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鑫 高峰 張靜波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授權 獨家連載
中國改革開放35年來,經濟保持了長期持續增長,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普遍迅速的提高,這是一個舉世公認的巨大成就。這種成就得益於中國人民的勤勞智慧,得益於迫切改變落后狀態和對美好生活的積極向往,得益於中國政府開明的市場化經濟政策和制度安排,得益於世界產業分工帶來的國際經濟體系融入和先進生產科技與管理體系的引入。中國的經濟成就改善了人民生活,這是最大的成績﹔同時中國經濟的發展也為世界經濟發展貢獻了巨大力量,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一部重要“引擎”。
中國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顯著提高,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也顯著提高。201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519萬億元,躍升到世界第二位﹔公共財政收入增加到117萬億元。參見《統計局:201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519萬億元》,見人民網,20130222。盡管中國仍屬發展中國家,但是按照世界銀行的定義,中國人均GDP已經達到6000美元以上,意味著中國已從一個下中等收入國家進入到中等收入國家的行列。從2007年到2012年,中國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122%,從世界第三位提升到第二位,其中出口額躍居世界第一位。參見溫家寶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見新華網,20130318。中國確實已經成為國際貿易的大國,已經深深融入到國際經濟體系之中。
那麼,在成績的背后,中國經濟的問題到底在哪裡?隻有找准了問題的所在,給中國經濟正確把脈,轉型之路才能順利展開。為了直觀表現出中國經濟的問題,這裡將舉出兩個產業的情況作為說明。一個是圓珠筆制造業,一個是光伏產業,這兩個產業可以作為中國經濟和制造業的典型代表。
位於浙江的分水鎮是一個千年古鎮,有1300多年的歷史。這裡是世界圓珠筆之鄉,每年生產加工圓珠筆超過60億支。圓珠筆從國內到國外,幾乎都是中國制造,確切地說其實就是分水制造。分水制筆業起始於20世紀70年代,杭州制筆廠一位老職工到分水探望當知青的孩子,發現當地盛產毛竹,老百姓又很窮,在他的建議下,當地開始利用毛竹資源制筆。幾十年過去了,分水的制筆業就這樣從無到有,從家庭作坊開始,形成從原材料供應、生產到包裝的完整生產鏈,發展到了800多家企業。雖然每支筆隻有兩三分錢的微利,但產量巨大。而薄利多銷正是中國制造業的一大特點。分水制筆業可以很好地體現中國民營制造業的發展歷程。
桐廬正華文化用品有限公司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家。企業創辦人張正華在十幾年前進入這個行業,他得以立足的主要原因是他的創新意識。他獨創了一套筆跡可擦的圓珠筆油的生產配方,又成功改良了自己的中性筆生產。憑著自己獨有的這兩個產品,他贏得了外國品牌的貼牌生意。在世界經濟危機引發訂單嚴重下降的情況下,他的企業相對還是好過一些,每年差不多有1500萬元的銷售業績。在壓力面前,很多企業在產品設計上進行創新,力求提升產品的特色和檔次,以期獲得更高一點的銷售價格。不進則退。很多沒有像張正華這樣做的企業就漸漸消失了。但即使有技術創新的企業,也並沒有改變代工和勞動密集的特征。分水的筆遠銷世界各地,但在分水鎮上卻買不到分水的筆﹔因為都是代工,沒有自己的品牌,不掌握自己的營銷體系。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爆發,外貿訂單縮水70%,分水的制筆廠一連幾個月停工。完全依賴外貿銷售的分水制筆業面臨巨大的壓力。分水制筆業相關內容根據上海紀實頻道大型紀錄片《大轉型》中相關內容編寫。該紀錄片總撰稿王韌,總導演王韌、徐冠群。2012年年底播出后,獲得廣泛贊譽。
經過這次巨大沖擊的洗禮,當地企業家逐步明確了一點,就是發展國內市場,堅持走產業轉型升級之路。有多家企業開始建立自己的品牌,開始進行營銷體系建設。因為單個企業的努力往往顯得勢單力薄,所以當地企業聯合會准備在龍頭企業帶動下發展共同品牌。
再以中國光伏太陽能產業為例,在10年的時間裡,中國光伏產業順應了世界新能源發展趨勢,幾乎是從無到有地發展成為全球化程度極高、產業規模位列世界前三的新興產業。這個行業的風起雲涌吸引了經濟界的極大關注。
而最為引人關注的是2012年9月6日,歐盟委員會發布公告,對中國光伏電池發起反傾銷調查。光伏產業雖然隸屬高新技術的新能源領域,但中國太陽能光伏產業 “三頭在外”:一是光伏電池的生產設備主要從國外進口﹔二是晶體硅材料主要從國外進口,2011年中國僅從德國進口多晶硅價格就高達764億美元﹔三是生產的光伏產品,尤其是電池產品主要出口國外,2011年出口產品的70%以上是出口到歐盟國家。參見《歐盟對華光伏產品反傾銷損人害己》 ,見新華網,20120906。
雖然中國光伏產業在某些制造技術上有領先性,但總體上缺乏核心技術優勢,主要依賴高性價比贏得市場。設計產能主要考慮境外市場和國外政府補貼水平,中國國內的消費市場開發不夠。不可忽視的是,作為環保節能產業的太陽能光伏產業,其主要產品的多晶硅生產過程中有大量污染物質產生,大量出口使得環保產品到了國外,而中國留下了大量污染物質,對這些污染物質的無害化處理有較高成本。近幾年來,各國政府減少對新能源的補貼,加上全球產能過剩,在這樣的不利形勢下,光伏業最好的時光已經過去了。如近年歐洲各國紛紛取消和調整光伏補貼政策,多國光伏企業利潤大降,很多企業虧損破產,中國企業也承受巨大壓力,很多企業處於生存邊緣。而一旦歐盟裁定對中國光伏產品征收懲罰性關稅,將造成大面積相關企業破產,數十萬制造工人失業,並且於歐盟而言也會承擔價格大幅上漲等相應損失,實在是“雙輸”之舉。
