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的優秀作品,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丑。在商業化的滲透和浮躁的社會風氣影響下,精神生產工作者如果屈從於市場的誘惑和壓力,急功近利、心態浮躁,就很難生產出優秀的作品。精神產品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寫照,是人的思想和心靈的再現。提升精神產品的質量,創造出世界一流的文學藝術產品,既是時代的迫切要求,也是中國文化復興的基本標志。面對波瀾壯闊的歷史洪流,文化工作者需要走在時代的前列,深入生活實際,反映民眾心聲,引領時代進步,以杰出的創造貢獻時代。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實習生、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