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趙江林:謀求“共享型經濟增長”

2014年02月13日10:07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謀求“共享型經濟增長”——中國周邊經濟環境演變與塑造(下)

未來5~10年,與周邊國家和域外大國相比,中國經濟實力尚不具備“塑造”周邊環境的能力,但中國也越過了被動接受周邊環境的“適應者”階段,而是進入了作為周邊環境構造的積極參與者或“調整者”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國理想的周邊經濟環境是繼續有利於中國的經濟增長,以確保中國的順利崛起。不過,多重復雜的現實因素,使得中國現實的周邊環境與理想的周邊環境存在較大的“差距”,未來的主要應對思路是縮小理想與現實環境之間的“差距”,促進客觀的周邊環境朝有利於我們的方向發展。據此,需要應對以下挑戰:

第一,如何減弱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持續性的負面影響?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發生之后,世界經濟增長一直在復蘇、回落、再復蘇、再回落的曲折道路上前行。目前,人們對金融危機何時結束尚存在爭議。金融危機帶來的負面影響難以結束主要原因在於,此次經濟復蘇的動力系統尚未完成更換工作,而舊有的動力系統已不足以拉動世界,特別是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如果金融危機的后續影響繼續存在的話,中國與周邊國家能否保持持續的快速增長就是個問題,畢竟發達國家的消費市場,仍是中國與周邊國家的主要出口目的地。

第二,如何避免中國與周邊國家共同崛起過程中面臨的利益沖突?未來5~10年,周邊國家也將進入經濟增長與結構轉型時期,特別是多數發展中國家制定了以經濟增長為中心的中長期發展戰略,主要的方向是發揮本國生產要素的比較優勢,繼續保持經濟增長的活力。在經濟增長空間有限的條件下,中國與周邊國家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對資源的爭奪、產業轉移和產業升級空間的相互擠壓,以及市場競爭加劇等局面。例如,周邊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在2008年前后產品出口的技術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即低技術產品的出口比例在下降,而普通技術,甚至高技術的產品出口比例在提升,與中國出口結構變化走勢相類似。可以預計的是,因周邊國家謀求經濟發展的共同願望而導致與中國在經濟發展上面臨的路徑競爭、資源競爭、市場競爭等,使得中國比過去面臨來自區內外國家在安全領域施加的更大壓力,如目前的南海問題等。

第三,如何有效應對區外大國的“干預”?在周邊國家經濟實力較弱時期,區外大國對亞洲經濟、安全的影響往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崛起,美國極力想控制中國在地區中的影響,目前,美國加緊與周邊國家商談跨太平洋伙伴關系(TPP)就是明顯的例証。當然,區外大國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也會以維系周邊國家增長態勢為己責,不破壞地區經濟增長的基本格局。隨著周邊國家經濟實力的提升,區外大國看中周邊國家這一新興市場,加緊對周邊國家市場的佔領。比如,美國的出口翻番計劃,其出口目的地基本上放在了中國周邊國家,以有利於美國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從未來發展趨勢看,周邊國家經濟實力的提升,有利於亞洲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世界重要一極,進而減弱區外大國對本地區的干預。

面對上述挑戰,中國應積極謀求與周邊國家實現“共享型經濟增長模式”。所謂“共享型經濟增長模式”,意指中國利用周邊國家經濟發展的機會的同時,也應向周邊國家提供中國經濟增長出現的機會,從而減少上述挑戰帶來的壓力。該“模式”主要基於以下理念:處於經濟增長與結構變動時期的周邊國家,不會輕易放棄對經濟增長這一核心目標﹔對經濟增長的共同願望,是維系中國與周邊國家經濟關系穩定的利益基礎﹔中國與周邊國家之間的經濟關系向更復雜、多層面的關系推進,使得相互掣肘變得成本更高,而相互促進則收益更大。

未來5~10年,中國可採取的主要應對措施包括:擴大中國與周邊國家之間產品和服務的相互進口﹔擴大對周邊國家的投資,在助力周邊國家經濟增長的同時,也有利於增大中國的經濟利益﹔積極參與區內市場整合的制度構建,促進地區層面“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實現﹔加大對周邊國家的支持力度,輔助周邊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更大范圍的互聯互通。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國際經濟關系研究室主任)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