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國強
全球糧食市場波動的影響因素
(一)全球糧食危機的本質近年來,影響國際糧食市場的不確定因素日益增多,氣候變化、糧食“能源化”、“金融化”趨勢日益增強,投機炒作推波助瀾,使全球糧食價格波動更趨劇烈,部分國家因糧食問題導致社會不穩定,全球對“糧食危機”的擔憂揮之不去。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目前全球有近9億人的糧食安全得不到保障,一旦出現糧食危機,就會陷入飢荒。
然而,到底如何認識全球“糧食危機”?一般而言,價格是供求雙方對未來預期的結果,糧食價格上漲未必意味著全球糧食真的短缺了,真正引起全球價格上漲的,是全球對庫存降低的擔心。對全球糧食市場最有影響力的是美國農業部發布的月度全球農產品供需預測報告(WASDE)。以WASDE中對2007∼2008年度庫存使用比的預測數據來分析,2008年全球糧食危機期間,在全球糧食庫存使用比最低時,大米、小麥、玉米、大豆庫存使用比分別為16.7%、17.4%、11.7%、19.5%,大米和小麥甚至進入了FAO設定的17%∼18%警戒線。但是,庫存使用比在16.7%時意味著在新產季糧食上市時,庫存的糧食還可以消費61天,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即使在大米庫存使用比將至16.7%時,全球糧食供給也並未出現實質性不足問題。
但是,既然全球糧食總量供給並未出現實質性不足問題,而且,同時也正值美國燃料乙醇迅猛發展的時期,為什麼部分國家會出現“糧食危機”問題?
分析表明,其根本原因是需求問題。所謂“需求”,是指有購買力的需求。研究發現,2008年爆發糧食危機的國家,大多為低收入缺糧國。糧價上漲對於糧食進口國來說,意味著進口成本的增加。據FAO估計,2007年發展中國家糧食進口費用比2006年增加33%,2008年低收入缺糧國糧食進口總支出比2007年增加約35%。
由此可見,“糧食危機”不是“糧食供應不足而買不到糧食”問題,而是“低收入國家買不起糧食”問題。因此,“糧食危機”的實質是貧困問題。
(二)糧價上漲與全球糧食增產的悖論盡管糧價上漲引發全球糧食危機,使許多貧困人口陷入飢荒之中。但相對而言,糧食價格比其它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幅度卻要低得多。以原油價格(美元/桶)和玉米價格(美元/蒲式耳)為例,在1983年NYMEX推出輕質低硫原油期貨(WTI)時,原油價格與玉米價格的比值為10左右,此后近20年中的大部分時間,此比值一直在5∼10之間,2000年以后,原油價格上漲幅度超過玉米價格上漲幅度,在2005年達到頂峰34.3,目前的比值為13.5,與20世紀后20年相比,糧食相比原油變得更加便宜。
雖然糧價上漲相對較低,但糧價上漲依然大大刺激了供給。過去10年,全球糧食產量不斷增加,有效響應了全球需求增長。從2001年到2011年,全球稻谷產量增加了17%,小麥產量增加了19%,玉米產量增加了47%,大豆產量增加了29%。
(三)全球糧食危機的啟示全球對“糧食危機”的擔憂,還有一個因素是在近幾年的國際糧食貿易中,部分國家實施了限制糧食出口的政策,比如俄羅斯小麥出口禁令,這會不會導致全球無處可以買糧的情況?我們的答案是否定的。
研究表明,在近幾年全球糧價高漲過程中,歷史上曾經出現的糧食出口大國限制糧食出口的情形並未發生,限制糧食出口的基本都是糧食進口國和個別出口國。雖然以俄羅斯、烏克蘭和哈薩克斯坦為代表的黑海地區近年來在全球糧食,特別是小麥出口中的作用不斷增強。但是,總體而言,黑海地區的出口仍不穩定,從全球來看,仍不是一個成熟的國際糧食供應基地。
這給我們的啟示是,全球資源和人口分布不均衡,決定了糧食生產和消費的不均衡,糧食進出口是國際分工的結果。但若鼓勵發展中國家,特別是發展中缺糧國提高糧食自給率,其受全球糧食價格上漲的影響就會小一些。因此,盡一國所能,充分利用資源,提高勞動生產率,發展農業生產,提高糧食自給率是一個國家的基礎性措施,更是人口大國的戰略性目標。在此基礎上,利用國外資源、通過國際市場來彌補缺口也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通過建立全球糧食供應鏈,採取多元化戰略來分散境外糧食供應的結構性風險,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全球農業資源與糧食供給潛力
