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郭建寧 撰寫:劉軍
國家富強是促進社會進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制度保障。從國家層面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並將富強列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首位要素,這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生產力標准的根本要求,也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千年夙願和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目標。
(一)富強是中華民族的千年夙願和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目標
為什麼說富強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首要價值目標呢?簡單地講,對富強的追求是任何社會主體的基本需求和前進動力。自人類產生以來,擺脫物質匱乏,不斷創造、積累物質財富就成為社會主體的生存所需和基本追求。社會個體如此,民族、國家也是如此。今天,中國共產黨人正帶領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國家富強是實現這一夢想的物質基礎和保障。
1.富強是人類的永恆夢想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物質利益及其實現是任何社會主體活動的主要動因,也是推動社會進步和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物質保障。隻有在生產力高度發展、社會財富充分涌流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消除舊式分工,克服人的片面發展,最終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在隨著個人的全面發展,他們的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306頁。]所以,富強作為一種價值目標,不僅反映了不同社會主體的生存需要,也是推動社會主體發展的主要動因。
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創造物質財富、追求物質利益的生產勞動構成社會歷史發展的基礎。其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構成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矛盾和主要動力。在人類歷史的不同階段,人類或以狩獵為生,力圖生存﹔或以農牧為本,追求溫飽﹔或以工業強國,追求強盛……雖然憑借的手段不同,達到的境界不一,但對富強的追求,則是一以貫之的永恆主題。
2.富強是中華民族的千年夙願
一部人類發展史,就是人類追求富強的歷史。縱觀人類歷史圖景,多少國家曾經輝煌一時,但又瞬間衰落﹔多少國家企圖稱霸一世,卻成南柯一夢。如何跳出興衰治亂的歷史周期,永葆國家繁榮富強,是每個國家面臨的歷史課題,中華民族亦是如此。
一方面,中華民族在追求富強的道路上取得過輝煌成績,為世界文明發展做出過卓越貢獻。中國很早就有富民強國的思想,如《管子》:“主之所以為功者,富強也”。“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富強是中華民族千年夙願,一代又一代的勤勞的中華兒女發憤圖強、勵精圖治,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輝煌盛世。從西周的成康之治始,歷經兩漢等朝的文治武功,到唐宋時期,更是達到了冠絕宇內的少見盛世。譬如唐朝,無論貞觀之治,還是開元盛世,都映照出富強國家的真實圖景:“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另一方面,中華民族尋求富強的歷史進程也曾被小農意識所縛、為閉關鎖國所累,遭受了慘痛教訓。明清已降,先有海禁,后又閉關。一個古老的民族不願睜眼看世界,還沉浸在自欺欺人的“天朝上國”迷夢中不能自拔。鴉片戰爭以來,面對西方國家的強勢沖擊,中國一度陷入落后挨打的境地,貧弱的中國逐步淪為西方列強殖民的對象。面對亡國滅種的危機,先進的中國人舉起富國強民的旗幟,前赴后繼。19世紀中后期,洋務派提出了“以中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的富強觀,學習西方的物質器物、堅船利炮。然而,“自強、求富”的夢想終結於甲午慘敗的風雲﹔其后,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提出“變法圖強”,學習西方的政法制度,力圖強國富民。可嘆的是,百日維新僅是曇花一現,最后落幕於“戊戌六君子”血薦軒轅﹔而后,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提出“振興中華”的口號,主張實業救國,發展工商,在追求國家富強的道路上不懈探索。但是,終因其階級局限和革命的不徹底性而歸於失敗。正如毛澤東所言,“中國人向西方學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總是不能實現。多次奮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樣全國規模的運動,都失敗了。”[ 《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1470頁。]這些失敗,既是壞事,也是好事。它促使中國人開始深思失敗的原因,另求他路。
3.富強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目標
