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第二章  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富強、民主、文明、和諧

第三節  文明: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

主編:郭建寧  撰寫:劉軍

2014年05月06日10:57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文明是社會進步和國家發展的重要標志。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文明”集中體現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價值追求。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文明觀,必須自覺遵循文化建設規律,既要吸取古今中外一切文明成果的有益成分,更要立足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使文化建設與時代進步同行、與實踐發展同步。

(一)文明是社會進步的精神動力和文化體現

在人類發展史上,文明作為一種價值追求,對社會主體的實踐活動起著十分重要的價值導向作用。社會主體對文明的追求,可以提升個人素養,優化社會秩序,推動國家發展。概括地講,人類社會史就是一部人類文明史。

1.文明是個人素養的重要體現

在東西方文化中,“文明”一詞在詞源學上的含義,都與社會個體在文化和道德品行上的素質緊密相關。英文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詞源於拉丁文“civis”,意思是指羅馬的城市公民身份,含有比非城市人生活狀態優越的意思,后引申為一種先進的社會和文化發展狀態。

漢語的“文明”一詞,最早出自《周易》。《乾》卦:“見龍在田、天下文明”,有“光明”之意。在其他典籍中,文明一詞更多意指人的教養和開化。《尚書·舜典》稱贊舜:“浚哲文明,溫恭允塞。”唐人孔穎達注解說:“經天緯地曰文,照臨四方曰明”,意涵王者修德、民風淳朴。《禮記》說:“是故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和順積中而英華發外。”這裡的文明,是個人內在德行和文化素養外顯的結果,不僅個人神採奕奕,而且能讓他人如沐春風。正是在文明的教化之下,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不僅物質文明昌盛,而且博得禮儀之邦的美譽。

2.文明是國家發展的精神動力和文化體現

文明不僅是社會個體文化素養的表征,還是國家發展的目標和動力。在歷史唯物主義看來,文明是對國家發展狀態的一種總體描述,文明即國家創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文明的產生,與生產力發展緊密相連:“文明時代是學會天然產物進一步加工的時期,是真正的工業和藝術產生的時期”。[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頁。]而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促進文明形態的發展變化:“通過私有財產及其富有和貧困——或物質的和精神的富有和貧困——的運動,正在生成的社會發現這種形成所需的全部材料”。[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8頁。]

當今時代,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文明成為國家發展的靈魂和精神動力。當代國際競爭中,誰佔據了文化發展的制高點,誰就能在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社會主義文明也取得了長足發展。但不可否認的是,相對於物質文明建設所取得的成就而言,我們在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人類文明進步的歷史充分表明,“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全民族創造精神的充分發揮,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 《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752頁。]

3.文明是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不變的價值訴求

建設文明國家,是中國共產黨始終不變的價值訴求。在革命戰爭年代,建設文明國家就是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的目標之一。毛澤東指出,我們“不但要把一個政治上受壓迫、經濟上受剝削的中國,變為一個政治上自由和經濟上繁榮的中國,而且要把一個被舊文化統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國,變為一個被新文化統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 《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頁。]

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黨一再強調,不僅要建設高度發展的物質文明,還要建設高度發展的精神文明。二者都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內容,相互支撐,不可偏廢。“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不僅表現在經濟政治方面,表現在能夠創造出高度的物質文明上,而且表現在思想文化方面,表現在能夠創造出高度的精神文明上。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生活空虛,社會風氣敗壞也不是社會主義。……必須充分認識到,兩個文明建設缺少任何一個方面的發展,都不成其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文獻選編》,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版,第473-474頁。]

在新世紀、新時期,我們黨將社會主義文明上升到興國之魂的高度。習近平指出,中國共產黨人要領導中國人民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就必須弘揚凝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精髓的中國精神。“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種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

(二)社會主義文明是迄今為止最先進的文明形態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中,人們關於文明一詞的定義林林總總、不一而足。簡單地講,人們對文明一詞的理解大致可歸結為廣義、狹義兩個層次。廣義上的文明,是人類改造世界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總和﹔狹義上的文明則主要是指精神文明,特指思想上的進步以及文化上的先進。

1.文明既是一個客觀的描述性概念,也是一個歷史的價值概念

文明既是一個客觀描述社會發展狀況的描述性概念,也是一個評價社會發展狀況是否合理的價值概念。當文明作為一個客觀的描述性概念時,它與文化有相通之處。文化是一個中性詞,“文化即人化”,人的一切實踐活動及其產物都可以叫做文化。文化的累積,則構成文明。這裡的文明相當於我們前面分析的廣義上的文明,是人類改造世界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總和。它橫向展開為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五大構成系統。這五個系統,是對社會文明完整形態的把握,它們各自從自己特定的方面描述出人類社會的發展狀況。

