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3月7日電(萬鵬) 3月6日下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湖北代表團舉行第三次全體會議,審議了《政府工作報告》。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經濟學家辜勝阻在審議中表示,李克強總理的城鎮化路徑是“3+X”路徑而非媒體解讀的“三個1億人”。3=“進城落戶1億人﹔棚戶區改造和城中村改造惠及1 億人﹔中西部就地城鎮化1億人”﹔X=對不能落戶的常住人口實行居住証制度,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使農業轉移人口和城鎮居民共建共享城市現代文明。使更多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納入城鎮教育、實現異地升學,實施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X是改革共識最大的城鎮化改革,是“3+X”路徑的重點。媒體解讀說“三個1億人”是新型城鎮化路徑的完全版是對政府工作報告的誤讀。
辜勝阻認為,幾億轉移人口的市民化、城鎮化是舉世矚目的改革發展議題。政府工作報告全面、科學、系統地界定了這一重大議題的路線圖。新型城鎮化的最大特點是強調人的城鎮化,其核心和重點在於推進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讓城市常住人口享受平等的公共服務是市民化的關鍵。報告除了講到“三個1億人”(轉移人口落戶1億,中西部地區就地就近轉移1億,棚戶區改造、城中村改造惠及1億人)之外,還講到一個路徑,就是在不改變戶籍的前提下,為外來人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因此,總理的城鎮化路徑是“3+X”路徑而非媒體片面解讀的“三個1億人”。居住証制度作為城鎮流動人口的服務管理體制的一種創新,是“X”改革最重要的舉措。如何讓非戶籍常住人口獲得基本公共服務?如何解決暫不具備落戶條件或者不願落戶城鎮人口的教育、就業、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保障問題?這正是居住証制度的要點。居住証制度不僅有利於提高城市治理的能力,還有助於推動真正的遷徙自由化改革,為實現城鄉戶籍統一打下基礎。
辜勝阻建議,要讓幾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市民化,可採取四種不同的形式:
一是不改變戶籍、持有居住証享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的城鎮常住人口市民化形式,即“X”路徑改革。這種市民化人口在流入地享有類似子女教育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保留農村戶籍。這種市民化形式最受歡迎且改革共識最高。有調查表明:約75%的農民工不願意改變戶籍,因為80%的農民工在城市就業是不穩定的,而農村戶籍上又附著了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以及各種涉農補貼,“含金量”非常高。農民的心態決定了這一形式是未來市民化的最主要形式。城鎮化不能隻看戶籍,有了戶籍沒有公共服務也不能叫市民化。
二是農業人口改變戶籍、落戶城鎮的市民化形式。這類人要放棄農村戶籍和附著在土地上的福利,但可平等享有市民的所有權利。對這種類型的市民化要靜觀其效,因為差別化的落戶政策使農民工在大城市落不了戶,小城市又不願意去落戶。這種市民化方式風險最大,要穩而不能過急過快。
三是中西部地區就地就近城鎮化的市民化形式。這類人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已經城鎮化了,與家人生活在一起,沒有“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問題。這是當前社會代價最小、市民幸福感最好的城鎮化方式。這種形式在產業和勞動力雙轉移的背景下非常具有生命力。中西部地區各級政府要因勢利導,順勢而為,在合理承接東部沿海產業向中部轉移過程中,為外出勞動力回歸創業和就業營造良好環境。
四是在城中村改造過程中,村民變市民的市民化形式。城中村改造既可以惠及城中村農業人口,又可擴大城市住房供給,既關乎城鎮化質量的提高,又關系到數量的增長,這種形式潛力很大,可大力推進。
相關專題 |
· 辜勝阻專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