目前有觀點認為,全球人口增加、需求也將隨之增加,但全球耕地有限,因此認為全球糧食供給存在嚴峻問題。筆者認為,判斷未來糧食供給,不僅要考慮耕地和水等有形資源的潛力,更要考慮科技進步帶來的單產增加等無形資源的潛力。在適度價格的刺激下,未來全球糧食供給完全能夠滿足需求增長,全球糧食危機的根源不是糧食供給會出現問題,仍是糧價上漲背景下貧困國家“買不起”的問題。
從土地資源看,全球尚有較多的可耕地,總量超過14億公頃。根據FAO模型測算,適合種植稻谷、小麥、玉米、大豆的面積均超過10億公頃(不同品種之間存在重復計算),增產潛力達8%∼10%。
從單產潛力看,育種技術、栽培技術等科技進步是產量提高的主要推動因素。1960年以來的50多年,單產增加是幾大主要糧食品種增產的主要貢獻者,三大谷物增產的80%以上來自單產提高。因此,未來全球糧食供給增加將主要依賴科技進步帶來的單產提高。
但是,可耕地主要在發展中國家,若使這些資源潛力釋放出來變成現實的生產力,需要一定的價格刺激。巴西大豆的快速發展即是例証,近年來全球大豆價格上漲,刺激了巴西大豆生產,巴西大豆產量和出口量均已趕上並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大豆生產國和出口國。
全球糧食安全面臨的主要挑戰
(一)全球糧食供求緊平衡格局將成為常態自本世紀初以來,生物能源大規模消耗糧食,是當前全球糧食供需結構出現轉折性變化、形成供需緊平衡格局的主因。近年來,由於石油價格高企,推動生物能源快速發展,大幅度增加了對玉米、食糖、油菜籽及大豆等原料的需求,改變了長期以來全球糧食過剩、糧價低迷的局面。近5年全球玉米消費年均增加3.3%,其中,燃料乙醇消耗的玉米佔70%以上。美國於2002年開始大規模發展生物能源,到2010年,其燃料乙醇消耗的玉米達1.28億噸,相當於美國玉米產量的41%以及全球玉米產量的15.6%。若不計燃料乙醇所消耗的玉米,全球谷物消費年均增長隻有1.1%,略低於同期1.2%的人口增長水平,全球糧食供需形勢本不致如此緊張。
全球糧食供需緊平衡的常態化,有可能形成兩個連鎖反應:一是全球糧價進入高水平均衡,糧食低價時代將一去不復返﹔二是使全球糧價趨於脆弱,一旦供給因干旱等因素出現減產,緊平衡格局將被打破,在投機炒作等因素的作用下,全球糧價有可能出現大幅上漲。
(二)全球糧價從低水平均衡進入高水平均衡全球糧食供需緊平衡進入常態化趨勢,意味著全球糧食低價時代將難以重現。同時,今后全球糧食新增供給成本較高,需要合適的價格刺激才能增加新的供給。一方面,農業開發均是先易后難,越后開發成本越高,另一方面,種植成本是糧價的底線水平,石油等能源價格的上漲將推動糧價抬升。
(三)全球糧價脆弱性增加、金融屬性增強目前全球糧食生產主要集中在人少地多、農業資源豐富的地區,如北美、南美糧食生產充裕,產量佔世界總量的26.2%,世界糧食出口的55%來自這兩個地區。而亞洲與非洲多年來糧食供應緊張,每年進口的糧食相當於世界進口總量的70%以上。在全球變暖、自然災害頻發背景下,全球糧食新增的供給與出口更加集中於少數國家,全球糧食供給和價格體系更加脆弱。
與此同時,糧食“金融化”趨勢日益增強。由於糧價和石油價格聯動的趨勢更加明顯,與美元匯率波動的聯系更加密切,受投機資本炒作的影響更加突出,國際市場糧價波動將更趨劇烈。糧食金融屬性增強,如果出現全球糧食大面積減產,投機炒作將進一步推動全球糧價的上漲。
(四)新興經濟體需求增長增加全球糧食供給壓力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隨著歐美經濟增長、食品消費結構升級,全球農業生產、農產品貿易,均是為了滿足已經處於高收入階段的近10億人口的需求。但是,進入上世紀末,全球經濟驅動力轉移到以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南非等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新興經濟體經濟快速增長,全球資源消耗進入新一輪快速增長通道,也表現出對農產品巨大的需求,僅金磚五國人口就達到30億,特別是中印兩國,人口超過25億,今后如何滿足這30多億人口的消費需求增量,成為全球糧食安全的新挑戰。
(作者單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