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
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指出,推進城鎮化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途徑,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是擴大內需和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城鎮化的關鍵詞在“化”,這個“化”字表明,它不單純是“城鎮建設”,而是產業發達、就業充分、社會和諧、生態文明的綜合體,是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市民與農民、人口與環境協調發展、相得益彰的現代文明的進步過程,其實質是人的城鎮化,是人民主體的城鎮化。其中最重要的是,要以人為本,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提高城鎮人口素質和居民生活質量,把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作為首要任務。為此,必須正確處理好以下關系。
正確處理城鎮建設與產業發展的關系
城鎮化的發展,要十分注重城鎮的建設,因為城鎮建設水平是城鎮生命力之所在﹔但更要注重城鎮產業的發展,隻有城鎮的建設而沒有產業的發展,這個地方就不能稱之為城鎮化。既有美好的城鎮建設,又讓進入城鎮的、有勞動能力的人能夠充分就業,才是有持久效力的城鎮化。“安居樂業”這個成語,“樂業”是前提,“安居”是表現,沒有“樂業”就沒有“安居”。正如省長陳敏爾所說“產業是一個地方、城市綜合實力和競爭力的重要體現。沒有產業就沒有就業,沒有就業就沒有稅收,沒有產業也不可能有可持續的生態保護”。因此,推進城鎮化的發展,就要發展各具特色的城鎮產業體系,強化城鎮間專業化分工協作,增強中小城市產業承接能力。需要明確的是,各產業部門的構成及相互之間的聯系、比例關系雖然不盡相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大小也不同,但產業本身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隻要市場有需求的產業,都應當給予扶持。產業結構調整的合理化和高級化,是市場決策的結果,是相互更新交替的結果,而不是人的主觀意志的結果。
正確處理農業和工業的關系
城鎮化是工業文明的伴生物,特指伴隨工業化的進程,農村人口向城鎮的轉移和聚集,以增加就業機會和提高收入的過程﹔而城鎮化是農業發展的衍生品,是指任何國家的城鎮化都不能突破農業穩定、糧食安全的底線,尤其是有著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農業發展、糧食安全、耕地保護、生態文明是中國整體城鎮化戰略的基本前提。工業和城鎮的快速發展和由此積累起來的財富,將為以工促農、以城帶鄉提供重要的物質基礎,而城鎮人口增加和消費結構的升級,又會拉動農產品需求增長,提高農業的比較效益。正確處理農業和工業關系的對應理念是:農業是基礎,工業是動力。農業發展和工業發展應當相向而行、協同並進。穩定農業基礎,確保糧食安全,才有推進城鎮化的可能﹔增強工業實力,確保就業安全,才有推進城鎮化的動力。
正確處理農民和市民的關系
推進城鎮化,必須解決好進城農民收入和社會保障問題,要堅持工農互惠的基本政策,讓他們共享發展成果,共有國民待遇,尤其要有統一的戶籍制度和公平的就業機遇。當前農民轉移進城面臨兩大現實問題,一是農村住房如何處理,能否變換成進城所需要的資金保障﹔二是身份轉化為市民后,能否繼續保留承包地收益權、能否自主處置承包地使用權等,這些現實問題解決不好,農民很難放心進城。農民權益和市民權益應當相向而行、協同並進,這樣才能破解城鄉二元結構,解決農民收入陷阱,最終實現整個國家的現代化。
正確處理農村和城市的關系
中國現代化最重要、最艱巨的任務是解決“三農”問題,實現農業的現代化和多數農村的城鎮化﹔最大的風險是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而農業和農村發展滯后,城鄉發展嚴重失衡。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推進城鎮化,決不能搞所謂的“去農村化”,城鄉一體化也不是城鄉同樣化。城鎮和農村要和諧一體,各具特色,相互輝映,不能有巨大反差,也不能沒有差別,否則就會城鎮不像城鎮,農村不像農村。城鎮化要帶動新農村建設,而不能取代新農村建設。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應當相向而行、協同並進,堅持以城帶鄉、城鄉一體的基本政策,這樣才能避免農村破敗不堪、城市投資過度的二元畸形的不公平發展現象。為推進新農村建設,需要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在堅持家庭承包經營基礎地位的前提下,放活土地經營權,使基本經營制度更有活力,使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等4類新型主體,成為從事農業生產的主力軍,通過規模經營和標准化生產,提高農業經營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以吸引年輕人務農、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為重點,為農業現代化注入人力支持和持續保障。(執筆:李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