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文化消費,用“前景很光明,道路很曲折”來概括其現狀比較客觀。之所以說其“曲折”,針對目前制約其發展的三點問題,即“沒錢、沒時間、沒興趣”。
一般來講,居民文化消費的總量和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呈正相關比例關系。統計顯示,發達國家居民的文化消費約佔其可支配收入的10%∼15%左右。在我國,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文化消費總量為1627元,大致佔可支配收入的6.6%,文化消費佔居民消費的比重較低,與發達國家有著不小差距。同時也反映出我國居民總體收入水平不高,消費結構尚處於從“溫飽型”向“享受型”過渡的轉型階段。
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競爭日益加劇,生活節奏日趨加快,並不是所有人都有“時間”去進行文化消費。根據國家旅游局公布的數據,國人日均休閑時間僅為3小時,而文化消費則需要從這麼一塊小蛋糕中分出極大的比例出來,確實很有難度。據統計,國內大部分人每周可用於文化消費的時間主要集中於2∼5小時。因此,在現有社會發展和競爭的前提下,城鄉居民“沒時間”進行文化消費的現狀短期內不會發生根本性改變。
除上述兩個較難在短期得到改觀的客觀因素之外,文化消費還存在著“供需不平衡、產銷不對路、產品價格高”等問題。比如,大部分人認為圖書價格應該在20∼30元之間,電影票價在30∼80元間,其價格心理預期都低於目前的實際市場價格。從文化產品的滿意度看,超過一半的人認為當前紙媒、廣播影視的滿意度為“一般”。
要破解目前制約文化消費提升的三個難題,關鍵要“對症下藥”,找到打開鎖頭的鑰匙:
對於“沒錢”進行文化消費的問題,顯然關鍵在於穩步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先把收入的總體蛋糕做大,才有條件提升居民文化消費總量。其次要解決好居民日常消費的后顧之憂,把擠佔居民消費剛性支出的大頭,即“住房”“醫療”“教育”三部分的社會保障部分做好,從而釋放出大量可靈活用於文化消費的資金,從“源頭”上給文化消費以供給保障和長期動力。
對於“沒時間”進行文化消費的現象,解決起來則要找到撬動杠杆的“支點”,當務之急是加大公共文化服務投入。由於居民每天可用於文化消費的時間隻有1∼2個小時,那就意味著要加大文化消費的便捷性,讓居民能夠在觸手可及的地方獲得便捷的文化消費服務。以圖書公共服務設施為例,按照國際圖聯的標准,每5萬人應擁有一座圖書館,有效服務半徑約為4公裡。而我國的現狀是每46萬人才有一個圖書館,平均輻射半徑為57公裡。這樣的覆蓋半徑從便捷性角度看,還無法支撐便捷的文化消費基礎結構。據統計,我國公共文化投入與公民文化消費的拉動比例約為1︰50,即1元公共文化投入能夠帶動50元的公民文化消費行為。因此,加大公共文化投入將對文化消費的發展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對於“沒興趣”進行文化消費的情況,則需多管齊下解決文化消費產品供應不足的問題,主要從擴大文化市場供給、降低單位產品成本、繁榮藝術創作、提供更多優秀文化作品等方面來加以解決。
應該看到,由於數字文化產品具備覆蓋廣泛、獲取方便、單位產品價格低廉甚至免費、網絡草根創作踴躍等特點,剛好能夠緩解上述三個制約性問題,因此發展數字文化產業,促進居民文化消費,必將成為社會、經濟和技術發展的長期趨勢,也將成為文化消費的主要增長點和創新點。
(作者系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