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俞可平:公平優先應成為新的策略選擇

俞可平

2014年02月19日13:55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公平優先應成為新的策略選擇

■ 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決定提出,“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這一論斷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這實際上就是把公平正義置於最優先的地位,就是倡導“公平優先”。“公平優先”是對社會主義本質的回歸,表明黨對社會主義終極價值堅持不懈的追求。

公平正義,是指社會的政治權益、經濟權益、文化權益、生態權益和其他權益在全體公民之間公平而合理的分配,它意味著權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機會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

改革開放初,我們採取了“讓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非均衡發展政策,並且明確倡導“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迅速崛起,年均GDP增長率超過9%,創造了人類經濟史上的奇跡。事實已經充分証明,這是完全正確的策略選擇。然而,不可否認,社會利益已經開始急劇分化,不同的利益群體事實上已經形成,改革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已經發生重大變化。我國的現代化建設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社會公正問題變得前所未有地突出。如果繼續堅持“效率優先”而不是“公平優先”的原則,不採取果斷有效的措施,使利益分配更多地向困難群體和貧困地區傾斜,就會背離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長遠目標。十八屆三中全會直接把公平正義當作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一個實質性的飛躍。

怎麼理解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或者說什麼是“出發點”和“落腳點”?簡單地說,改革既要從公平正義開始,最終又要回到公平正義上來。再具體一點說,全面深化改革,要從解決公平正義方面的問題著手,最終又要把是否解決公平正義方面的問題作為目標。

先看改革的出發點。把公平正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就是要按照公平正義的標准來尋找社會發展中的突出問題,破除損害公平正義的體制機制障礙。不難發現,在經濟、司法、教育、健康、環境、性別和社會保障等方面,公平正義的問題已經存在。貧富差距、城鄉差距和東西部差距,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社會整體進步的“新三大差距”。把公平正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要求我們把能否解決這些問題提高到是否真正堅持社會主義的高度來看待。

再來看落腳點。把公平正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落腳點,就是要按照公平正義的基本價值,在經濟、政治、司法、文化、教育、環境等領域設定一個個具體的改革目標,並且按照這些具體的公平正義目標來建立和健全各種體制機制。要實現公平正義這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就必須建立切實可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並且根據公平正義的制度安排,制定一系列的公共政策。把公平正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落腳點,關鍵在於制度和政策的創新。此外,與制度建設同樣重要的是,還要按照公平正義的具體目標,來評估和檢驗全面深化改革最終是否取得了成功。例如,我們應當像聯合國的“千年發展目標”那樣,設定縮小收入差距或城鄉差距的階段性目標,然后按照預定的目標對改革進程進行評估,並且根據評估結果及時調整改革策略。

社會公平正義的物質基礎在於經濟利益的分配。從我國社會發展的現階段實際情況來看,實現和維護公平正義,首先要求通過合理的分配制度,把社會成員的收入差距控制在合適的范圍內,避免因收入差距的過分擴大而導致兩極分化。然而,要全面維護和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除了縮小收入差距,擴大社會保障,維持基本的經濟公平外,還必須從法律、制度、政策上努力營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保証全體社會成員能夠比較平等地享有教育、醫療、福利、就業、參與社會政治生活和接受法律保護等權利。

當然,“公平優先”並不意味著不講效率,相反,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應當極其重視效率。推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身就意味著對效率的肯定和重視。公平與效率從根本上說不應矛盾,因為它們的作用各有側重,效率的重點作用領域是利益的生產,而公正的重點作用領域是利益的分配。公平與效率都是社會主義的重要價值,追求公平與效率的統一,是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既要發展生產力,又要維護公平正義,講的就是既要效率,又要公平。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必須處理好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既避免社會差距懸殊,又防止平均主義傾向。

總之,公平正義是衡量社會全面進步的重要尺度。中國有句古話,就是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但對於公平和效率,我們應當兩者都要,要“魚和熊掌兼得”。既要公平,又要效率﹔“公平優先,兼顧效率”,應當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的策略選擇。

(作者為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教授)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