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尊重農民和基層首創精神”,這是很重要的提法。在許多人看來,農民在政治上是保守的。翻檢一些經典理論,這種“保守”已是定論。在中國,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降,關於農民保守的理論判斷,同時也成為政治判斷,成為國家政策的內在根據。因此,當政策安排遇到農民的不合作或者抵制時,宣傳導向上總是對農民批評指責,實際工作中則對農民粗暴強制。這種指責和強制,在相當時期內成為國家處理與農民關系的基本態度。
但是,我們看到,改革的現實進程挑戰甚至顛覆了傳統的理論判斷,起碼,人們不能再籠而統之地動輒指責農民“保守”“落后”。檢視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劇變,於經濟而言,農業家庭承包由農民開辟﹔於政治而言,村庄直接選舉也由農民開辟﹔於社會而言,農民的訴求表達頑強而有力,新的利益協調機制正在農民的抗爭中發育。農民已經並正在繼續展示巨大的歷史創造力,推動了中國的改革。由此而言,農民不僅不是社會變革中的保守力量,而且是奮發有為的能動力量。
當下中國的政策制定和學術研究,需要調整觀察農民的基本思路,不應該總是用先進還是落后這樣的視角去看農民,也不應該用這樣的視角去看其他社會群體。權利也許是更好的觀察角度,包括經濟的權利、社會的權利、政治的權利等等。或者說,農民是先進還是落后不重要,重要的是農民是否應該有這樣的權利。農民要求擁有土地,要求參與公共事務,要求享受同等的政府服務和社會保障,根本的問題是農民是否可以擁有這樣的權利。這裡原本沒有落后或者先進的問題。筆者認為,晚近以來,中國農民主張自己的權利,成為沖擊既有制度體制的有生力量,或者說成為改革的推動者,這應該成為觀察思考農民問題的重要角度。從這個角度看,傳統的“農民保守論”需要做出理論的檢討批判。中國的改革在一定意義上成為農民的改革,中國的農民在一定意義上成為改革的農民。
在現實的改革進程中,農民與中國改革的內在關系,集中體現在幾個重要的關系層面上。主要是:農民與高層政治的關系、農民與基層政府的關系、農民與村庄自治的關系、農民與鄉村建設的關系、農民與社會穩定的關系。換個角度說,在中國現代化進程的當前階段,國家要處理好與農民的關系,需要從這個層面做出具體而實在的努力,或者說是展開深刻有力的制度創新。筆者認為,關於農民與國家關系的研究,重要的不是結論或者觀點本身,而是問題的充分提出和討論的自由展開。在相當長時間裡,在許多人看來,因為有了某種偉大的理論,因為有了某些偉大的人物,中國甚至人類未來發展的重大方向和重要問題,都在根本上解決了。但事情不是這樣簡單,起碼這幾十年來的發展改革過程說明,許多所謂輝煌的思想、英明的人物往往是靠不住的,雖然他們的歷史貢獻必須尊重,但是,以為某種理論體系可以解決社會發展中的根本問題,顯然是過於天真了。本質上,將某些領袖人物神聖化,將某種思想或者理論神聖化,是對民眾的愚弄。解決當下的問題,實現良好的未來發展,根本上需要依托民眾自己的智慧和選擇,需要更多的自由探索,需要更好的發揮創造,而不是自稱高明的人物或者理論。讓“思想沖破牢籠”,打破關於思想與理論的壟斷,這才有利於有效地探索改革與發展中面臨的問題。這種探索不應該成為特權,所有人都有參與探索獨立思考和自由表達的權力。
(作者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主講人)
相關專題 |
· 《人民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