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以改革創新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

韓俊 葉興慶

2014年03月22日10:3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農業是擴內需調結構的重要領域,更是安天下穩民心的基礎產業。實現今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7.5%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5%左右的預期目標,很重要的一條是必須保証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給。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放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推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改革發展。這既是做好今年經濟工作的重要舉措,也是貫穿我國現代化建設全過程的重大任務。必須立足國情農情,順應時代要求,緊緊圍繞“生產技術先進、經營規模適度、市場競爭力強、生態環境可持續”這一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的科學內涵,破除體制和觀念障礙,大膽探索實踐,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取得新成效。

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對我們這樣一個泱泱人口大國而言,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面對國內資源環境條件、糧食供求格局和國際貿易環境變化的新形勢,應牢牢掌握糧食安全的主動權,實施“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關鍵是要把握住兩點:

一是提高產能。目前我國小麥、水稻、玉米的單產水平分別僅為單產排在前10位國家平均水平的60%、71%和67%左右,未來我國糧食增產潛力仍然十分可觀。把潛力變為現實生產力,必須堅守耕地紅線,加快建成一批旱澇保收高標准農田,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集中力量在水利建設方面干幾件大事,支持引水調水、骨干水源、江河湖泊治理、高效節水灌溉等重點項目。深化種業體制改革,建立“育繁推一體化”機制,加快現代種業發展。激發農業科技人員推廣技術、服務農民的積極性。加快推動以農業機械為重點的農業生產工具變革,發揮深鬆整地對增產的促進作用,認真落實好今年1億畝的試點任務。進一步明確中央和地方的糧食安全責任,落實“米袋子”省長負責制。

二是適度進口。雖然去年我國谷物隻進口了1459萬噸,對外依存度僅2%﹔但進口了6338萬噸的大豆、922萬噸的食用植物油、456萬噸的食糖,以及為數可觀的其他農產品,相當於在國外使用了8億多畝播種面積。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我國不可能關起門來搞農業。適當增加糧食進口,加快農業走出去步伐,是我國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理性抉擇。必須審慎把握好進口規模和節奏、方式和布局,注重進口來源多元化。應給國際市場穩定的預期,逐年、緩慢、均衡地釋放我們的進口需求,讓國際市場有一個反應的過程和增加產能的時間。

創新農業經營方式

目前我國農村戶均耕地約半公頃。這種小規模、分散的家庭經營方式存在明顯的局限性。必須堅持以家庭經營為基礎與多種經營形式共同發展,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應該充分考慮勞動力轉移程度、農業社會化服務和機械化水平、經營作物品種、土地自然狀況等因素,統籌考慮增產和增收的平衡、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生產率的平衡以及效率和公平的平衡,引導土地流轉和集中,因地制宜確立家庭經營的適度標准。有關測算表明,在北方單季地區,家庭經營的適度規模應在120畝左右﹔在南方兩季地區,則為60畝左右。發展適度規模家庭經營,要從我國基本國情出發,既要積極鼓勵,也不能揠苗助長﹔既要避免土地撂荒和經營規模過於碎小,又要防止土地過度集中,加大就業壓力和社會不公。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應扶持發展專業合作、股份合作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針對土地流轉主體日益多元化、跨區域流轉現象趨於普遍的實際,要探索建立土地流轉風險保障金制度。應健全多元化的農業服務體系,穩定農業公共服務機構,加快培育各種類型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搞好信息、技術、購銷、金融、農機等全方位服務。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支持具有資質的經營性服務組織從事農業公益性服務。

建立農業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

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仍十分脆弱。我國北方等重要農產區打井取水造成地下水資源被過分攫取而瀕臨枯竭。化肥、農藥施用強度高,流失量大,使耕地和地下水受到大面積污染。工業及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農村地區工業“三廢”排放量及污染呈增加趨勢。各種農業面源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工業點源污染造成農村水質變壞、土壤污染,直接影響農產品的質量安全,並直接危及群眾健康。

農業可持續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必須把生態環境可持續作為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目標,協調兼顧實現高產高效與資源生態永續利用,以解決好地少水缺的資源環境約束為導向,大力發展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農業。要調整嚴重污染和地下水嚴重超採耕地的用途,有序實現耕地休養生息。加強土壤污染治理,增強受污染土壤的生態修復能力。加快節水高效農業發展,積極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加強農業水污染治理,對華北地下水超採漏斗區進行綜合治理。推進新一輪退耕還林,開展植樹造林、防沙治沙、濕地保護,建設農田防護林,恢復草原生態植被,加強水土流失綜合防治,加快荒漠化、石漠化治理。完善森林、草原、濕地、水土保持等生態補償制度,多渠道籌集生態效益補償資金。

強化農業支持保護政策

堅持增加投入總量和提高使用效率兩手抓。公共財政要堅持把“三農”作為支出重點,中央基建投資應繼續向“三農”傾斜,優先保証“三農”投入穩定增長。拓寬“三農”投入資金渠道,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通過貼息、獎勵、風險補償、稅費減免等措施,帶動金融和社會資金更多投入農業農村。對大中型農田水利、重大技術推廣、農業生態環境治理等需要公共財政提供保障的領域,政府要保障其必要的投入。對農村勞動力培訓、農業保險等以及農民直接受益的小型公益設施建設等准公共領域,政府要根據其重要程度採取不同的支持方式。繼續實行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等政策,新增補貼向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產區傾斜。加大農機購置補貼力度。加大對產糧大縣的扶持力度,完善支農資金分配和財政轉移支付機制,逐步縮小糧食主產縣人均財力與全省和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

順應市場供求規律,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堅持市場定價原則,探索推進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與政府補貼脫鉤的改革,逐步建立農產品目標價格制度,在市場價格過高時補貼低收入消費者,在市場價格低於目標價格時按差價補貼生產者。今年將啟動東北和內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標價格補貼試點,探索糧食、生豬等農產品目標價格保險試點,開展糧食生產規模經營主體營銷貸款試點。為保持政策的穩定性連續性,今年還將繼續提高小麥、稻谷最低收購價格,繼續執行玉米、油菜籽、食糖臨時收儲政策。

(作者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14年03月22日 06 版)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崔小粟、姚奕)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