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郭建寧 撰寫:魏波
人類文明薪火相傳的基本途徑是教育,教育不僅通過傳授知識和技能維系人的生存,而且通過傳播價值觀培育人的心性。價值觀教育是傳統教育的核心內容,從柏拉圖到孔子,東西方教育思想的共同旨歸是培養心智健全的有德之人,倫理道德教育是全部教育事業的基礎和核心。今天,教育的內容和目標發生了重大變化,但是通過價值觀教育培養遵紀守法的公民仍然是教育的基本任務。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首先需要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
(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從小抓起、從學校抓起
人的價值觀是在成長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青少年時期是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教育發揮著決定性作用。青少年的可塑性強,進行恰當的教育極其重要。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旨在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就需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育人是教育首要的目標,德育是教育基本的內容,這是世界各國教育的普遍理念和共同傳統。不過,在現代社會尤其是市場經濟的滲透下,教育日益為工具理性所影響和支配,專業教育、技術教育等適應市場需求而為人們所重視,而人文教育、道德教育則漸趨被邊緣化。比如,在“應試教育”模式下,學生專注於專業技術的學習、窮於應付各種考試,在掌握越來越多的知識和技術的同時,人文涵養卻明顯不足。在古代中國,尊師、盡孝、愛友是基本倫理規范,如今卻出現了學生弒師、弒母、弒同學的極端行為,這在以前是極難想象的。雖然這些只是個案,但也反映了人文教育缺失的現狀和危害。面對當代中國教育的這一問題,加強人文教育、道德教育已刻不容緩。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就要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國民教育總體規劃,貫穿於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各領域,落實到教育教學和管理服務各環節,覆蓋到所有學校和受教育者。
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最直接的途徑,這就需要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在國民教育體系中,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佔較大比重,學校、教師和學生都投入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由於社會生活快速變化,各種思潮廣泛傳播,道德教育尤其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沖擊,教學效果有待提高。從教育內容上,需要立足變化了社會現實,吸納人類文明的最新成果,建立大中小學有效銜接的德育課程體系和教材體系。教育應是主體之間交互作用、創造意義的過程,而不應是單向的灌輸與教化過程。因此在教育方式上,應適應青少年身心特點和成長規律,尊重學生的主體精神,創新中小學德育課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難題已存在多年,它不只是學校教育的問題,更與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思想文化變遷的復雜態勢相關聯。從現實看,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是教育過程中的教條主義,一方面想讓學生心悅誠服、欣然接受,另一方面又不顧社會的變化和學生的實際,於是更多地依靠強制性的灌輸和考試,這反而引起學生更大的抵觸。馬克思主義本身擁有強大的真理性,不需要依靠強制而可以憑借其內在的思想魅力吸引人。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必須克服僵化思想和教條主義的束縛,領會和學習馬克思主義關注現實、改造社會、真理至上的精神實質,體現其時代性、真理性、批判性,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生動實踐,真正說服學生、讓馬克思主義真理“入腦”“入心”。
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還要完善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教育網絡。學校是社會的一部分,深受社會系統的影響。在信息社會,青少年的生活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社會上發生的一切都能夠傳播到學校和學生世界中。結果,現實常常讓學校課堂上的教育很快失去說服力,而社會流行價值觀對青少年的影響越來越大。這時,僅僅依靠學校進行教育是不夠的,從長遠看,還要從整個社會的道德建設入手,培育良好的社會風氣,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條件。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教育對兒童價值觀的養成最為直接。隨著中國逐步進入獨生子女時代,家庭結構的重大變化直接影響了青少年的成長。這時,需要將家庭教育納入社會道德建設的環節中,與學校教育溝通起來,建立學校、家庭和社會的良性互動機制,引導廣大家庭和社會各方面主動配合學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氛圍和社會風氣鞏固學校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會與學校攜手育人的強大合力。
(二)拓展青少年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
