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第三章 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第二節  平等: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原則

主編:郭建寧  撰寫:李旸

2014年05月06日11:03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平等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大力倡導平等價值,促進平等目標的實現,對於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有著重要意義。

(一)平等的內涵

平等是現代社會的基本特征,是衡量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准,也是人類向往的理想價值。人們向往和追求平等,首先要明確平等的內在意涵。平等是什麼?平等是一種社會價值,是一種關於社會應當如何對待其成員的規范性價值。具體而言,一個社會中的全部成員在特征、個性、能力、需求等方面肯定是千差萬別的,但他們在作為人、作為社會主體的意義上是平等的。社會應將每個人作為平等的社會成員來對待,確保每個人生存和發展的需求都受到同等程度的尊重和照顧。這就是現代社會平等理念的基本意涵。

雖然平等已成為現代社會的基本共識,但在現實生活中卻仍然存在廣泛的不平等。這些不平等有的是由歷史和社會因素造成的,比如家庭背景、教育機會、階級、階層等,有的是由自然、個人甚至難以描述的因素造成的,比如天賦、才能、勤奮程度、運氣等。倡導和促進平等,就是要對社會中存在的不平等,特別是由不合理、不正當的因素造成的不平等予以矯正和補償,彌合人們在權利、機會、財富、生活前景等方面的差距。

“平等”這一價值追求雖然自古有之,但平等的內涵卻不是永恆不變的。恩格斯告訴我們,平等的涵義隨歷史發展而不斷變化著,不同社會不同階級有不同的平等觀念。在最原始的、自然形成的公社中,平等隻限於公社成員之間的平等,婦女、奴隸和外地人則不在平等之列。在希臘和羅馬的奴隸制時期,產生了自由民私人之間的平等,但希臘人和野蠻人、自由民和奴隸都處於不平等的地位。而到了基督教封建國家,一切人的平等隻意味著承認一切人在原罪上的平等,除此便隻有封建社會森嚴的等級秩序。在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過程中,現代資產階級提出了現代意義上的平等要求,“一個國家的一切公民,或一個社會的一切成員,都應當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47頁。]這一現代意義上的平等觀念經過了幾千年才成為某種自然而然、不言而喻的東西。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平等是社會主義的平等,它不同於近代啟蒙意義上的資產階級平等。資產階級的平等要求最初是在推翻封建社會的資產階級革命實踐中產生的,其內涵在於消滅封建特權和等級制度,使資產階級擁有平等的政治權利和社會地位。而無產階級的平等要求則是在推翻資本主義的革命實踐中產生的,其內涵在於消滅一切剝削和階級,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使人民當家作主。馬克思恩格斯曾向我們深刻揭示過這社會主義平等與資本主義平等的本質差異。資本主義平等隻消除了政治和法律上的階級特權,但容許經濟上的階級剝削。這種平等隻停留在表面和形式上,其下掩蓋的則是有產者和無產者在財富、地位、生活前景等方面廣泛而巨大的不平等。社會主義平等則要求消滅階級本身,消滅由階級所造成的一切剝削和不平等。階級是造成不平等的深刻根源,所以恩格斯說,“無產階級平等要求的實際內容都是消滅階級的要求。任何超出這個范圍的平等要求,都必然要流於荒謬。”[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48頁。]歷史和現實証明,隻有在社會主義社會才能真正消滅階級,實現人民對生產資料的共同佔有和對國家權力的共同支配。就此而言,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為平等提供了更堅實的制度基礎。

平等既包括政治平等、經濟平等、社會平等等不同層面,也包括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身分平等、資源平等等不同內容。社會主義所倡導的平等不僅要求在政治、法律的層面實現人的平等權利,而且要求在經濟領域裡建立生產資料公有制,實現實質的結果平等,使人民共同分享社會發展的成果。因此,社會主義將比資本主義更真實、更廣泛地實現平等,社會主義的平等價值比資本主義的平等價值更為優越。

在社會主義的平等目標之上,馬克思還向我們描繪了更高層面的平等追求,即共產主義的平等目標。共產主義不僅消滅一切由階級和剝削造成的不平等,而且還要能照顧到不同的人在天賦、能力和需求方面的不同,根據每個人的個性和需求進行分配,使每個人都能擁有最適合自己全面發展的資源和機會。當然,共產主義平等理想的實現需要長期的發展和積累,如同馬克思所說,“在隨著個人的全面發展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隻有在那個時候,……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5-306頁。]可見,平等是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追求。

需要注意的是,社會主義平等並不是絕對的平均。平等與平均是兩個內涵不同的概念。平均與差異相對,強調在分配時每個人得到均等的份額﹔而平等則強調每個人擁有平等的權利和機會,並且在分配時用平等的尺度進行衡量。比如社會主義按勞分配制度就是平等的集中體現,它以勞動作為統一的尺度來衡量收入分配。社會主義倡導平等,並不表示要排除一切差別。差別可以是正當的,當且僅當造成差別的因素是正當的。比如勤奮工作的人比消極怠工的人收入多,或者貢獻突出的人比無所作為的人得到更多獎勵,等等。這類差別是正當的,因為它並非由不正當的特權等因素造成,而是因人們不同等的付出和貢獻而產生的正當差別。

(二)平等的價值與意義

倡導並促進平等的實現,對於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平等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告訴我們,社會主義運動的根本目標在於消滅階級,消滅剝削,使社會擺脫和超越資本主義制度造成的人壓迫人、人剝削人的現象,讓人民共同佔有生產資料、共同支配國家權力。因此,科學社會主義在誕生之始就將平等作為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鄧小平再次強調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黨的十八大提出,“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証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這表明,無論在哪個時期,平等都已經內在地成為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

