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第三章 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第三節  公正: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取向

主編:郭建寧  撰寫:李旸

2014年05月06日11:08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公正是社會主義的本質體現,是構建和諧社會和實現科學發展的必要前提。促進社會公正,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

(一)公正的內涵

公正,英語對應詞是justice,在當代中國語境裡,公正的同義語是“公平正義”。公正是人類社會最古老的價值追求。早在古希臘時期,柏拉圖就把公正視為理想政體的重要德性。公正亦是社會制度的最高價值。當代最著名的政治哲學家羅爾斯曾說,公正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如同真理是思想的首要價值。公正是一切統治者孜孜以求的價值目標。隻有建立了公正的秩序,才能獲得政權的合法性和正當性。公正也是所有人民最渴望的價值理想。隻有在公正的社會中,人民才能各得其所、安居樂業。

公正作為一種社會價值,是衡量一個社會的制度安排是否正當合理的重要標准。一個社會的公正,應當體現在經濟、政治、法律等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各個層次和各個方面。公正的核心是分配公正。依據政治哲學傳統,公正的內涵在於“給予其所應得”,馬克思也曾指出,各種公平主張實際上是人們對現存分配形式與自身利益關系的價值判斷。也就是說,社會公正最重要的內容,就是要對權利和義務進行合理分配,依據合理的尺度來分配權利和自由、權力和機會、收入和財富等社會資源。

古往今來,公正在不同時期不同群體的詮釋中呈現出各式各樣的形態和內涵。馬克思主義認為,公正觀念總是一定社會集團的公正觀念,不存在永恆的、普適的公正,而一定集團的公正觀念又是該集團現存經濟關系的體現。恩格斯說,公正“始終只是現存經濟關系在保守方面或其革命方面的觀念化、神聖化的表現”。[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12頁。]希臘人和羅馬人的公正觀認為奴隸制度是公正的,資產階級的公正觀則要求廢除封建制度。每個社會集團都是基於自身的經濟關系和利益訴求來提出自身的公正理念。

社會主義所倡導的公正理念是基於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提出的無產階級公正理念,比資本主義的公正理念更具優越性。馬克思恩格斯指出,資產階級公正觀是基於符合資產階級利益的生產資料私有制提出,其公正的唯一尺度就在於商品經濟的等價交換原則,除此之外便隻有剝削和不平等。馬克思深刻地揭露了資本主義公正的虛幻性,“自由!因為商品例如勞動力的買者和賣者,隻取決於自己的自由意志。他們是作為自由的、在法律上平等的人締結契約的。……平等!因為他們彼此只是作為商品的所有者發生關系,用等價物交換等價物。”[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76頁。]在資產階級自詡的正義社會裡,不僅沒有消除有產者和無產者之間的不平等,反而使其更加尖銳化。資本主義按照正義平等自由所建造的社會是“一幅令人失望的諷刺畫”。而社會主義的公正理念,是在無產階級要求推翻資本主義私有制、消滅一切階級和剝削的革命實踐中產生的。具體而言,社會主義的公正理念和公正目標包括以下層面和內容:

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保証人民群眾在生產資料佔有上的公平和平等,從而保障社會利益分配的起點公正﹔實行按勞分配原則,以勞動作為統一的分配尺度,排除社會產品分配上的壟斷和特權,從而保障社會利益分配的程序公正﹔以共同富裕為發展目標,使發展成果為全體人民所共享,從而保障社會利益分配的結果公正﹔堅持人民民主,尊重人民群眾主體地位,使人民共同參與和管理國家事務,並依照體現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治理國家,保障政治和法律的公正。

社會主義的公正理念是以人為本的公正理念。依據這種理念,社會主義社會的各項制度安排總是將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與目的,並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實現人民的願望、滿足人民的需要、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社會主義公正與資本主義公正更具有廣泛性和現實性。鄧小平同志說過,“我們為社會主義奮斗,不但是因為社會主義有條件比資本主義更快地發展生產力,而且因為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消除資本主義和其他剝削制度所必然產生的種種貪婪、腐敗和不公正現象。”[ 《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3頁。]在以往一切剝削和壓迫制度下都不可能真正實現社會的公正。社會主義制度從根本改變了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命運,在實現社會平等和公平正義方面取得了巨大進步,這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集中體現。正是在這種意義上,公平正義是是社會主義區別於資本主義的重要特征,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最為核心的價值。

