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胡敏:改革創新推動中國繼續釋放經濟結構轉型紅利

2014年05月04日08:03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國家行政學院副巡視員、經濟學博士胡敏(資料圖)

剛剛過去的2014年第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下行至7.4%,稍低於今年全年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唱衰”中國經濟的聲音又開始變得抑揚頓挫,甚至有人懷疑這個數字有可能摻雜了水分,認為中國經濟下行進入了又一輪經濟拐點。那麼到底如何看待中國現實的經濟,能否對中國經濟未來繼續抱有良好預期?

改革創新,可以轉危為機並繼續釋放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紅利

去年11月,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問題的決定》。這個決定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線圖。新一屆黨中央不斷強調,這輪改革是以問題來倒逼改革,哪裡出現問題,改革就指向哪裡。同時,這一輪改革還是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帶動全方位的深化改革。

改革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從過去35年中國經濟改革發展的路徑看,改革不僅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更在於解放了社會生產力和社會活力。雖然中國的改革採用的方式是漸進式的,以試點探路再到全面推開。這一邏輯思路,不僅使得經濟運行不至於出現大的社會震蕩,也可以使得一系列改革政策貼近經濟周期,盡可能地減少了社會波動的成本。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央政府強調,要通過改革釋放結構轉型的紅利和制度轉型的紅利。從過去已有的改革經驗看,通過激發勞動力潛能、企業經營機制的轉換、生產資料和消費產品充分的市場化和開放化,以及不斷引入民營經濟和外資經濟,我們一二十年來中國經濟保持了高速增長,並成功抵御了亞洲金融危機和國際金融危機。接下來的改革,主要在於釋放資本的活力、土地的活力、技術創新的活力和再造區域經濟的活力,盡管我們說,這一輪改革要沖破體制機制的束縛,要啃改革的“硬骨頭”和趟過改革的“深水區”,但恰恰是通過加大改革力度,以經濟結構的轉型帶動制度的變遷,以技術和管理的創新激發全要素生產率的潛能。

因此,向改革要動力、從結構調整和提質增效中挖掘潛力,以組合型政策平抑經濟波動,成為新一屆政府治理經濟的重要原則,其經濟方略強調“經濟運行的合理區間”,上限是防通脹,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下限是穩增長,保就業,守住不產生大規模社會動蕩的底線。

目前最為外媒唱衰中國經濟的幾大聚焦點是房地產泡沫風險、金融不良資產風險、地方債務風險和影子銀行風險,盡管“四大風險”危逼中國經濟,但他們並沒有完全看到中國結構調整的回旋余地、廣闊的市場互補空間,以及擺脫中國行政力量干預市場運行之后可以釋放的巨大經濟內在活力。今天所有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不是總量經濟問題,而是結構性問題,其根源又是政府“看得見的手”過多地伸向了市場,風險的源頭是權力與資本的結合,這樣的結合侵蝕了本可干淨的市場,扭曲了生產要素的價格,犧牲了資源的有效配置。

一年多來,中央政府以簡政放權、大力度地推進政府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為切入點,逐步剝離了錯接在政府身上的手;以探索規范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為著眼點,清晰了政府與市場的邊界﹔以推進混合所有制經濟為企業改革的重頭戲,開辟了民營資本和社會資本進入主體經濟的渠道﹔以推進新型城鎮化為立足點,構筑起區域經濟發展和要素市場一體化的戰略布局。一切改革政策,不只是解決現實之困,而且也將推動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清晰的政策目標和持續改善民生的決心,讓中國經濟“爬過過坎”

早年的美國學者福山曾出版《歷史的終結》,書中認為,純粹的自由市場經濟就形成了人類的終結制度。但西方世界一而再爆發的經濟金融危機打破了這一神話,近些年他不得不重新思考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別是 “中國模式”的成功,難以為西方制度體系的優勢做出有說服力的注腳。

如果摒棄意識形態的隔膜,事實上一個有序經濟體的良性運行,政府的力量和市場的力量總是需要協調配合,有機運行的。在凱恩斯時代,就有許多的西方企業家當年去戰前的前蘇聯考察列寧施行新經濟政策的成功﹔在上世紀六十、七十年代,在同樣是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下,歐美盛行裡根主義、撒切爾主義的自由經濟浪潮,但政府主導型的日本經濟使其成為牽引亞洲經濟的龍頭。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在摒棄高度統一集中的計劃經濟模式后開始引入了市場機制和市場力量,政府與市場的“兩隻手”交錯運行,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道路,並解決了七億人的脫貧問題。這是一個人類發展史上了不起的成就。

當然,中國經濟今天存在的各類問題依然是高速增長后我們的結構問題始終沒有解決,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始終沒有理順,市場還沒有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令人值得期待的是,新一屆中國領導人具有遠見卓識和擔當的勇氣,確立了清晰的政策目標和戰略構想,敢於破繭、敢於自我革命,並將持續改善民生作為治國理政的終結目標。如果中國的政策、中國的改革、中國的發展,目標是最大限度地謀取人民福祉的,是最大限度地調動社會活力的,並具有寬廣的胸襟去吸納開放世界一切人類文明成果的,我們對中國道路就可以充滿信心,中國經濟在修正資源耗費型的經濟增長路徑后經過提質增效型結構轉換,完全可以成功跨越“卡夫丁”峽谷。

“我們不會為經濟一時波動而採取短期的強刺激政策,而是更加注重中長期的健康發展,努力實現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中國總理李克強近日在博鰲亞洲論壇的主旨演講對世界越來越關注的一個問題給出了清晰的答案。盡管眼下中國經濟確實面臨經濟下行壓力,但中國領導人的務實、自信以及表示出的“向改革、調結構、改善民生要動力”的決心,意味著中國仍將是全球經濟的引擎,而且是比過去更強大的引擎。

且把國際上一些唱衰中國經濟的聲音當做為一劑強心劑,知難不畏難,且行且堅定。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胡敏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