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國家行政學院褚鬆燕教授。 黃策輿 攝
人民網北京3月14日電 (朱書緣)今天上午,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唐任伍院長、國家行政學院褚鬆燕教授做客人民網,以“從兩會熱點看全面深化改革”為主題與網友交流。談及政府簡政放權過程中出現“最后一公裡不通暢”的問題時,褚鬆燕指出,原因在於放權不徹底,避重就輕,需要在法治思維下,建立權力清單、預算管理、權力監督、責任追究等一系列配套制度。
褚鬆燕說,為什麼說是最后一公裡不通暢,或者中間梗阻呢?恰恰在於政府內部。簡政放權到現在為止,以行政審批這個角度來說,已經取消下放416項,總理承諾今年再取消下放200項。這樣一來帶來了什麼?政府自我改革。政府自我改革過程當中就涉及到有些部門和分配相關的利益、關聯的權力很可能不願意放。這是政府內部造成的梗阻,最后一公裡不通暢,一方面是放權不徹底,避重就輕,把容易的都給放了,然后難的給它打扮打扮,讓大家看不出來,最后自己還抓著。另外一種是服務不到位。為什麼?隻要不去做的,要麼沒利益,要麼責任太大。
在政府工作報告和昨天的答記者問中,李克強總理都在強調法治思維。褚鬆燕指出,管理“權”和“錢”,即抓在手裡的權力有依據,政府行使權力要有法可依。在法治思維之下,建立一系列相互關聯、配套的制度,形成制度的鏈條。比如這次提到的“權力清單”制度就是第一步。緊接著是預算管理,還有相關的事權和支出責任相一致。緊接著下一個制度就是公共信息公開。我們在這裡並不僅僅說的是政府信息公開,隻要是從社會當中、從市場當中獲取了資源的組織,都應該把相關的財務制度、活動項目執行情況等信息公開
此外,褚鬆燕認為,還有相關監督制度、公眾參與機制、責任追究制度的建立。其中,責任追究制度是很重要的環節,不是有了權力才有責任,應該是有了責任,所以才賦予你這個權力。權力行使過程當中,出了瑕疵、出了問題,依照法治的要求,過來追究你相關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