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張朋智:“中國夢”對我國意識形態建設的啟示

2014年04月02日10:04   來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雜志

“中國夢”立足現實又放眼未來,進一步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思想內涵,有著強大的感召力和深遠的影響力,在社會不同階層中引起廣泛共鳴,在國際上也產生很大影響。從意識形態角度看,中國夢對改進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建設也提供了有益啟示,主要體現於“四個統一”:現實性和超越性的統一,整體性與個體性的統一,先進性與包容性的統一,獨特性與普遍性的統一,這為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建設開拓了新的思路。

現實性和超越性的統一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強烈的現實性,即全面深入推進改革開放,扎扎實實搞好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這是相當明確、可感知、可客觀度量的目標,具有較強的通俗化色彩,更貼近大眾,更易於為百姓所接受。同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本不是一個新提法,對其冠以“中國夢”,而成為一個相對高遠、超脫的奮斗目標,目標的時間維度拉長,而染上更鮮明的超越性色彩,具有更加深遠的感召力,有利於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喚起人們的心理期待。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人都是需要一種精神的。同樣,任何時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社會都需要一種昂揚向上的宏偉目標。這種目標,應該能最大程度激發人們的奮斗熱情。在當今普遍趨於務實的時代背景下,合理設置相對超越一些的目標、理想、追求,引導人們不僅腳踏實地,也仰望星空,懷抱更高遠一些的精神追求,顯得尤為必要。通過這一個“夢”,中國夢把現實性和超越性較好地結合起來,更易於喚起很多人內心深處的理想情懷,引發普遍共鳴。這啟示我們,加強改進主流意識形態建設,要更加注重把強烈的現實性和必要的超越性結合起來,多多關照人們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尤其要堅持不懈在構建共有精神家園、滿足人的超越性精神需求上投入更大更持久的力量。

整體性和個體性的統一

習近平總書記用“三個共同”生動描繪了中國夢的願景:“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強調中國夢歸根結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這深刻揭示了中國夢鮮明的整體性特色,即它是全體中華兒女作為一個命運共同體而擁有的美好願景﹔同時,是每個民族成員個人的夢、家庭的夢,民族復興最終要落實到每個人身上,體現到每個人人生命運的變化上,轉化為每個人所追求的理想,需要把每個人積極努力圓個人夢、家庭夢的微小力量匯聚成共同實現中國夢的強大合力。民族、國家、社會等層面的整體性目標和個人、家庭等微觀層面的目標,就這樣巧妙地借助這個“夢”有機聯結在了一起。這啟示我們,加強改進主流意識形態建設,要在突出整體性的同時更加注重個體的利益訴求,包括物質性、精神性的訴求,尊重每個個體的追求和夢想,努力尋求整體和個體、全局和局部的最佳契合點,夯實共同奮斗的思想基礎,從而使一個個散落的點有機聯結為整體的線、面,使所有民族成員真正成為血肉相連、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

先進性和包容性的統一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點亮了全體中國人共同奮斗的理想之光,吹響了前進的號角。實現中國夢,是對中國共產黨人提出的神聖使命和光榮職責。作為無產階級的先鋒隊,帶領人民群眾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是我們黨義不容辭的責任。實現中國夢首先是對8500多萬共產黨員發出的“動員令”,要求廣大黨員干部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國夢而奮力拼搏,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代表歷史發展趨勢和時代前進方向的先進性。同時,夢是相連相通的,夢又是可大可小可遠可近的,中國夢之所以具有強大的號召力,正在於其對不同類型夢想的包容性。實現中國夢首先要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和奉獻精神,更離不開不同社會階層不同群體不同個體的共同奮斗。隻有在廣大人民群眾中落地生根,把每個人異彩紛呈各不相同的小夢包容、放大、匯聚成為一個雄偉壯麗的大夢,中國夢才有實現的可能。中國夢是一個宏大高遠的理想,同時可以轉化為每個人各不相同細微而真切的盼望,更易於得到國內各階層各群體的認同,還能喚起海外中華兒女的認同感,激勵人們投身振興中華的熱情和力量。這啟示我們,加強改進主流意識形態建設,要在強調先進性的同時更加注重增強包容性,擴大對不同階層和群體人們的輻射力感染力,最大限度地鞏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基礎,凝聚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

獨特性和普遍性的統一

人皆有夢。夢是不分民族、種族的。中國夢指向的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其實也反映了世界上不同民族對自身發展的普遍性追求。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從不缺少對理想社會的憧憬:從《禮記•禮運》所描繪的“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起,到田園詩人陶淵明描繪的“世外桃源”,一直到危機重重的近代,從未放棄對大同理想的執著追求,康有為提出大同觀,孫中山用大同理想闡釋三民主義,等等,帶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但和理想國、烏托邦等終歸是相通的,反映了人類對於美好生活境界的共同追求。中國夢在國際上之所以也引起很大反響,說明對於夢想的這種追求更易於和世界對接共通,為不同文化背景的受眾所認同。 中國夢雖然還大有深入研究的空間,但已藉此開拓了一種與外部世界對話的可能性。這啟示我們,加強改進主流意識形態建設,要以更開放的胸襟氣度、更開闊的國際視野,勇於和善於吸收借鑒人類文明發展的優秀成果,順應人類文明發展潮流,在思想內涵、話語形式上使鮮明的民族特性與人類的普遍性精神追求對接起來,不斷擴大先進思想文化的滲透力影響力。

(作者:中宣部政研所副研究員)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朱書緣、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