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政策試驗,指的是凡屬影響持久、深入、廣泛的大型公共決策,在可能的情況下,要選擇若干局部范圍(如單位、部門、地區)先試先行,然后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再形成整體性政策或者再全面鋪開實施政策這樣一套做法。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歷史時期領導的改革,是在沒有前人經驗、他國成例作為參照的條件下進行的,具有突出的開創性和探索性。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是個很大的試驗”。政策試驗作為政策工具,一直被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並且形成一套成熟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具體地說,政策試驗對改革決策所起的作用主要有這樣幾方面。
使中國的改革決策得以把發展目標的緊迫性與發展過程的漸進性很好地結合起來。中國的現代化是追趕型現代化。如果發展目標低,中國就難以擺脫落后狀態﹔如果發展目標高,在發展過程上又急於求成,企圖一步到位,造成的后果也是不堪設想的。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找到了把發展目標的緊迫性和發展過程的漸進性很好地結合起來的有效方法:一方面,他強調發展目標要高,發展速度要快﹔另一方面,他又強調“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強調“摸著石頭過河”,強調試驗和試點的作用。政策試驗使中國的改革決策既避免了可能因追求高目標而導致的急躁冒進,也避免了因強調漸進性而可能出現的保守性。
有助於提高改革決策的民主性和科學性。決策的民主性指的是在決策流程上是自下而上、上下互動的﹔在政策內容和政策結果上是體現、維護和增進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策試驗的實行,使分散的、無系統的民意得到整合,並在各試點的試驗中獲得實踐的形式,然后經過總結和提高而形成政策。這樣形成的政策以及政策實施的結果顯然是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的。決策的科學性指的是決策程序的安排和政策工具的配置能夠有效地達成政策目標、政策結果符合政策目標的設定。政策試驗的實行,使決策者針對現實的政策問題,從各試點的實踐中探索設定什麼政策目標、怎樣開掘政策資源和配置政策工具、政策的各種利益相關者朝著什麼方向發生變化,以及它們之間可能存在著什麼樣的因果聯系,從而使形成的政策更符合相關事物固有的規律。中國各項重要的改革決策都強調從中國歷史的和現實的國情出發,“大膽地闖,大膽地試”,從解決一個個具體問題中尋找突破口,在“摸石頭”的實踐中探索和認識“過河”的一般規律,從而切切實實地提高了民主性和科學性。
中國的改革決策因政策試驗而節約了改革的成本,降低了改革的風險。歷史和現實的經驗都証明,任何重大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改革,如果不經過政策試驗,都可能出現決策失誤,使改革付出巨大的成本,甚至演出滿盤皆輸、萬劫不復的慘劇。中國1958年發動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由於違背了一切經過試驗的原則,結果強動員造成了大災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各方面發生的變革都是史無前例的,但是由於各項改革決策都是建立在試點——推廣的基礎上的,就使改革基本上避免了大的失誤的發生,鄧小平就此指出:“我們的辦法是不斷總結經驗,有錯誤就趕快改,小錯誤不要變成大錯誤。”
使中國的改革決策得以及時發現和大力扶持新生事物成長。對中國的改革決策來說,發現和扶持新生事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甚至可以說是其生命力所在。改革開放的過程就是一個又一個新生事物破土而出,突破現行規制的過程。改革決策的根本任務就是要使這些事物從不被承認到得到承認,從受壓制、受鄙視到獲得健康成長所需要的制度空間。而政策試驗,由於它本身具有的探索精神和發現機制,使它往往能夠為新生事物的發現和成長鳴鑼開道,並為它們的生命力和優越性的施展創造條件。通過政策試驗,一個又一個新生事物進入了改革決策的視野﹔決策者以扶持這些事物的成長為訴求,得以大刀闊斧地進行制度創新。
為中國的改革決策提供了不斷完善和及時糾錯的機會。為政策實施而做的試點,其主要目的是測試政策的可行性和執行效果,探索如何根據各個地方、各個部門、各個特殊人群的具體情況去執行政策,為政策的全面推廣提供經驗﹔為政策調整而做的試點,其主要目的是對一項尚在實施的政策進行實地評估,探索對它做部分終止、增益和修訂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並對做這樣的調整先行先試以觀察其實際效果。在以上兩種情況下,政策試驗都為中國改革決策的不斷完善和及時糾錯作出了重要貢獻。
為什麼政策試驗能夠在當代中國的改革開放中大放異彩?答案就是中國現行的政治制度為政策試驗搭建了必不可缺的制度平台。那麼,這個制度平台的構成是怎樣的?
第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這一制度體系中,中國共產黨起著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馬克思主義是黨的行動指南,辯証唯物主義對公共決策有方法論的作用,而這一方法論則是政策試驗的哲學依據。
第二,政策試驗須在一定的政策理念或戰略構想或政策方案的引導下才能進行,盲目的、隨意而為的試驗對於公共決策來說是沒有意義的。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體系中,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核心作用的一個基本體現,就是對改革開放各個階段、各個領域的重大改革舉措進行戰略指導,提出具有統領性、統攝性的大概念、大理論,如“社會主義社會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等等。有這些政策理念或戰略構想的指引,各項具體政策試點的試驗就有了方向,就可以解放思想,在理論聯系實際的基礎上大膽探索。
第三,以試驗——推廣為基礎的政策過程的展開,推手和掌控者是公共權力。在當代中國,實行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制度和實行群眾路線的領導制度,則是保障公共權力在公共決策中有效運作的制度性因素。沒有這樣的組織制度和領導制度給予支撐,政策試驗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
第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體系為“不爭論,大膽地試”留下了制度空間。在領導和群眾都存在廣泛爭議的情況下,要形成整體性政策並付諸試驗是難獲共識的,強行決策勢必導致社會分裂。中國政治制度的優勢在於具有制度彈性,這種彈性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容納多樣性,鼓勵試驗、探索和創新。如果政策理念或戰略構想已經達成共識,在各項重點改革舉措的決策上,就可以“不爭論,大膽地試,大膽地闖”﹔“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經過試驗,從各個試點的實踐中總結和提煉對整體性政策有用的成分。這樣從點到面,用事實說話,就能夠在各項重大改革舉措的決策上消除分歧,達成共識。鄧小平說:“不搞爭論,是我的一個發明。不爭論,是為了爭取時間干。一爭論就復雜了,把時間都爭掉了,什麼也干不成。”
第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體系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改革開放以來,領導體制是穩定的,政策是連續的。這樣,就為政策試驗提供了前提條件。倘若不具備這一條件,試點取得的經驗就難以轉化成政策,難以完成從點到面的推廣,更談不上進行頂層設計。原因很簡單,在一些政治領導人的政策理念引導下進行的政策試驗,隨著發生政治變動和政策斷裂,就失去了彰顯其意義和作用的可能性。
(本文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委托項目“中西方政治制度比較研究”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