分水制筆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大,做到了世界第一,分水人理應為之感到驕傲。這就像整個的中國制造業,依靠艱苦努力和聰明才智,依靠不斷學習創新,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而光伏太陽能產業中國用了十年時間,從無到有,也做到了世界前三,也有理由感到驕傲。這兩個產業都是中國制造的典型代表,都具有中國制造的共同特征。它們成長迅速,產品價廉物美,但市場主要在外。這兩個產業看起來也有很大不同,分水筆業是傳統產業,光伏產業接近於高新技術產業﹔分水筆業是民間獨立成長,而光伏產業則得到地方政府對高新技術環保產業的大力扶持﹔分水筆業眾多企業分散式經營,而光伏產業則必須尋求一定的規模效應,目前已有多家上市公司,產業集中度更高。兩個產業面臨的共同問題是好像都已經做到了產業的極限,再發展不知何去何從,甚至都面臨著一定的生存危機。
如果再考慮到佔中國制造業很大比重的紡織、制鞋、鋼鐵等傳統產業,考慮到近幾年快速發展的汽車及電子產業的情況,我們可以從中發現中國制造的一些特征和問題:第一,產量很大,但利潤微薄,主要是依賴低成本競爭優勢,沒有佔據產業鏈高端位置﹔第二,很多產業集中度不夠,重復投資造成的浪費嚴重,粗放型增長模式未得到根本改變,環境問題突出﹔第三,產品附加值不高,企業核心技術掌握不多,自主創新能力有限,缺乏自主品牌,營銷能力薄弱﹔第四,過於依賴出口市場,受國際市場變化影響很大,容易引起國際貿易糾紛﹔第五,地方政府熱衷於大型項目投資,可能加劇產能過剩,使經濟轉型更加困難。
可以說,中國經濟過去基本上是在埋頭苦干,但世界市場就這麼大,生產得多,並不意味著收入多。而隨著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勞動力成本上漲,世界范圍內能源和原材料成本的上升,中國制造業的價格優勢越來越小。與此同時,因為世界經濟不景氣帶來的國際市場縮小和貿易壁壘,加之新興經濟體成本優勢的逐步體現,中國制造繼續苦干的空間確實是越來越小了,這就是中國制造不得不轉型的根本原因。如果說過去我們是在苦干,那麼現在我們需要苦干加上巧干。所謂巧干,實際上就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升中國制造的附加值,降低消耗,降低對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依賴。產業升級,主要包括科技創新和產業鏈升級,這些正是幫助新興國家擺脫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因素。
在2008年世界經濟危機發生之后,中國經濟轉型的呼聲應該說是越來越高。如果說當外部市場環境好的時候,我們還可以繼續以往的模式,分水鎮的圓珠筆仍然可以賣到全世界,那麼危機的時刻我們就做不到了。是原地等待還是斷臂重生?中國政府的態度是非常明確的。高污染高能耗的發展方式並不符合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受到其他新興經濟體的競爭壓力,而中國日益龐大的能源需求也會加重全球能源供應緊張。同時,國際市場需要下降和可能出現的貿易壁壘也要求中國經濟更多轉向內需增長。因此從內外部兩方面原因來說,中國政府在經濟轉型方面態度都是真誠而鮮明的。
十八大報告指出:“要適應國內外經濟形勢新變化,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著力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新活力,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著力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著力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更多依靠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動,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更多依靠節約資源和循環經濟推動,更多依靠城鄉區域發展協調互動,不斷增強長期發展后勁。”
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為經濟轉型護航。全會公報指出,要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宏觀調控體系、開放型經濟體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
因此,中國經濟改革轉型的內涵,必然包含這幾個方面在內:改革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為經濟轉型護航,產業升級為經濟轉型贏得空間,創新與科技為經濟轉型夯實根基,綠色經濟為經濟轉型降低消耗,內需和消費為經濟轉型助推動力。
賦予了上述這些內涵,可以說中國經濟二次轉型的大幕已經徐徐拉開。中國經濟的新型模式將會以怎樣的面貌出現?誰來引領中國經濟轉型?中國經濟轉型將沿著何種路徑前行?我們將在下面對其進行論述。
相關專題 |
· 理論書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