領導中國人民探索國家富強的道路,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責任,歷史地落在了中國共產黨人的肩上。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國家富強的目標就寫進了不同時期的黨的大會報告或《黨章》中。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力圖“建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和富強的新中國”。為此,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中國人民歷經艱苦卓絕、蕩氣回腸的革命斗爭,建立了一個獨立的新中國。一個獨立的中國,是國家富強的前提。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為國家富強奠定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20世紀50年代中期,中國共產黨人又適時提出要實現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行了有益探索,積累了寶貴經驗。黨的八大通過的黨章中明確提出,要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富強的、先進的”社會主義國家。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入了建設富強國家的新時期。1978年,安徽小崗村18位農民引領的農村變革,揭開了中國社會巨變的序幕﹔1992年,鄧小平的南方談話破除了姓資姓社的爭議。“東方風來滿眼春”,中國自此進入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快車道。“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更不是共產主義。”生產發展、國家強大、人民富裕,被納入社會主義的本質內涵。
(二)富強是生產力標准和價值標准的統一
富強作為國家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首要價值目標,其內涵是什麼?具體說來,要正確把握富強這一國家層面的首要價值目標,我們必須正確認識以下幾對范疇的辯証關系。
1.國強和民富的關系
“富強”的含義,籠統講就是民富國強。若進一步細分,“富強”包含著兩大主體的價值訴求:一是人民的富裕,二是國家的強盛。“富強”首先在於富民,即人民富裕。民富國強,沒有民富就沒有國強。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之說。馬克思主義也認為,無論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還是國家財富的創造,其根本目的都在於豐富人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進而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其次,“富強”還在於強國,即國家強盛。富強除了體現為富民之外,也體現為國家擁有巨大的經濟財富和強大的綜合國力,能對他國和國家秩序產生強大的影響力。
人民富裕,國家強盛,這二者從根本上講是統一的。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家國一體,國家不分。國是放大的家,家是縮小的國。在現代西方政治理念中,國家也是人們生存於其中的最重要社會組織形式。在此意義上講,國家強盛和人民富裕互為條件,相輔相成。在社會主義國家,由於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是根本一致的,所以人民富裕和國家富強是有機統一的。一方面,國家的富強是為民造福的重要前提﹔另一方面,實現富強的最終目的是增進人民的自由和幸福。
當然,人民富裕和國家強盛也存在不一致的時候。在人類歷史上,存在過國弱民富或國強民貧的極端狀態。歷史上的一些國家,由於國家力量孱弱,即便民眾富裕,在外部壓力下也難成富強。譬如北宋時期的中國,雖然市民社會發達,民間財富充裕,但崇文抑武的治國理念使得國勢軟弱,在其他國家政權的壓力下遷徙輾轉,終至滅國。歷史上也有一些國家,片面強調國家的強大,忽視人民需求和幸福。這種強盛是虛幻的,且不可持續。比如,美蘇全球爭霸時的蘇聯,貌似強大,卻罔顧民生,終至解體崩潰。可見,國家不強盛,人民的富裕得不到保障﹔人民不富裕,國家的強盛不可能持續。
2.先富和共富的關系
富強作為國家層面的首要價值目標,還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什麼是社會主義?”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回答的首要問題。首先,“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必須擺脫貧窮”。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之一就是利用更先進的生產力,創造出更多的物質財富。其次,“兩極分化也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社會的富裕,不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少部分人的富裕,而是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如果走資本主義道路,可以使中國百分之幾的人富裕起來,但是絕對解決不了百分之九十幾的人生活富裕的問題。” [ 《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4頁。]
什麼才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呢?那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一本質概括,既包含生產力發展標准,也包含共同富裕的價值目標。生產力標准要求大力發展生產力,做大社會物質財富這一蛋糕﹔共同富裕的價值標准則要求公平合理地分配蛋糕,最大限度地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
生產力標准更多強調的是效率優先。共同富裕並不等於同步富裕、同等富裕,必須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先富不是目的,而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途徑和手段。
共同富裕的價值標准則更多強調公正為本。實現富強的要義是人民的共同富裕。社會主義制度在本質上不同於以往剝削階級佔統治地位的社會制度,不是追求少數人的富裕,而是努力實現最大多數人的富裕。
社會主義的富強觀,兼顧生產力標准的效率原則和共同富裕價值標准的公正訴求。在此意義上,它超越了中國傳統的平均主義的富強觀和西方資本主義兩極分化的富強觀。中國傳統文化中有深厚的平均主義思想,“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理念,既包含重視公平的積極思想元素,也流露出自給自足小農經濟忽視財富積累的局限。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鼓勵發展生產、開拓市場、積累財富。但是,資本主義私有制決定了資本主義的財富觀從根本上隻能滿足少數人致富夢想。社會主義富強觀既吸收了中國傳統價值觀中重視公平和西方價值觀中重視生產和物質財富的積極因素,也摒棄了中國傳統中阻礙生產發展和西方資本主義無視多數人利益的錯誤觀念。
(三)積極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富強觀
