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陳曙光:中國的發展優勢如何轉化為話語優勢

2014年02月17日08:20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中國的發展優勢如何轉化為話語優勢

  在如何建構當代中國的學術話語這個問題上,目前有以下三種主張值得引起重視。

  第一,馬克思主義是被實踐証明了的科學體系,它自創立以來始終參與了世界的理性塑造,深刻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進程,馬克思主義的話語即是當代中國的話語,建構中國話語即是回歸馬克思恩格斯的話語,今天我們為什麼要標新立異,為什麼不可以“照著說”——這是回到原典的“教條路向”。

  第二,中國傳統學術話語綿延數千年,已經形成了一套獨具東方古韻的經典話語,這套話語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塑造了獨步歷史幾千年的東方王朝,以至於今天我們才有資格以“復興”這個具有深厚歷史感的詞匯作為時代的主軸,今天我們為什麼要將這套話語棄之不用,為什麼要另起爐灶、另搞一套——這是向后看的“復古路向”。

  第三,西方在幾百年的發展中已經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話語,全球化進程、現代化進程都是在西方話語的主導下實現的,今天我們為什麼不可以與國際慣例接軌,為什麼不能採取拿來主義的態度——這是向外看的“西化路向”。

  那麼,我們該如何看待這三條可能的路向呢?

  首先,中國現階段的社會矛盾和問題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不能苛求以“老祖宗”的話語來解決21世紀中國的問題。老祖宗的話語為我們的建設和改革提供了總的指導原則,但是沒有、也不可能給我們提供現成的具體方案。老祖宗的話語在今天依然好用、依然能用、依然管用,但是,對於風雲變幻的時代而言,不夠用也是事實。馬克思主義原理的應用須考慮本國的特殊性,創造本國特色的話語體系。正如毛澤東同志指出的,“馬克思活著的時候,不能將后來出現的所有的問題都看到,也就不能在那時把所有的這些問題都加以解決。俄國的問題隻能由列寧解決,中國的問題隻能由中國人解決”。“馬教條”不顧時間、地點、條件的變化,將決定當代中國前途和命運的神聖使命托付於老祖宗,這是被實踐証明行不通的方案。中國在任何時候都必須牢牢把握不同階段矛盾的特殊性,創新話語,走自己的路,創造性地解決自己的問題。

  其次,中國現階段的社會矛盾和問題具有時代的特殊性,不能奢望以古人的話語來解決今天的問題。中國傳統學術話語是在中國這塊東方沃土上生長起來的一朵奇葩,它在某些方面達到的高度確實為西方古代文明所不及,甚至也為西方近現代文明所不及。正因為如此,“取其精華”才有其合理性,也是我們對待我國傳統文化應有的態度。然而,“取其精華”的同時不應忘了還要“去其糟粕”。中國傳統學術話語是前資本主義時代的產物,這套話語在農耕文明時代曾經是先進的、管用的,但在現代工業文明時代,它的意義范圍和作用領域則是有限的。如果試圖用它解決諸如現代社會治理、現代政治建構、現代經濟發展、全球秩序重建等諸多時代課題,就顯得力不從心了。如果以為這套話語依然能夠擔當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那麼,西方自文藝復興、啟蒙運動以來一舉超越獨步歷史幾千年的東方王朝的歷史就無法解釋,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國粹不能保國”的歷史就無法解釋,近一個半世紀以來無數仁人志士向西方尋求救亡圖存的真理的歷史就成了無謂之舉,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人民在各條道路、各個主義、各種話語的反復較量中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就成了歷史的誤會了。所以,在今天,試圖將已經完成歷史使命的傳統話語簡單復活而不加改造地“照單全收”是不科學的。

  最后,中國現階段的社會矛盾和問題具有民族的特殊性,不能期待以西方的話語來解決中國的問題。外國的經驗可以作為我國的借鑒,但是,我國遭遇的矛盾和問題帶有典型的本土性和特殊性,所以不能全盤照搬。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某些西方人從未放棄過為中國“出謀劃策”的打算,“毫無保留”地將西方話語的精義無償地奉獻於中國人民。他們秉承話語霸權的立場和話語中心主義的邏輯,把非西方話語看作是現代社會發展的文化阻滯力,把西方話語上升為世界性話語。國內確實也有少部分人跟隨西方人的主張起舞,迷信“西學”,“以洋為重”或“挾洋自重”,照搬西方的話語框架和研究方法,將西方的主流話語視為決定中華民族前途命運的“治世良方”而大肆渲染。然而,如果盲目地將西方人無償提供的話語(譬如經濟發展模式、民主政治模式、社會治理模式、思想價值觀念)植入中國的實際,必定會由於無視中國現階段矛盾和問題的特殊性而導致“水土不服”的結果,從而,西方話語對於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和特殊國情而言,恐怕隻能起到“隔靴搔痒”的作用。

  那麼,怎樣才是建構中國學術話語的正確態度呢?中國學術話語建構隻能走以“我”為主、以“問題”為中心的創建之路,其方向是建構中國特色學術話語體系。

  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在全世界有著廣泛影響的思想,它的話語權是在解答“世界性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的﹔馬克思主義作為當代中國的主流思想,它的話語權是在解答“中國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的。

  直面“中國問題”是重建中國學術話語的根本要求。社會實踐豐富多彩,社會問題錯綜復雜,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十分寬廣。中國學術要重視研究那些事關國家、民族命運,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關鍵問題和前沿問題,這對於提升學術解釋力和學術話語權具有重大的意義。

  當前,國際學術話語“一超主導、西強我弱”的格局沒有根本改變,西方話語壟斷和話語霸權的態勢沒有徹底打破。中國學術在西方學術的夾縫中求生存,但是我們也不能妄自菲薄,中國學術憑借自己的獨特理論創造給人類奉獻了諸多具有世界意義和獨特價值的學術話語,比如,實事求是、獨立自主、和平共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開放、一國兩制、以人為本、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協商民主、中國夢,等等。特別重要的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性實踐是在非常獨特的傳統、國情和社會狀況中展開的,中國走上了一條與西方完全異質的現代化道路,“中國道路”“中國經驗”“中國模式”已經成為國內外學者和政治家們聚焦的中心話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對人類探索社會發展道路、社會發展理論和社會制度的獨創性貢獻,這必將成為當代中國學術話語體系中的核心內容。

  中國的成功經驗,其他話語無法解釋。“中國奇跡”已經不是哪些人不想面對、不願承認就可以不面對、不承認的事實,中國學術若能夠對發生在中國的“故事”給出科學的解釋和說明,若能夠將“中國經驗”與“中國道路”上升為普遍性的概念體系和知識范式,若能夠為人類面對的共同問題給出中國的方案,那麼,中國學術話語的世界意義必將彰顯,國際學術話語的中國時代必將來臨,中國的發展優勢也終將轉化為話語優勢。

  (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理論與歷史研究”負責人、武漢大學教授)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朱書緣、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