除了課堂教學外,還要建立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文化多位一體的育人平台。在課堂教學之外,學生才常常感覺到自己是真正的“主體”,擁有自主選擇的空間,也在同齡人的交往互動中呈現真實的自我。正是在這種現實的生活中,價值觀更容易得以形成。因此,需要高度重視課堂教學之外的時間,使之與課堂教學形成有效互動和互補,拓展青少年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途徑。由於課堂教學主要是理論學習,而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知行統一是道德養成和思想成長的根本途徑。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必須遵循這一規律,讓思想理論走進學生的實際生活,讓青少年在切身的實踐活動中增長見識、完善自我,從而取得實際效果。發揮社會實踐的養成作用,需要完善實踐教育教學體系,開發實踐課程和活動課程,加強實踐育人基地建設,打造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高職實訓基地、青少年社會實踐活動基地,組織青少年參加力所能及的生產勞動和愛心公益活動、益德益智的科研發明和創新創造活動、形式多樣的志願服務和勤工儉學活動。近年來教育系統也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在各種因素作用下,教育脫離現實、脫離生活的局面並沒有被打破。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學生參加課外活動的多少,而在於教育的理念、內容和方式等存在脫離實際、脫離生活的問題,結果讓教育也讓學生陷入各種誤區之中。這也使人認識到,陶行知先生倡導的“生活教育”依然有巨大的思想價值和現實意義,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生活的主人,在生活實踐中增長才干、培育品格,還需要繼續領會和實踐“生活教育”的理念。
另外,發揮校園文化的熏陶作用,建設體現社會主義特點、時代特征、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也是學生價值觀建設的有效途徑。除了重視校園人文環境培育和周邊環境整治之外,最重要的是培養良好的校風和班風,形成學校優良的精神傳統,對高校來說則是要培養和傳承大學精神。學校是一個大熔爐,好的校風和班風可以激發和引導學生沿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不好的校風和班風則會使邪氣滋長、誤人子弟。伴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的教育事業也取得了長足進步,義務教育已經普及,高等教育也實現了大眾化。與此同時,教育的質量卻並沒有顯著提高,甚至隨著教育資源的集中、高校的擴招等,一些鄉鎮中學、地方高校的教育質量出現下滑。在這些學校中,社會上的各種不良風氣得以流行,因為缺少優良的精神傳統,學生在缺少辨別力的情況下也很容易為這種集體氛圍所影響,最終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必須抵制商業化的滲透,以對教育事業的高度責任感提高教育質量,扎扎實實地培養良好的校風和班風,讓校園成為一片淨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這裡健康成長。
(三)建設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的高素質教師隊伍
教師是價值觀教育的主導者,教師隊伍的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成長,“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應堅守的道德理想和職業倫理。不過,在發展市場經濟的過程中,教育也在“產業化”理念下被推向市場,市場的交換法則、金錢至上的價值觀念等滲入整個社會,也深刻影響了教育。在逐利動機的驅動下,各級各類教育機構的運行都深深為金錢、為追逐個人利益的價值觀等所驅動和支配。如研究生稱導師為“老板”,一定意義上揭示了其中的勞動關系。在工具理性主導下,提高“升學率”等成為考評教師的主要指標,教師作為“靈魂工程師”的身份被弱化了。發揮教師的育人職能,需要從教育與社會相互作用的系統整體入手,推進教育體制的全面改革,以教育家的理念辦教育,在恢復教育的人文理念中重鑄師魂。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師需要身體力行、言行一致,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道德水平,如此才能說服和引導學生。馬克思曾寫道:“我們現在假定人就是人,而人對世界的關系是一種人的關系,那麼你就隻能用愛來交換愛,隻能用信任來交換信任,等等。如果你想得到藝術的享受,那你就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如果你想感化別人,那你就必須是一個實際上能鼓舞和推動別人前進的人。”[《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364頁。]要想讓學生認識和接受真理,教育者首先必須自己真正理解、掌握和相信真理﹔要想引領學生培養崇高的道德,教育者首先要以身作則。這裡的教育者不僅包括教師,還包括教育行政工作人員。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思想道德水平,需要堅持師德為上,完善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健全教師任職資格准入制度,將師德表現作為考核、聘任和評價的首要內容,形成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增強教育工作者教書育人的榮譽感和責任感,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相關專題 |
·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理論書庫 · 郭建寧專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