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文昭
學哲學、用哲學,是我們黨的一個好傳統。搞革命是這樣,搞建設是這樣,搞改革還是這樣。
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包含著一系列基本的觀點和方法:世界統一於物質,矛盾運動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實踐是認識的基礎,事物是普遍聯系、永恆發展的,等等。這些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是我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對於實際工作,哲學似乎看不見、摸不著、離得遠,但哲學卻是如影隨形、無所不在,起著潛移默化、靜水流深的作用。越是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越是要從哲學的高度和深度把握大局。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系列重要講話中,注入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之魂,對改革想得深、站得高、看得遠、行得穩、做得實,顯示出登高望遠、舉重若輕的氣度。
以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指導和深化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毛澤東選集》開篇的第一句話是:“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斗轉星移,就今天而言:我是誰,依靠誰,為了誰,依然是改革中的根本問題。在這個問題上,馬克思主義哲學做出不同於英雄史觀的新回答: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正是認識到人民的至高無上的地位和作用,我們要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推進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中國過去改革開放積累的寶貴經驗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強調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群眾首創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具有真摯為民情懷,十八大以來一再強調,我們一定要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我們推進任何一項重大改革,要站在人民立場上把握和處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問題,都要從人民利益出發謀劃改革思路、制定改革舉措。遇到關系復雜、牽涉面廣、矛盾突出的改革,要及時深入了解群眾實際生活情況怎麼樣,群眾訴求是什麼,改革能給群眾帶來的利益有多少。
與人民坐在同一條板凳上,是身相連﹔為人民設身處地著想,是心相印。希臘神話中大地之子安泰,立足大地則力大無窮,而一旦離開大地就一無所能。對於中國改革而言,人民就是這樣的大地。所謂“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人心就是力量,沒有人民支持和參與,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隻要有人民支持和參與,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沒有越不過的坎。
以社會基本矛盾分析法,指導和深化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當前我國面臨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問題: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發展方式依然粗放,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等等。這些具體問題各種各樣,但從更深的層次上都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這個社會基本矛盾在當下的表現。全面深化改革就是不斷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調整生產關系,不斷適應經濟基礎發展完善上層建筑,通過解決矛盾和問題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
還要看到,社會基本矛盾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會產生,所以調整生產關系、完善上層建筑要不斷地進行下去。改革是解決矛盾的手段。有矛盾就要改革﹔不斷地出現矛盾,就要不斷地改革。改革開放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這是歷史唯物主義態度。正是如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學習和掌握社會基本矛盾分析法,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握為什麼要進行改革,不改革是死路一條﹔為什麼改革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
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觀點,指導和深化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軸”、“重點”和“重頭”。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就現實而言,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根本最緊迫的任務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改革要分清輕重緩急,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改革要緊緊圍繞著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個根本問題。隻有緊緊圍繞發展這個第一要務來部署各方面改革,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為改革提供強大牽引,才能更好推動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適應。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用“六個緊緊圍繞”描繪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線圖,突出強調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體制改革對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響和傳導作用,重大經濟體制改革的進度決定著其他方面很多體制改革的進度。生產力是基礎,生產力是重心,要自覺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堅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不動搖。
以普遍聯系和系統思維,指導和深化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一個系統工程。僅僅依靠單個領域、單個層次的改革難以奏效,必須加強頂層設計、整體謀劃,增強各項改革的關聯性、系統性、協同性。隻有既解決好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的問題,又解決好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的問題,這樣才能產生綜合效應。社會是一個復雜的有機統一體,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相互交織、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物質生產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但上層建筑也可以反作用於經濟基礎。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各領域改革和黨的建設改革緊密聯系、相互交融,任何一個領域的改革都會牽動其他領域,同時也需要其他領域改革密切配合。
我們要以系統思維把握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關系,使各項改革舉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促進、在實際成效上相得益彰。要弄清楚整體政策安排與某一具體政策的關系、系統政策鏈條與某一政策環節的關系、政策頂層設計與政策分層對接的關系、政策統一性與政策差異性的關系、長期性政策與階段性政策的關系,既不能以局部代替整體、又不能以整體代替局部,既不能以靈活性損害原則性、又不能以原則性束縛靈活性。
十八屆三中全會合理布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重點、優先順序、主攻方向、工作機制、推進方式和時間表、路線圖,就極富有系統性。正是基於普遍聯系的辯証思維,我們在改革中要十個指頭彈鋼琴,統籌兼顧、綜合平衡,突出重點、帶動全局,增強各項措施之間的關聯性、系統性、協同性。
以不斷把握規律的觀點,指導和深化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必須加強頂層設計。科學的頂層設計,閉門造車不行,異想天開更不行,而是以社會發展規律為基礎。在實踐中把握社會發展規律,是唯物史觀的基本要求。我們要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過程中不斷把握規律、積極運用規律。中國共產黨一直致力探索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也在一直致力於探索和總結改革的規律。改革不要盲人摸象、以偏概全,不要不明就裡、大而化之。
古語雲,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破三望四”,我們的經驗更多了,我們的認識更深刻了,我們對改革的規律把握更透了,在把握規律的基礎上加強頂層設計正逢其時。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是反映改革規律的頂層設計。改革開放是前無古人的嶄新事業,要在不斷實踐探索中推進。摸著石頭過河就是摸規律,從實踐中獲得真知。
習近平總書記對上海自貿區建設提出要求,自貿區建設要建成制度創新的高地,做到可復制可推廣,而不是政策窪地,要種苗圃而不是做盆景。這也是要求其做法能夠從個別上升到一般,從經驗上升到理論。我們要處理好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關系,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按照客觀規律辦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同時要大膽探索、先行先試,不斷深化對改革規律的認識。我們要將改革中規律性的認識用政策、法律確定下來,不斷豐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大國執政,面對著十分復雜的國內外環境,肩負著繁重的執政使命,如果缺乏理論思維的有力支撐,是難以戰勝各種風險和困難的,也是難以不斷前進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深刻揭示了客觀世界特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在當今時代依然有著強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導我們共產黨人前進的強大思想武器。越是改革任務繁重,越是需要加強學習,努力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深刻理解和准確推動全面深化改革的看家本領。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相關專題 |
·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