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張永剛:怎樣優化黨員隊伍結構

2014年02月17日10:35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怎樣優化黨員隊伍結構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健全黨員能進能出機制,優化黨員隊伍結構。實現黨員隊伍結構優化,筆者認為應處理好幾個關系。

數量與質量的關系

當前,我們黨總人數已達8512.7萬,基層黨組織也有420.1萬個,從人口絕對數量上看,中國共產黨已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大執政黨。黨員人數過多,管理幅度過大,就會增加管理難度和成本,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面臨的問題就會更加復雜。因此,當前在思考黨員隊伍建設時,一方面要積極創造條件,使社會優秀分子有機會加入我們黨,另一方面要把提高黨員素質作為中心任務,重視質量建黨,實現黨員隊伍建設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的戰略轉變。

“進”和“出”的關系

保持組織成員能進能出,成員加入時擁有均等的機會,退出時出口能夠通暢,“進入”“管理”及“退出”等環節互為一個有機整體,是組織不斷獲得新鮮血液,保持肌體健康、生機、有活力的重要條件。黨組織的健康發展,也需要做到這點。但是,當前在黨員隊伍建設中,從整體上看,黨員發展工作要比黨員退出工作受重視程度高,工作成效也更明顯。究其原因,主要在於以下兩方面。

在黨員發展上,黨所具有的影響力、號召力,使得廣大先進分子願意加入黨組織,踐行黨的理想、信念。與此同時,黨的執政地位對一些投機分子來說也有足夠的誘惑力,為了成為其中一員,他們會想盡一切辦法達到黨員發展標准。另外,對黨務管理者來說,發展多少黨員有時候會成為衡量黨務管理政績的一個重要指標,無疑,他們會重視這項工作。

在黨員退出上,一方面,在我國黨員被當作一種政治待遇,成為黨員說明得到組織認可,而被黨除名則意味著個人政治前途的終結。社會上尚未形成黨員從黨組織中有進有出是正常現象的氛圍。基於此,有些黨員即使不想再為黨工作,他們也不願、甚至不敢提出退黨要求。另一方面,盡管《黨章》規定了有關黨員退黨和自行脫黨的條件,但實際執行起來可操作性不夠。另外,一些領導怕承擔教育管理不善的責任,奉行“好人主義”,怕得罪人,不願管,甚至不允許黨員自動退黨。由於沒有從整體看待黨員“進”和“出”的關系,造成了黨員隊伍循環通道堵塞,一些不合格黨員沒能及時得以替換、剔除,黨內消極現象不斷增加。

外延調控與內涵提高的關系黨員隊伍結構是一個包括了年齡、職業、民族、文化、性別及素養等要素的大系統,這些要素有些具有可變性,有些具有不可變性,實現這些要素合理搭配,優化組合,需要處理好外延調控與內涵提高的關系。

對可變要素和不可變要素可分別採取內涵提高與外延調控的方式進行優化。如黨員的學歷層次結構這種可變要素的優化,可以通過加強文化培訓,給廣大黨員提供提升學識層次的機會等內涵提高的方式來實現,而對涉及黨員隊伍民族成分、性別結構等不可變要素可通過加強少數民族群眾、婦女入黨工作,在保証質量的前提下,逐步增加其數量等外延調控的方式來實現。

優化不同要素所採取的內涵提高與外延調控方式不是截然分開的。比如優化黨員隊伍知識結構,我們還可以通過做好知識分子入黨工作,大力發展知識分子黨員來實現。

對於黨員素養這類要素,需要同時重視外延調控與內涵提高兩種方式,一方面建立一個科學的選拔機制,將優秀人才、先進分子引進到黨組織中來,另一方面加強黨員的教育和管理,通過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獎懲機制,使廣大黨員不能懈怠、不敢懈怠、不願懈怠,力戒走“重引進、輕管理”的老路。總之,優化黨員隊伍結構,既要根據黨員隊伍構成要素的不同特性採取不同方式,同時又要注意不同方式的綜合使用。

主體性與非主體性的關系在黨員隊伍建設中,黨員的來源及黨員隊伍成分的構成也應該反映出這種主體性和非主體性的差別,否則,會對黨的性質造成影響。基於此,目前我們在思考加強黨員隊伍建設,不斷優化黨員隊伍結構時,就要對黨員隊伍主體成分和非主體成分有個明確認識。

一方面,要堅持主體性。在積極吸收其他社會成員中的優秀分子加入我們黨的同時,不能忽視主體成分在黨員隊伍中所佔的比重,輕視他們的地位。

另一方面,重視非主體成分的作用。鑒於中國特殊國情,我們在重視黨員隊伍主體成分建設的同時,也要重視非主體成分的作用。非主體成分的黨員盡管人數有限,但代表范圍廣,他們在政治上要求進步,對社會發展也作出了貢獻,允許他們入黨,既為黨員隊伍建設增添了新鮮血液,有利於增強黨的影響力,同時也能反映我國社會民主進步。

總之,優化黨員隊伍結構,對主體性成分與非主體性成分既要區別對待、各有所側重,同時又要兼顧二者的統一,做到相互聯系、共同進步,既要突出黨的先進性,又要使黨有廣泛的群眾基礎,體現廣泛性。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實習生、朱書緣)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