(二)公正的價值與意義

公正是社會主義的本質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於資本主義的重要特征就在於它以消滅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為根本要旨。以往一切階級社會的發展都以某個集團的利益為目的,以某個集團的意志作為公正的尺度。如馬克思所說,“過去一切階級在爭得統治之后,總是使整個社會服從於它們發財致富的條件,企圖以此來鞏固它們已經獲得的生活地位。”[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3頁。]隻有社會主義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意志。讓人民能夠平等地享有社會發展的成果,是社會主義分配公正理念的集中體現。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貫主張,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任務。” 黨的十八大提出,“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十八屆三中全會也強調,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這表明,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須臾不可分的特征和要求。一個社會福利總量的增長,並不意味著每個社會成員的福利都能得到相應增長。如果社會不公正,即便社會福利總量翻了幾番,也可能出現小部分人壟斷福利而大部分人沒有受益的情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堅持維護公平正義為原則,不僅要把蛋糕做大,還要把蛋糕分好,推動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公正是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社會的和諧,離不開公平正義。任何社會都是矛盾的統一體,社會不同群體和個人之間的差異、矛盾和沖突是不可避免的。構建和諧社會,就是要使各種矛盾因素趨於平衡和協調,使社會良性運行。成員之間的和諧並不能依靠強制來實現,強硬的戒律也許能讓人們互不侵犯,但卻無法使人與人天然地產生彼此信任、相互包容、互助互利的和諧關系。一個社會如果不公正,受損的人將心理失衡,得益的人則提心吊膽,人與人之間互相嫉妒、防范、猜忌、勾心斗角,矛盾和沖突加劇,整個社會將如同霍布斯所說,“陷入一切人對一切人的戰爭”。隻有建立公正的社會秩序,在人們產生利益分化和沖突時有據可循,使社會利益得到正當合理的分配,才能協調好人們之間的關系。公平正義比太陽還有光輝,當公平正義的陽光洒向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就將形成光明、積極的社會秩序和社會氛圍。一個崇尚公正的社會,人們各得其所,安居樂業,整個社會也將在團結和諧的氛圍中良好運行。

公正能為社會發展進步提供有力保証。社會的發展進步,要依靠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依靠人民群眾齊心協力的奮斗和努力。一個社會集體,如果不公正的現象隨處可見,人民對集體的認同感就會降低,社會就會失去凝聚力,就不可能有人民群眾的各盡其能,各得其所。沒有了人民投身建設和發展的積極性,社會發展就會像無源之水,最終失去前進的動力。隻有在公正的社會環境中,人民的利益才能得到有效保証,人民的心情才能舒暢,各方面的社會關系才能和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充分發揮出來,不斷激發社會活力,把社會推向前進。

公正是國家穩定的基本前提。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國家的穩定,政權的牢固,離不開人民的擁護和支持。失公正則失民心。社會任何方面的公正缺失都會直接傷及人民的利益,從而損傷民心,磨損人民對國家,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公正是社會安定、國家繁榮昌盛的基礎。歷史無數次証明,任何制度和形態的國家,如果特權橫行,腐敗當道,公平正義得不到維護,國家就會像大廈失去根基一樣,走向崩塌。隻有堅決維護社會公正,切實保障人民的利益,才能使人民對黨和政府充滿信心,社會才能安定團結,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維護社會公正符合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切以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的集中體現。而人民的根本利益與社會的公平正義息息相關。社會分配所涉及的權利、機會、財富等社會資源是人民生存和發展的必要前提,隻有維護分配公正,才能使人民平等地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同樣,隻有維護司法公正,才能保障人民的合法權益遭到損害時能夠得到有效解決和補償。人民的利益不僅只是物質利益,隨著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的權利意識也日益增強。平等、公平、正義等社會價值已成為人民迫切的期待和需求。隻有構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才能讓廣大人民活得有尊嚴,活得有奔頭,才能提升人民的幸福感,真正讓人民滿意。

(三)“公正”的現狀:成就與問題

社會公正的實現,既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貫追求。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消滅剝削階級,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和計劃經濟,為的是使廣大人民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公平地享有各種權利和機會。改革開放以來,黨帶領人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取得巨大成就,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GDP年均增速保持在9%以上,社會生產力和國家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經濟總量穩居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這些都為實現社會公正提供了強大的基礎和保障。

