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中國夢·拉薩篇”系列報道之二十四

“太陽底下的新鮮事兒”——記拉薩市便民人行天橋

恩澤

2014年04月15日16:2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起身、伏地、口誦六字真言,62歲的拉姆老人虔誠地在拉薩藥王山千佛崖前磕長頭。在天光微亮的時候,老人已經磕了四百個長頭。

這樣的生活,拉姆老人已經過了二十余年。每天晨起轉經,在佛像前磕長頭許願,然后再走上三四個小時,途中會在甜茶館喝茶、聊天。這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轉經”時光。

拉薩,藏語意為“聖地”或“佛地”。千百年來,藏傳佛教信眾以“轉經”的方式在此朝佛祈福,形成了三條主要的轉經道路:繞大昭寺大殿的“廊廓”,環繞大昭寺的“八廓”,以及圍繞整個拉薩古城的“林廓”。千佛崖就在林廓路上。

時近中午,拉姆老人來到了林廓北路。在林廓北路與娘熱南路交叉的十字路口,豎立著一座高高的過街人行天橋。人行天橋上,手持轉經筒、口念六字真言的轉經者來來往往、絡繹不絕。拉姆老人身板硬朗,不用人扶,健步走上人行天橋,邊走邊向記者介紹,“林廓”是藏語音譯,意為轉外圈,是拉薩三條轉經線路最長的一圈,也是信眾在重要宗教節日轉經的主要線路。每天早晨五六點鐘,轉經者就在這裡開始一天的祈禱﹔每到初一、十五等轉經高峰期,這個路口平均每分鐘要經過幾百個人,平常也有一百人左右。“現在拉薩的車太多了,轉經總是走走停停,還有安全隱患。如今可好了,市委、市政府在這裡修起了便民人行天橋,轉經的時候過馬路安全方便多了。像這樣的人行天橋,拉薩一共修了9座,都在轉經的道路上。”

對於生活在內地的人們來說,過街人行天橋隨處可見,不足為奇,但對於拉薩這座古老而年輕的城市而言,過街人行天橋卻是一樁地地道道的“太陽底下的新鮮事兒”。在西藏和平解放之前,拉薩城區面積不足3平方公裡,而如今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了62.9平方公裡,特別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市區人流、車流猛增,給城市交通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尤其是在上下班高峰期,車來車往,與內地城市無異。為了進一步改善城市交通環境,保障交通安全,方便市民出行,特別是為信徒群眾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通道,拉薩市決定圍繞信徒群眾轉經路線,陸續建設9座便民人行天橋。如今,9座便民人行天橋全部建成並投入使用,總計投資6950萬元。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便民人行天橋連接著拉薩的東西南北,貫通著城市的四面八方,為這座城市帶來了新的景象,既方便了轉經群眾,也方便了廣大市民和游客。

在林廓北路和娘熱南路交叉十字路口的便民人行天橋上,記者碰到了出行的市民扎西。他告訴我們,人行天橋既安全又便捷,走在上面,再也不會擔心來往的車輛了。

在離路口不遠處的宗角祿康公園門口,我們遇到了剛從人行天橋上走下來的市民王傳升老人。面對旁邊的人行天橋,他說:“我每天都要經過這個十字路口到宗角祿康公園晨練,現在可以直接上天橋,不用擔心過路時的安全問題了!”

林廓北路和娘熱南路十字路口位於市中心,附近既有公園,也有學校,不少中小學生每天都要途經此處。拉薩中學學生家長王女士說,孩子每天都要從這裡經過,人行天橋投入使用后,我們學生家長也更放心了。

年輕的交警曲珍幾乎每天都在這個十字路口執勤,面對眼前落成的便民人行天橋,她最有發言權。她說,過去,在十字路口,紅燈匯聚起人群,綠燈再許可他們如潮般涌向對面的街道,人群在巨大、寬闊的路口不斷聚起、走散。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期,為了搶時間,不少行人在亮黃燈的時候就過馬路,甚至在車輛之間穿梭,不僅違反了交通法規,而且非常危險。便民人行天橋投入使用后,“中國式過馬路”現象減少了很多。“中國式過馬路”現象減少了,交警身上的擔子也輕了。便民人行天橋的作用顯而易見,在投入使用前,這個路口有時會在汽車、電動車和行人之間發生刮擦、碰撞等小事故,便民人行天橋投入使用后,這些交通事故的發生率大大降低。

最后,我們想還是拉姆老人說得好。她說:“便民人行天橋為轉經群眾和廣大市民架起了一座座‘安全橋’、‘便捷橋’,隻要我們好好利用這些人行天橋,好好愛護這些城市公共設施,我們的生活一定會越來越美好。”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高雷、權娟)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