當代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但是,“行百裡者半九十”。越是接近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歷史目標,我們越應該保持清醒頭腦,正視我們存在的問題和差距。黨的十八大指出,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中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建設社會主義富強國家,必須深刻把握我們身處的新形勢、新機遇,全面認識我們面對的新任務、新課題,科學分析我們面臨的新矛盾、新挑戰,真正把社會主義富強觀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1.把富強觀的宣教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教
核心價值觀的三個層面是一個有機體系,富強不僅與國家層面的其他價值目標有直接聯系,而且與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和公民層面的價值准則有密切聯系。要把富強觀的宣教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教,把富強觀的培育同社會和公民等層面的價值取向和價值准則結合起來。
尤其要注意的是,“富強”雖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但也是與每一個中國人息息相關的目標。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體現了中華民族整體利益與每個中國人個人利益的有機統一。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功崇惟志,業廣惟勤。”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的價值目標,需要我們每一個人付出辛勤勞動和艱苦努力。我們必須破除國家富強是黨和政府事情的錯誤心態,增強建設富強國家的使命感和責任意識,把實現個人理想和實現國家富強的中國夢結合起來,自覺地把個人奮斗融入國家發展的歷史潮流。
2.把富強觀的培育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培育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核心價值體系是有機聯系在一起的,核心價值觀是對核心價值體系的深度概括和凝煉。要把富強觀的培育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培育,尤其要把富強觀的教育和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教育結合起來。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在五千年的歷史演進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愛國主義始終是把中華民族堅強團結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我們要把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富強觀融入愛國主義教育,使每個公民尤其是青少年形成國家富強、匹夫有責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我們形成了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求真務實,奮勇爭先的偉大時代精神。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中,改革創新始終是鞭策我們攻堅克難,不斷前進的精神力量。我們要把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富強觀融入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教育,要讓每個公民都認識到,改革創新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最強音,國家富強的夢想隻有在改革創新的時代潮流中才能真正實現。
3.把國家富強的目標和當前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事業結合起來
價值理念必須付諸於主體實踐,才能發揮現實作用。富強的社會主義國家價值目標,必須滲透於國家行為和國家制度安排中,才能真正有助於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富強觀,不能停留於口頭和觀念上,必須把國家富強的價值目標和當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偉大事業結合起。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從國家層面來說,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要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過程中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價值目標。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我們要把實現國家富強的目標同科學發展結合起來。我們的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要把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切實落實黨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制定的各項戰略部署和任務,為實現兩個百年目標而不懈努力,艱苦奮斗。
還需要指出的是,社會主義的富強觀體現的不是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而是追求共享、共贏的新發展模式。在人類歷史上,很多強國的誕生,往往以武力為手段,侵吞他國利益,劃分勢力范圍,甚至威脅他國生存。中國的發展、強大是和平發展﹔中國的發展、強大對他國不是威脅,而是機遇。因為,我們倡導的社會主義富強觀強調富強的公正性和世界性,具有服務於世界和平和人類進步的積極價值導向。中國的發展,將為世界和平和人類文明注入正能量,提供新模式。我們應加強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積極地向其他國家宣揚、闡釋我們的富強觀,在國際上樹立文明、富強的大國形象。
相關專題 |
·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理論書庫 · 郭建寧專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