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群眾路線是做好工作的“本錢”

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區委辦副主任、群工部部長 張亞

2014年04月28日15:48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當前,群眾觀要“看得更遠”,敢向民心向背要“紅利”,如果沒有深入人心、真誠效力、一往無前為民服務的決心,群眾路線走不出新樣來,必將失去群眾的掌聲。從長遠看,群眾觀念是干工作做事情的“本錢”,群眾路線實踐活動不僅要“說”,更要“做”,讓老百姓從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正能量”。

一、領導帶頭是踐行群眾路線的“出發點”。群眾路線是源頭活水,要從我做起,胸貼群眾近些再近些,以手中權力的“減法”,換取群眾活力的“加法”,群眾意見既要聽之,也要取之。認識群眾路線是每個人應有的觀念,學習群眾路線是每個人的終級目標,踐行群眾路線是每個人無止境的追求,運用群眾路線是每個人的畢生願望。每一位黨員干部都要有以小事大的“四問(為民服務態度如何、反映怎樣、差距多大、目標在哪)”態度,多一點群眾教育,少一點教育群眾,寧做“蓮藕”,不當“浮萍”,心想群眾一根筋,緊繃作風一根弦,服務群眾一條路。須讀懂民意,親歷親為,放下架子,用看家本領,使出吃奶的勁,幫群眾搭把手、添把柴把“幸福夢”這鍋水燒開。很多時候,群眾的要求並不高,隻不過是一個誠實的態度、真實的情況和公平的待遇。你給群眾一根針,他們還你一寸金,干的好不好,群眾一眼就認出來了,要讓群眾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到、內心認可是好事實事,才能經得起老百姓的品鑒和打量。

二、反對“四風”是踐行群眾路線的“關鍵點”。 反“四風”,也要干活做事,光反“四風”,不干活做事,不算有“本事”,佔著位子,反“四風”保清廉,也是一種變相的新“四風”。眼下,“干部沒好處、辦事無動力”的一些亂象,弄得群眾很困惑,吃拿卡要確實少了,可不辦事的人反而多了,究其原因,還是“四風”在官場,根子在干部。踐行群眾路線不能“油浮於水”,表面轟轟烈烈,裡面空空洞洞,打著旗號搞變通。反“四風”要來一場“靈魂深處的革命”,繼續清理“四風”死角,盯住換“馬甲”的人,斬斷變“戲法”的手,克服“於已無關”和“不以為然”的思想態度。用焦裕祿這面鏡子,讓批評“陽光”照進工作“現實”,抓大不放小,不做“牆頭草”。使群眾看到“八項禁令”不是一陣風,是對“腐敗風氣”斬草除根,是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來推動反對“四風”持續發力,這樣“四風”才不會“抬頭”。

三、解決問題是踐行群眾路線的“立足點”。群眾路線的“生命力”在於解決問題。因此,查找解決突出問題是 “根本”,要有“問題導向”意識,不能揣著明白裝糊涂,要找“軟肋”、點“穴位”,掐“命門”、抓“要害”,動態列出“問題清單”,小毛病是大問題,也是大作風。在問題解決上,往往是群眾說“東”,干部講“西”,補程序、搞形式是少數干部的“拿手絕活”,群眾較真、窩火和不服就在這點上。依靠群眾撼動山,脫離群眾難搬磚,要多從群眾角度看問題,用群眾接受的通俗語言釋疑解惑,用群眾認可的方式方法定紛止爭。理念口號式的和群眾打成一片,是無法解決復雜矛盾和棘手問題的,必須到群眾之中去尋找破解難題答案的“靈丹妙藥”,問計群眾要成為“家常便飯”。其實,群眾的罵聲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監督、關心和期許,莫讓問題“濤聲依舊”,等待“下回分解”,要用改革的辦法,把群眾路線轉化為一種常態有效的制度,從根本上推動作風轉變,才能擊中要害更快更好地解決問題和化解矛盾。

四、服務群眾是踐行群眾路線的“落腳點”。 服務群眾是態度也是本領,為避免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效“曇花一現”,要謀劃好“底層設計”,推動群眾的“自主能力”,改“政府配菜”為“百姓點菜”,處理好“心與力”的關系,群眾幸福就是“天理”。殊不知,活動在群眾“家門口”開展,干部成天在群眾眼皮底下工作,老百姓看得一清二楚,實事不實、好事不好是“通病”。實踐中,政府“下單”的結果是:錢花的不少,群眾實惠不多,對群眾感受缺乏應有的敏感度,認為群眾“傷害得起”,領導“得罪不起”,唯上不唯下。大喊脫離群眾的“口號”,大干超群眾能力的事情,呼聲與需求脫節,實事干的群眾不買帳、不領情,好事辦的群眾不滿意、不點贊,因為群眾知根知底,欠缺信任。要放寬視角看待群眾首創精神,用群眾的“小道理”來印証經濟發展的“大道理”,“問症”於群眾,“求醫”於基層,對照“三嚴三實”,拿起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武器“正冠治病”。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實習生、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