平等是保証人民當家作主的基本條件。馬克思主義認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人民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黨的十八大強調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並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要實現人民民主,就必須消滅階級,使廣大人民擁有平等的政治權利和社會地位。如果人民群眾不能平等地平等地參與政治生活,那就談不上真正地當家作主﹔如果社會隱性地被分為三六九等,那麼人民的主體地位便成為空談。

平等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前提條件。市場經濟以身分平等和規則公平為基本前提。不平等和特權隻會造成弱肉強食、惡性競爭的市場風氣,最終破壞經濟秩序,影響市場經濟的良性運行。隻有確保市場主體享有平等的權利、機會和地位,引入公平的競爭機制,才能形成健康良好的市場環境,激發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促進平等是實現社會公正的必經之路。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然而,當今中國社會發展不平衡,城鄉之間、地區之間、行業之間、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已成為阻礙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因素。縮小貧富差距,使廣大群眾能平等地享有社會發展的成果,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必要手段。

隻有實現平等,才能真正做到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和執政理念的集中體現。十八大報告強調,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如果隻有一部分人享受了社會發展所取得的成果,那還算不上符合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隻有實現平等,確保人人都從改革和發展中受益,才能切實增進人民福祉,才是真正的以人為本。

(三)“平等”的現狀:成就與問題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為實現平等提供了堅實的制度基礎和廣闊的發展前景:首先,建立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廣大人民群眾共同佔有生產資料,平等地享有運用生產資料進行生產的權利。公有制和按勞分配原則從根本上消滅了人壓迫人、人剝削人的不平等現象。其次,使人民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所有公民的平等地位,切實保証公民平等地享有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權利和機會。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結合中國國情的實際不斷探索實現共同富裕的新道路。中國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了,要想真正實現共同富裕,必須首先解決貧窮和低效的問題,就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帶動和幫助后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這種效率優先的思路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使我國經濟水平大幅度提高,為平等的實現奠定了物質基礎,但同時也產生了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等消極因素。隨著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和改革成就的不斷增多,中國共產黨將工作重心置於平等的實現之上,通過切實有力的舉措清除各種不平等因素,並取得了一系列顯著成果。

縮小城鄉差距。上世紀90年代,黨中央、國務院在國家財力有限的情況下,通過7年的扶貧攻堅,基本解決了全國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從此“三農”問題成為黨和國家工作的重中之重。通過在農村地區全面啟動公路改造、電力設施建設、農產品市場建設等工程、加強農村義務教育和醫療保障、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措施,提高了農村發展水平和農民的生活水平。

促進區域平等發展。根據鄧小平同志“兩個大局”的思想,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90年代末提出了“西部大開發”戰略,使西部地區得到快速發展。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續深入地推進西部大開發,並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進一步縮小了區域發展差距。

促進居民的收入平等、機會平等、身分平等、資源平等。針對人民群眾的衣食住行、教育、醫療等民生問題,黨和國家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朝著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的方向前進。

黨和國家在平等目標上表現出堅定的決心,但實現平等的道路注定是漫長的。我國當前社會中仍然存在各種各樣的不平等現象,比如城鄉不平等、官民不平等、男女不平等,居民收入不平等、教育機會不平等,等等。在所有影響平等的因素中,與民生最相關也最緊迫的就是貧富差距問題。2013年,國家統計局首次公布了我國從2003到2012年十年間的基尼系數,其中連續數年都超出0.4的國際警戒值,表明我國收入分配差距問題亟待解決。

(四)促進平等的原則和途徑

平等不僅是當今中國人民群眾的迫切要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平等的實現,既需要平等理念的弘揚,也需要社會改革的促進,需要黨和人民的共同努力。

平等的實現,首先需要生產力的發展來保証。貧窮不是社會主義,隻有大力發展生產力,才能夯實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我國仍然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堅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這個重大戰略判斷,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遺余力地發展生產力。隻有把蛋糕做好做大,才能使最廣大人民群眾都能分到蛋糕,並且使每個人分到的蛋糕更多更大。

縮小收入差距是實現平等的關鍵。須根據十八大提出“兩個同步”、“兩個比重”、“兩個公平”,逐步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通過稅收等再分配手段有效地調控收入差距,調節過高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縮小城鄉、區域、行業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根除因非法收入而造成的不平等現象,規范收入分配秩序。既保証人們合法的勞動所得不被剝奪克扣,又規避和清除由特權、違紀違法所得的非法收入。建立個人收入和財產信息系統,保護合法收入,清理規范隱性收入,取締非法收入。不斷完善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的社會保障體系。

推進教育平等。教育不僅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人未來的收入水平和生活前景,而且決定著一個人的眼界和情懷,是人們實現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石。隻有使每個公民,無論其家庭收入、地域、民族、身分、性別,都能平等地擁有受教育的機會,平等地使用教育資源,才能使每個人真正擁有人生出彩的機會,才能實實在在地促進人與人之間平等。

需要指出的是,社會主義平等的實現不能一蹴而就,要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根據實際情況分階段、分步驟地予以實現。當前我國仍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為了更好地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良性激勵機制,應允許存在一定范圍一定程度的收入差距。在生產力還未達到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盲目追求過度的平等和平均化,隻會使人們喪失勞動積極性,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失去源動力,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反而使平等更加難以實現。如同馬克思說,如果沒有以生產力的發展為前提,就隻會造成“貧窮、極端貧困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必須重新開始爭取必需品的斗爭,全部陳腐污濁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6頁。]這一點在早期社會主義實踐中有過經驗教訓。如果脫離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和客觀規律盲目追求平等,平等就將成為空想。要克服“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觀念,堅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這一重大戰略判斷,做到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差距,實現平等。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實習生、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