當文明作為一個價值概念時,它相當於我們前面分析的狹義上的文明,即指與思想上的保守和文化上的落后相對應的思想上的進步以及文化上的先進。唯物史觀告訴我們,人作為一種歷史的社會存在物,其主體評價尺度復雜多樣。其中,隻有那些有符合歷史發展趨勢,推動社會進步,促進人的自由解放的價值尺度才是合理、先進的。從人類文明史的發展來看,我們可以社會形態為據,縱向劃分出奴隸制文明、封建制文明、資本主義文明、社會主義文明等文明形態。這些文明形態存在層次上的遞進更替關系,歷史地看,后者是比前者更高一級的文明形態,它們依次構成人類文明進步的各個歷史階段。

2.社會主義文明是迄今為止最先進的文明形態

馬克思主義認為,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類文明不斷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社會主義文明是人類社會發展迄今為止最先進的文明形態。社會主義文明之所以比以往的社會文明更先進,首先就在於它是建立在公有制和人民當家作主這樣的經濟和政治基礎之上的。在社會主義文明產生之前,其他幾種文明類型都是建立在生產資料私有制和少數人對多數人進行階級統治基礎之上的“文明”。這些文明有名無實,恩格斯甚至將這些所謂的文明時代稱為人類的史前時期。恩格斯指出,隻有消滅了私有制,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才使人們之間的“生存斗爭停止了,於是人才在一定的意義上最終地脫離了動物界,從動物的生存條件進入真正人的生存條件。……人們第一次成為自然界的自覺的和真正的主人,因為他們已經成為自身的社會結合的主人了。”隻有從這時起,才揭開了真正人的歷史的序幕,“人們才完全自覺第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這是人類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的飛躍。”[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8-759頁。]由此,人類文明才發展到一個全新的歷史階段,社會主義文明才開辟了“真正的人”的文明的廣闊發展前景。

此外,社會主義文明以最廣大勞動人民為服務對象,以最終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最高價值目標。在社會主義文明產生前的諸種文明中,創造社會文明的廣大勞動者不僅不能充分享受文明的成果,反而越來越被“工具化”,人最終成了“單面人”。社會主義文明則不然,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始終是社會主義文明發展的主題和目標。在從社會主義到共產主義的發展鏈條中,社會主義文明將為未來的“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高級階段准備條件、提供基礎。與此同時,隻有在社會主義文明中,最廣大的勞動人民才第一次真正成為服務對象。列寧明確指出,社會主義文明要“為千千萬萬勞動人民,為這些國家的精華、國家的力量、國家的未來服務”。[ 《列寧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6頁。]毛澤東在談到社會主義文藝的服務對象時也提出:“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但在舊戲的舞台上人民卻成了渣滓,由老爺太太少爺小姐們統治著舞台,這種歷史的顛倒,現在由你們再顛倒過來,恢復了歷史的面目。”[ 《毛澤東書信選集》,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199頁。]

(三)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文明價值觀

社會主義文明作為人類文明發展史上一種新型的文明,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文明價值觀,既要自覺遵循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規律,還要把文化建設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項建設結合起來,使社會主義文明與時代進步同行、與實踐發展同步。

1.遵循文化發展規律,把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同借鑒人類文明的一切積極成果有機結合起來

社會主義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社會主義文明之所以是迄今為止最先進的文明,就在於它繼承了先前人類文明形態的一切積極成果,並在全新的基礎上發揚光大。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有幾千年悠久文明傳統的國家而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文明觀,首先就要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我們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歷史虛無論”、“全盤西化論”等論調。“中國文化應有自己的形式,這就是民族的形式。” 對於“從孔夫子到孫中山”的全部優秀民族文化遺產,我們必須加以繼承。當然,繼承和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並不是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相反,我們要以開放的胸襟,“廣泛吸收外國的進步文化,作為自己文化的食糧的原料”。“凡屬我們今天用得著的東西,都應該吸收。”社會主義新文化不是“自閉於幽谷”的舊文化,它是廣泛吸收進步的外國文化資源基礎上的,開放的、創新的民族新文化。[ 《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6-707頁。]

2.把精神文明建設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各項事業結合起來

唯物史觀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頁。]物質生產是一切歷史發展的基本條件。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必須以社會主義主義物質文明建設為基礎並與之相適應。也就是說,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文明觀,必須融入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的宏大系統,這是社會主義文明發展的內在要求。對此,毛澤東深刻指出,“一定形態的政治和經濟首先是決定那一定形態的文化的﹔然后,那一定形態的文化才給予影響和作用於一定形態的政治和經濟。……我們要建立的這種中華民族的新文化,它也不能離開中華民族的新政治和新經濟。”[ 《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4頁。]

3.堅持以人為本,立足於提升公民文明素養、促進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社會文明的創造者。社會主義文明之所以是人類迄今為止最先進的文明形態,就在於它以最廣大勞動人民為服務對象,以最終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最高價值目標。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文明觀,必須以人為本,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當然,每個社會個體的內外部條件有所不同,人們的文明觀念和價值尺度也會有所不同。這其中,有的是多樣性的合理差異,我們要加以尊重﹔也有的屬於素養差別和境界區分,對此我們要堅持鼓勵先進,鞭策后進。此外,要用社會主義文明觀指導精神文化產品的生產創作,用更多體現社會主義文明觀的精神文化產品去影響、塑造廣大人民的精神世界和價值觀念,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春風化雨的引導作用。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實習生、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