當前我國在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方面的具體成果包括:一、縮小收入差距。近年來,國家通過一系列再分配手段和政策措施努力縮小居民收入差距,將個稅起征點從2000元提到3500元,減輕工薪階層稅負﹔2006年取消農業稅,每年減輕農民負擔約1335億元﹔全面確立最低工資制度,並連續上調最低工資、基本養老金﹔大幅提高國家扶貧標准和城鄉低保補助水平﹔深化企業薪酬制度改革,加強對國有企業高管薪酬的管理,對國企工資總額進行調控﹔這些對策在一定程度上調整了分配格局,縮小了居民收入差距。二、初步建立了較為全面的社會保障體系。自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社會保障事業快速發展。當前已初步建立起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框架,並且社會保障制度仍在不斷完善、覆蓋人群不斷擴大,保障水平持續提高。2007年我國開始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目前已從制度上實現了基本醫療保險對城鄉居民的全面覆蓋。2012年,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實現全面覆蓋。三、統籌城鄉發展,縮小城鄉差距。全面取消了農業稅、牧業稅和特產稅,建立農業補貼制度,千方百計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推動戶籍制度改革,部分地區已取消二元戶籍制。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步推進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半封閉社會轉變為開放型社會、從傳統農業社會轉變現代工業社會的三大社會轉型,在這一過程中產生了發展不平衡、資源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拉大、社會建設相對滯后等影響社會公正的因素。當前,我國仍處於社會轉型的關鍵期,社會上還存在不少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和問題。比如,城鄉之間、地區之間、行業之間、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拉大﹔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造成城鄉發展差距,城鄉分治、戶籍制度使農民無法享受同等的機會、資源和福利﹔未形成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仍存在上學難、就業難、看不起病、住不起房等民生問題﹔教育、醫療等機會和資源分配不平等﹔就業與勞動報酬中的身分、性別等歧視因素﹔“權錢交易”、“關系風”、“潛規則”等各類腐敗現象﹔由權利和資本造成的特殊利益集團,並造成官二代、富二代與草根階層的顯著差距,導致社會階層固化。

(四)促進公正的原則和途徑

在當今中國,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也是黨和國家未來工作的重中之重。

始終堅持發展是實現社會公正的關鍵。公平正義並非抽象的口號,需要現實的社會經濟條件來保証。恩格斯告訴我們,“社會的公平或不公平,隻能用一種科學來斷定,那就是研究生產和交換的物質事實的科學——政治經濟學。”[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273頁。]也就是說,要解決公平正義問題,不能僅僅停留在道德層面的呼吁,而要遵循“現代社會生存和發展的規律”,即政治經濟學規律。歷史証明,脫離生產力發展水平的社會公正隻能是空中樓閣。隻有大力發展生產力,集中精力搞經濟建設,不斷增加社會財富和改善人民生活,才能為社會公正的最終實現提供經濟基礎和物質條件。

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証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進一步深化經濟、政治和社會體制改革,縮小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居民在收入、教育、就業、醫療、社會保障等權利和資源上的差距。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健全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嚴厲打擊腐敗、特權等不公正現象,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突破利益固化的藩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的弊端。拿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改革決心和勇氣,推進有利於社會公正的各項改革。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消除當前收入分配制度中的不合理因素,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調控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建立個人收入和財產信息系統,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清理規范隱性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縮小城鄉、區域、行業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必須指出的是,收入分配改革,必須遵循經濟規律,依生產力發展水平而定,不能盲目求快。馬克思主義認為,一定的分配關系只是歷史規定的生產關系的表現。某一時期某一社會的分配關系反映著該時期該社會的生產關系,並最終取決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因此,必須立足於我國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根據現階段的生產力水平來決定收入分配改革的具體方案,兼顧公平和效率,在發展經濟的基礎上,實現共同富裕。

繼續完善和擴大社會保障制度和體系。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對於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有著重要的積極作用,它不僅能使社會弱勢群體享受生活和發展的基本權益,而且促進社會福利為廣大人民共同享有。建立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不斷擴大社會保障的范圍,使我國社會保障建設向著使全國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方向前進。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實習生、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