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李小標:中國夢 共建共享的夢

2014年03月25日15:06   來源:《黨建》雜志

原標題:李小標:中國夢 共建共享的夢

  精彩導讀

  ○ “共建共享”的理念是指引中華民族前進的燈塔,成為每個炎黃子孫為人處世、安身立命的人生准則。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始終沒有偏離“共建共享”的價值路向。

  ○ 推崇“共建共享”的價值理念,是我們相較於西方夢偏重強調自我、注重突出個人的特色之處和比較優勢。

  自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夢”以來,“中國夢”不僅成為海內外熱議的話題,也成為學術界研究關注的焦點。在我看來,中國夢,就是個人、集體、國家乃至世界共建共享的夢。

  共建共享構成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

  傳統社會,主要依靠外在於主體的制度規范以及內化於心的文化認同來維系一個民族的綿延和國家的統一。比較而言,文化認同作用更為恆久。中國作為一個5000多年文化傳統從未間斷、哲學慧根十分發達的文明古國,至今依然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必然存在其獨特的“文化潛意識”,即文化的“深層結構”。

  中國傳統文化,追求社會的“大同”、“大治”、“太平”與個體的“安身”、“安心”,崇尚人、自然、社會之間的和諧。在儒家經典《禮記》中,對“大同”盛世有過一段經典描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種精神貫穿整個中華民族文明史,從兩千多年前墨子的“兼愛非攻”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從桃園三結義的“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到“中為大本、和為達道”的傳統社會倫理,從洪秀全的“太平天國”到譚嗣同的“大同世界”再到孫中山的“民族、民權、民生”……毋庸置疑,這種“共建共享”的理念是指引中華民族前進的燈塔,已深深烙印在國人心中,流淌在華夏兒女的血液裡,成為每個炎黃子孫為人處世、安身立命的人生准則。

  實現中國夢是近現代中國歷史的主旋律。中國夢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它所得以誕生的土壤——優秀的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作為中國文化“深層結構”的“共建共享”,很自然地作為傳統文化的精華被新生先進文化所繼承。有學者認為,之所以馬克思主義能在眾多的西方思潮中脫穎而出,被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所接受與傳播,並取得中國化的成功,除了其自身具有科學性之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其提出的“自由聯合體”的共產主義社會與中國所崇尚的“大同”社會具有某種相似性。

  可見,中國夢“既深深體現了今天中國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們先人們不懈追求進步的傳統”﹔既承載著中華文化的精神實質,又蘊含著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對“公”、“共”、“同”、“和”等人生哲學與社會理想的憧憬。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中國夢既是現實的,也是歷史的﹔既是民族的,也是個人的﹔既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顯影,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前進方向。

  共建共享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

  社會主義思想從提出到現在,差不多有500年時間了,其間經歷了一個由空想到科學的艱苦探索過程。作為空想社會主義的鼻祖莫爾,在《烏托邦》中描畫了一個沒有剝削壓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會﹔康帕內拉在《太陽城》中虛構了沒有等級、人人平等、按需分配、幼有所教、老有所養的空想共產主義﹔19世紀的三大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家聖西門、傅立葉、歐文探討建立以公有制為基礎的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理想社會﹔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提出要滿足全體社會成員的需要,最終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科學社會主義經由列寧、斯大林等人的貢獻,社會主義國家從理想變為現實,生產資料公有制得以確立。總體來看,無論是空想社會主義還是科學社會主義,盡管提出的時代不同,立論基礎不同,但有一點是相通的,即都把“共建共享”這一價值作為社會主義建設和追求的目標。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始終沒有偏離“共建共享”的價值路向。從我們黨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發展的實踐來看,盡管有過“人民公社”、“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社會”等曲折,有過“一大二公”、“純而又純”等偏離,但“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一社會主義的本質始終沒有改變。我以為,所謂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說的就是“共建”﹔所謂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指的就是“共享”,而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就是聯接共建共享的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分配平等。

  回看我們93年的黨史、65年的新中國史、36年的改革開放史,這一段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可以歸結為一句話,那就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調動最大多數人的力量來建設社會主義,做大這塊“蛋糕”。同時,讓最大多數的人、讓最大多數的群體可以分享到社會主義發展帶來的成果,分享這塊“蛋糕”。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國夢是國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這一重要論斷。因為,在這個夢裡,身在其中的每個人、每個群體、每個行業、每個組織都能共同享有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

  共建共享才能超越“國強必霸”的歷史法則

  一部人類史,既是一部文明史,同樣也是一部血與火的戰爭史。波斯帝國強大,稱霸於西亞,西侵發動歷史上著名的“希波戰爭”﹔雅典強大,為爭奪希臘的統治權,與斯巴達進行了長達27年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奧斯曼帝國興盛,雄霸歐亞非,自視為天下之主﹔邁出冒險航程第一步的葡萄牙和西班牙,稱霸海洋﹔英國通過制度創新,發動工業革命,打造了一個“日不落帝國”的神話……歷史的進步、社會形態的更替仿佛在不斷地印証一條法則——國強必霸。

  但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強國一定會尋求霸權的論斷並不適用於中國。回顧我們悠久的歷史和文化背景,這並不是中國的文化基因。”其一,中國文化始終傳承“共建共享”的“基因密碼”。“與鄰為善、以鄰為伴”是中國人民內心深處最迫切最真摯的願望。其二,當代中國外交所遵循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更是對“共建共享”理念的發展。從上世紀50年代中國政府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到80年代的“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從“和諧世界”再到今天的“太平洋足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國”……可以說,不管國際風雲如何變幻,我們始終倡導“和而不同”、“求同存異”,我們始終希望國與國之間、不同文明之間能夠平等交流、相互借鑒、共同進步,各國人民都能夠共享世界經濟科技發展的成果。其三,當代中國對外開放政策也是“共建共享”精神的高揚。全球化的今天,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裡,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裡,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當代中國,越來越成為國際社會應對恐怖主義、網絡安全、種族沖突、生態危機等全球性問題時的重要力量,在促進各國共同發展、增進人類共同利益、共同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園的進程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中國夢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夢,中國夢,不僅是中國的夢,也是世界的夢。

  總之,經由共建共享,中國夢連接了過去、現在和未來,貫通了“修齊治平”家國同構的理想,連接了當代中國與外部世界。如果說追求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是中國夢和“美國夢”、“歐洲夢”相通相似之處的話,那麼推崇“共建共享”的價值理念,就是我們相較於西方夢偏重強調自我、注重突出個人的特色之處和比較優勢,而這,也正是“中國夢”的世界意義之所在!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